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45512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国小儿急救医学、吉林医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中国检验医学中青年论坛等;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文献由176位作者贡献,包括于丹丹、凌卫滨、刘海娜等。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5512 占比:99.94%

总计:145604篇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文趋势图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研究学者

  • 于丹丹
  • 凌卫滨
  • 刘海娜
  • 吴琴
  • 宋冰洁
  • 张文
  • 李凯
  • 李志鑫
  • 李慧娟
  • 杨秀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郑丽丽
    • 摘要: 目的:探讨用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技术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与用经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INSURE)技术联合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汕尾市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为观察组患儿采用LISA技术联合NCPAP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儿采用INSURE技术联合NCPAP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吸入氧浓度(FiO_(2))、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FiO_(2)、PaC0_(2)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Pa0_(2)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采用INSURE技术联合NCPAP相比,用LISA技术联合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
    • 刘道展; 李鑫阳; 廖传胜
    • 摘要: 目的:探究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不同通气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番禺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28例,电脑等量随机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4例。试验组给予PS联合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对照组给予PS联合鼻塞式持续性正压通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症状改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取PS联合不同通气方式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康复效率更高,且治疗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 毕雷; 黄培禄; 闭雪兰
    • 摘要: 目的:探究微创不同深度分次大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价值。方法:选取钦州市妇幼保健院2020年3月-2021年4月60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常规方式给药治疗,观察组应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下微创微管不同深度分次大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给药前及给药后1、12 h呼吸功能[吸入氧气浓度分数(FiO_(2))、呼气末正压(PEEP)]、并发症(血氧饱和度下降、药物反流、心动过缓、颅内出血、气胸、支气管发育不良)发生率、死亡率、预后情况(用药后12 h胸片Ⅱ级以上、二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72 h内有创机械通气占比)、康复指标(用氧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给药前,两组PEEP、FiO_(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1、12 h,观察组PEEP、FiO_(2)水平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用药后12 h胸片Ⅱ级以上、二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72 h内有创机械通气占比分别为13.33%、3.33%、3.33%,均较对照组的36.67%、26.67%、20.00%更低(P<0.05);观察组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对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应用微创不同深度分次大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可改善其呼吸功能、改善肺功能状态、降低二次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频率、缩短康复用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杜珊珊; 胡春燕; 肖国连
    • 摘要: 目的:比较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NCPAP)与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82例NRDS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1例)。所有患儿均予以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对照组加用NCPAP,观察组加用HHFNC,连续治疗3 d。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指标、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 d后的血气分析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CPAP与HHFNC均能及时减轻NRDS患儿临床症状,但HHFNC更能改善血气分析指标,且并发症较少,安全可行。
    • 邓笑梅; 雷仲洋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气管插管-注入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剂(PS)-拔管-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技术(INSURE技术)与经微管气管内注入PS技术(LISA技术)分别应用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于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NRDS早产儿7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INSURE技术,n=38)和观察组(LISA技术,n=35),对两组患儿给药前后血气指标变化及治疗过程中主要观察指标(脉搏SpO_(2)下降、心动过缓、再次应用PS及72 h内再次机械通气)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均较高,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气指标[酸碱度(pH)、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氧合指数(PaO_(2)/FiO_(2))]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相关指标(心动过缓、脉搏SpO_(2)下降及72 h内再次机械通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RDS患儿应用LISA技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INSURE技术。
    • 全顺花
    • 摘要: 目的:分析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开展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的患儿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时候采取的是传统的经气管插管给药的模式,观察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时候采取的是微创技术。比较两组治疗天数、治疗前后患儿血气指标、总有效率、早产儿用药后12.h内胸片Ⅱ级以上率、并发症率和死亡率,并比较两组72.h内有创机械通气的例数以及二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比例。结果:观察组治疗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上,应用微创肺表面活性材料技术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降低死亡率,缩短治疗天数,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值得推广。
    • 谢勇
    • 摘要: 目的:探讨沙丁胺醇联合呼吸机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64例,按入院诊治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呼吸机治疗,观察组给予沙丁胺醇联合呼吸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血气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pH值、PaO 2、PaCO 2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d后,两组pH值、PaO 2及PaCO 2均呈恢复趋势,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d后,两组FEV1、PEF均呈上升趋势,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丁胺醇联合呼吸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早产儿RDS缺氧状况,促进肺功能恢复,降低患儿死亡率,该治疗方案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荐。
    • 王静; 万晓莉; 刘俊丽; 王燕; 姚国; 史宝海
    • 摘要: 目的 探究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HHFNC)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初始治疗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泰安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诊断为RDS的早产儿12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给予HHHFNC辅助呼吸,对照组给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辅助呼吸.治疗过程中根据患儿胸片检查情况及患儿吸入气体氧浓度分数(FiO2),将患儿分为两组.A组:胸片提示RDS Ⅰ~Ⅲ级且FiO2≤0.4(轻中度组),B组:胸片提示RDSⅣ级或FiO2>0.4(重度组).比较两大组中各自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共分析数据125例.A组(HHHFNC组42例,NCPAP组39例),HHHFNC组在鼻损伤发生率上较NCPAP组低(2.38% vs.20.51%,P=0.009),HHHFNC组在腹胀发生率上较NCPAP组低(4.76% vs.20.51%,P=0.031),两组在其他各项指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HHHFNC组20例,NCPAP组24例),治疗效果上HHHFNC组患儿气管插管发生率较NCPAP组高(40.00% vs.12.50%,P=0.036),HHHFNC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较NCPAP组患儿高(t=2.219,P=0.032),住院时间上HHHFNC组较NCPAP组高(Z=-2.414,P=0.016);并发症上HHHFNC组患儿鼻损伤发生0例,NCPAP组患儿鼻损伤发生6例,发生率为25.00%,P=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其他各项指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HHFNC可作为轻中度早产儿RDS初始治疗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对于重度RDS早产儿,HHHFNC作为初始治疗方案时,选择应慎重.
    • 毕雷
    • 摘要: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临床上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药物.不过,研究发现,经不同的给药方式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该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临床上在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常用的给药方式包括经超声雾化吸入给药、经纤维支气管镜滴入给药及经气管导管滴入给药等.本文对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给药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封华海; 周丽冰
    • 摘要: 目的 研究选取早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给予其肺部超声检查,评价超声检查在患儿病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RDS患儿共43例,所有患儿均与予CPAP通气治疗,根据随机数字原则进行分组研究,对比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后超声图像变化.结果 对照组LUS评分低于治疗组(P<0.001).治疗组在使用PS治疗不同时间点LU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LUS可以及时判断早产儿RDS患儿是否需要应用固尔苏进行治疗,并监测病程中病情变化,为早产儿RDS患儿的临床救治及病情变化提供诊疗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