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1年内共计115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85625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现代医院、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等;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相关文献由25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静、马俐俐、万俊等。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85625篇
占比:99.96%
总计:285740篇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研究学者
- 张静
- 马俐俐
- 万俊
- 余海英
- 侯钰佩
- 凌厉
- 刘静
- 卢国琇
- 周燕
- 张娜娜
- 张耀东
- 徐欢莲
- 李正国
- 李花
- 李虎
- 李陶
- 毛善林
- 滕永华
- 王新杰
- 王昌林
- 田园园
- 石彩晓
- 蓝如料
- 谢树英
- 赵磊
- 郭静
- 钱向明
- 陈勇强
- 陈弘
- 陈静
- 魏向阳
- 丁希云
- 丁晓春
- 丁玉红
- 万新翠
- 万玲燕
- 何刚
- 何玲
- 余兆聪
- 余智荣
- 农学圣
- 冯宝连
- 冯惠蓝
- 冯惠蓝1
- 冯晋兴
- 冯晓霞
- 刘佳
- 刘华君
- 刘南风
- 刘园园
-
-
陈静
-
-
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与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效果对比.方法 随机选取时间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患儿作为此次参与研究的对象,并抽取在我院诊治的60例新生儿患儿分为两组,参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两组中应用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的为参照组,实行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为研究组,分析讨论两组的效果对比值.结果 参照组和研究组治疗前后的PaO2、PaCO2变化明显,治疗前两项差值并无明显变化,治疗后的两组差值稍有差异;两组中Agpar评分分值更高的一组明显是研究组,而住院天数较少,呼吸支持治疗时间较长的一组亦是研究组,两组三项数据对比结果差异明显;研究组和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良好、治疗成功、母亲产前应用激素概率对比,出现各类并发症概率更低的一组依然是研究组,后两项概率数值较低的一组则是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困难或通气功能受限等症状相较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的治疗效果,其并发症或治疗成功率更高.
-
-
莫志宇;
梁波;
卢兰花
-
-
摘要:
目的 探讨PS联合NCPAP治疗肺透明膜病(HMD)早产儿的效果以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 72例HMD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NCPAP治疗,观察组给予NCPAP+PS治疗,比较两组的血气指标、临床疗效、并发症.结果 治疗24 h后,观察组的PaCO2、PaO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NCPAP联合PS治疗早产儿HMD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血气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
陈雯
-
-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SP)患儿(新生儿)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集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SP患儿临床资料,均予以NCPAP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纳入可能的影响因素,经单因素、多因素找出SP患儿(新生儿)NCPAP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80例SP患儿有69例经NCPAP治疗有效,占86.25%;有11例经NCPAP治疗无效,占13.75%;两组气胸、呼吸衰竭、CRP水平、治疗体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胸、合并呼吸衰竭、CRP水平异常是导致SP患儿(新生儿)NCPAP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OR>1,P<0.05);治疗体位为仰卧位是SP患儿(新生儿)NCPAP治疗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 SP患儿(新生儿)NCPAP治疗效果受气胸、呼吸衰竭、CRP水平、治疗体位等因素影响,临床可给予针对性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
-
-
黄颖兰
-
-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过程中通气压力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并为持续稳定保证供氧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50例需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通气过程中发生通气压力不稳定次数分为<3次组和≥3次组,同时收集所有患儿相关资料录入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50例患儿中发生≥3次通气压力不稳定13例(26.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正压通气使用时间≥72 h、鼻塞脱落、患儿躁动、管路冷凝水过多是影响新生儿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过程中通气压力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护理人员应根据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个体差异结合临床医学的治疗与预防宗旨,预警和控制通气压力不稳定发生风险,保证患儿生命安全.
-
-
霍志芳;
宋红;
宋焕清;
李晶晶;
冯晓霞;
周川;
刘园园;
司冉冉
-
-
摘要: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NRDS患儿90例,采用黄蓝双色球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PS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7 d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肺功能、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和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NRDS可有效促进血气指标恢复,改善肺功能,提升疗效。
-
-
-
翟炳辉
-
-
摘要:
目的 研究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模式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模式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气管插管拔出成功率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NICU收治的14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于拔气管插管后随机分为NCPAP组与NIPPV组,每组各70例,两组分别采用相应的无创呼吸支持模式,观察记录两组1周内的拔管成功率以及无创通气初次以及24 h后的血气值,并比较两组3级以上脑室内出血(IV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动脉导管未闭(PDA)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NIPPV组的1周内拔管成功率显著高于NCP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次及24 h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的BPD发生率显著低于NCP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VH、ROP、PDA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NCPAP模式比较,NIPPV模式治疗NICU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有利于提高气管拔管成功率与降低BPD发生率,更加安全可靠,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
-
徐明生
-
-
摘要:
目的 探究INSURE方案治疗不同分级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选取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80例,根据拍摄的患儿第1张床旁正位X线胸片所反映的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程度将其分为A、B、C3组,对A组和B组患儿采用INSURE方案进行治疗,C组患儿首先进行机械通气,然后再进行INSURE方案治疗,并记录3组患儿的产科情况和一般资料,监测患儿治疗6h、24h和48 h的氧合指数及P(C02),统计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和转归情况.结果 3组间胎龄、出生体质量、Apgar 1 min评分和Apgar5 min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呼吸功能均明显改善(P均<0.05),治疗48 h后C组氧合指数和p(C02)均显著低于A组和B组(P均<0.05).C组缺氧缺血性脑病、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均<0.05),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显著长于A组和B组(P均<0.05),机械通气率及28 d病死率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均<0.05).结论 INSURE方案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需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呼吸支持模式.
-
-
张矿召
-
-
摘要: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剂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选取了从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进入我院接受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180例早产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0例;对比两种治疗方式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并发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整体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纯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联合使用肺表面活性剂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能够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满意度且不会增加并发症.
-
-
肖志辉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9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生后2小时内即开始nCPAP辅助呼吸的40例进入治疗组,生后2小时内未使用过nCPAP治疗的59例进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死亡率、血气及胸片变化、氧疗、并发症、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结果:治疗组病死率为7.5%,对照组为23.3%;治疗组治疗2小时后血气结果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4小时及48小时后两组血气情况均有改善。在治愈的患儿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比例分别为37.1%,64.9%;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2.46±2.11)d和(6.79±2.86)d;总氧疗时间治疗组平均(17.41±13.89)d,对照组平均(28.94±12.38)d;治疗组和对照组住院天数分别为(40.49±10.45)d和(51.73±15.04)d ;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分别为(9.71±4.818)d和(13.30±4.807)d,BPD发病率分别为8.6%和29.7%。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RDS,早期使用nCPAP可降低死亡率,改善近期预后,并且是安全的。
-
-
钱向明;
李花;
李陶;
郭静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目的:分析气道灌洗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探讨安全高效易行的疗法.方法:回顾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新生儿科收治的使用了nCPAP治疗的79例MAS病例,将气道灌洗联合nCPAP治疗的36例作为观察组,将早期单独使用nCPAP治疗的4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nCPAP治疗时间(71±23)h短于对照组(92±31)h;观察组nCPAP峰值压力(3.6±0.8)cmH2O也低于对照组(4.0±1.1) cmH2O,两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PPHN例数和需要机械通气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并发肺气漏1例,死亡1例;观察组无肺气漏和死亡病例.结论:气道灌洗联合nCPAP治疗较早期单独使用nCPAP治疗更明显改善MAS病情,预防和减少PPHN发生,减少机械通气,安全高效易行,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