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采煤塌陷地

采煤塌陷地

采煤塌陷地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81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农业经济、环境保护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6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10591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山东国土资源、科技资讯、齐鲁渔业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与农牧区土地流转、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采煤塌陷地的相关文献由564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振琪、薄怀志、张红波等。

采煤塌陷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6 占比:2.08%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10591 占比:97.64%

总计:10847篇

采煤塌陷地—发文趋势图

采煤塌陷地

-研究学者

  • 胡振琪
  • 薄怀志
  • 张红波
  • 张绍良
  • 李新举
  • 余健
  • 刘茂清
  • 周光
  • 常江
  • 张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兴沛; 张亮; 朱乾坤; 胡明凤; 王新; 王菲; 魏恒乾; 曹峰; 李长远; 倪士峰
    • 摘要: 沛县是江苏省的煤炭主产地,煤矿的开采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留下了许多塌陷地.2013—2021年,在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实行了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工程,依托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开展了地形重塑、水系贯通、生态保护与修复、智慧监测,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工作,重现了原生态湿地风貌,展现了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特色,注重了植物、动物与湿地类型的融合、协调与健康发展,有效地改善了塌陷区的生态环境.采煤塌陷新生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研究暨沛县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具有保护与修复的典型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其他同类型采煤塌陷地的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借鉴.
    • 王晓彤; 胡振琪; 梁宇生
    • 摘要: 中国东部矿区煤粮复合区面积大,因采煤沉陷积水,导致大面积的耕地破坏,采煤沉陷地复垦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黄河泥沙夹层式充填复垦技术对实现采煤沉陷地复垦具有积极意义。为优化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夹层式土壤剖面设计,该研究采用Hydrus-1D模拟分析了在充填复垦土壤总厚度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夹层厚度、位置和数量对重构土壤入渗和蒸发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泥沙充填层中夹土壤层后能够有效改善重构土壤的水分运动特性并提高保水性,较“上土下沙”构型(CK2)入渗过程的持水性可提高12.79%,累积蒸发量可降低10.09%,持水系数可提高21.51%。从正交分析结果看,夹层厚度对持水系数影响最大,而夹层位置对持水系数影响最小,夹层位置和夹层数量的组合具有较强的交互效应。在土壤总厚度为60 cm的情况下,夹层厚度为30 cm,夹层位置为20 cm,夹层数量为2层时夹层式重构土壤的持水性最佳。研究探明了黄河泥沙夹层式充填复垦的夹层位置、厚度和数量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并为黄河泥沙夹层式土壤剖面优化设计提出了一种经济时效的方法,对指导黄河泥沙夹层式充填复垦技术在黄河流域采煤塌陷地的应用推广具有积极作用。
    • 常江; 陈业东; 李梓萱; 王惠; 冯姗姗
    • 摘要: 煤炭资源开采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明确其背后动因机制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徐州市贾汪区原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潘安湖区域则为贾汪煤炭生产的主要区域。以潘安湖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在煤炭开采活动影响下,其发展演变特征,并选取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政策管控、资源环境为影响该区域发展演变的驱动力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主要驱动力及机制。结果表明,潘安湖区域发展演变特征体现在4个方面:(1)土地利用从破损的采矿迹地到功能完善的城镇空间体系;(2)道路交通从孤立的交通干道到系统的城市网络;(3)产业结构从主体煤炭转向多元产业支撑;(4)空间结构从采煤塌陷影响区到城市发展建设区。依据分析结果可知,对潘安湖区域发展演变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的是以人为主体所产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两大因素,资源环境的采煤塌陷地因素则间接推动该区域的发展演变。基于潘安湖区域内的发展特征以及区域内外的发展动力机制,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3点优化建议:一是加强国土空间管控,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二是合理谋划发展时序,实施阶段式建设;三是“产业”与“空间”转型同步发展。
    • 靳婷
    • 摘要: 针对东部高潜水位矿区多煤层开采导致重复塌陷、土源缺乏、易于积水等治理问题,文中在分析东部高潜水位厚煤层矿区采煤塌陷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采煤塌陷区的区位优势,提出了土地预治理、矸石充填、湿地景观构建、产业导入等综合治理措施,加快采煤塌陷地土地资源及时恢复利用和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为东部高潜水位厚煤层矿区采煤塌陷地治理提供一点思路。
    • 张慧
    • 摘要: 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通常由政府出资,但是资金投入量大,回报周期长,给财政造成巨大压力。邹西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项目将PPP模式引入运作机制。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指出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是PPP项目成功的关键问题,对PPP模式引入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简单来说,要建立专门的PPP项目管理机构,加强风险管理。PPP模式引入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有利于盘活社会存量资本,减轻财政压力,形成公共服务领域多元化融资渠道,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 胡振琪; 袁冬竹
    • 摘要: 黄河下游流经河南和山东两省,该区域为冲积平原地貌,既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重要的煤炭基地.平原煤矿区煤炭开采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采煤塌陷并严重积水,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以黄河下游平原煤矿区采煤塌陷地为研究对象,针对治理范围、积水机理和稳沉性分析这三大采煤塌陷地治理的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并研究其治理措施.研究表明:①采煤塌陷地治理范围是一个隐伏信息,比较难以精准确定.传统以下沉10 mm的沉陷边界作为治理范围往往过大,应以塌陷对建筑物和耕地的损毁边界作为采煤塌陷地治理范围,对建筑物的损害边界以临界变形值:倾斜i=3 mm/m,水平变形ε=2 mm/m,曲率K=0.2 mm/m2来确定,耕地损毁边界以对耕地生产力开始产生影响的临界下沉值、临界倾斜值、临界水平变形值的最小值来圈定,并提出耕地损毁临界变形值计算方法和治理范围圈定方法.②采煤塌陷地积水是平原矿区生态损毁的主要特征和优选治理技术的关键,它主要与地表下沉量、潜水位、气候、土壤结构和质地等因素有关,通过厘清塌陷后的地表与潜水位的关系,阐述了塌陷积水的机理及动态过程,并以是否积水作为土地损毁程度评价的重要标准.③塌陷稳定性是治理措施和时机选择的关键,提出了基于治理阶段性和考虑未来(周边与多煤层)开采影响的塌陷稳定性分析方法.④针对黄河下游平原煤矿区耕地损毁严重的问题,改变传统的"末端治理理念"和"零和博弈思维",提出了"采煤与耕地保护协同发展战略"和"边采边复战略",可有效保护和恢复耕地,实现煤炭开采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 郑国栋; 尹亚军; 刘康; 薄怀志
    • 摘要: 山东省煤炭资源丰富,长期的煤炭开采形成了大量采煤塌陷地,引发耕地破坏、基础设施受损、城市发展受限等一系列问题.截至2020年底,山东省累计形成采煤塌陷地9.20万hm2,经过30多年的治理实践,共治理采煤塌陷地7.60万hm2.本文通过梳理山东省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相关文件和案例,总结了山东省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政策实践和技术模式实践成果,划分了治理技术模式发展阶段,指出了山东省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
    • 张锋
    • 摘要: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需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采煤塌陷地生态补偿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目前实践中各地对采煤塌陷地生态补偿进行了多元化探索,但仍存在采煤塌陷地生态补偿法律建设有缺陷、生态补偿关系要素不明确、生态补偿经济手段不够健全、生态补偿行政监管缺位等问题。结合国内实践和域外考察,应着力进行采煤塌陷地生态补偿法律框架构建、生态补偿市场化运作、生态补偿制度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
    • 苏学武; 张绍良; 侯湖平; 杨永均; 唐立羽; 张统; 顾春芬; 纵博
    • 摘要: 新时代采煤塌陷地复垦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规模农业发展格局,然而以往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仅仅针对地块条件,较少考虑地块间的连通性问题,制约了复垦利用成效.本文首先对未修复采煤塌陷地地块与周边耕地进行景观连通性评价;然后以耕地为复垦导向建立了采煤塌陷地复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评价了研究区的采煤塌陷地复垦利用潜力.研究表明:徐州市采煤塌陷地复垦为耕地后对耕地生态网络结构的贡献程度均较高,连通性水平1级至3级的采煤塌陷地占总面积均超过98%;徐州市共有采煤塌陷地11121.27 hm2,有面积为7906.22 hm2的塌陷未积水区景观连通性较高;其中,复垦利用潜力为1级至3级的塌陷地适宜复垦为耕地,面积为6060.57 hm2,占比76.65%.基于连通性分析的采煤塌陷地复垦利用潜力评价,可以为采煤塌陷地复垦专项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采煤塌陷地科学合理展开修复,缓解地区土地利用瓶颈约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