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并发症
麻醉并发症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9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40603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陕西中医、基层医学论坛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2010年中华医学会全国小儿麻醉学术年会暨中欧小儿麻醉交流会、第八届中国西部口腔医学学术会议、口腔颌面锥形束CT临床应用与装备研讨会、海峡两岸口腔医业发展论坛等;麻醉并发症的相关文献由473位作者贡献,包括白玉梅、连庆泉、戴晨等。
麻醉并发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0603篇
占比:99.49%
总计:40813篇
麻醉并发症
-研究学者
- 白玉梅
- 连庆泉
- 戴晨
- 敖仁荣
- 李婉珊
- 李建英
- 李明强
- 李辉
- 王俊科
- 王天龙
- 王建荔
- 艾建华
- 葛亚丽
- 詹舟茹
- 谭冠先
- 陆大浩
- 韩佩青
- Amici J.M.
- Bloom S.L.
- Costen M.T.J
- Erin A.Gottlieb
- Joseph L.Edmonds
- Katherine M.Bailey
- Lasheras A.
- Newsom R.S
- RoguesA.M.
- Spong C.Y.
- Wainwright A.C
- Wanda C.Miller-Hance
- Weiner S.J.
- 万择秋
- 乌力
- 于世明
- 于加平
- 于向鸿
- 于布为
- 于明达
- 于永文
- 井郁陌
- 仉建国
- 仝书增
- 任洪智
- 何仁亮
- 何伟雄
- 何依玲
- 何俊永
- 何婉雯
- 何富强
- 何斌杰
- 余东升
-
-
杨丽君;
龙波
-
-
摘要:
受手术操作刺激、麻醉药物残留及拔出气道装置时机的影响,全身麻醉苏醒期是出现麻醉并发症的高发时期。全身麻醉时,机体的呼吸系统是直接接受操作刺激、机械通气的部位,多重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极易导致呼吸系统不良事件。而儿童的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状态,身体各项器官、功能也尚未完全成熟,相较于成年人,其耐受力较差,因此,儿童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1]。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全身麻醉中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但在临床中,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呼吸系统相关的并发症仍较为常见,也是小儿麻醉的危险时期,故加强小儿全身麻醉后苏醒期管理尤为重要[2]。本研究旨在探究影响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发生呼吸道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实施相应的预防、管理措施,改善小儿全身麻醉后苏醒期预后,报告如下。
-
-
蒋红娥;
张春元;
吴靦;
邓丽珍
-
-
摘要:
目的 观察双管法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剖宫产硬膜外麻醉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20年1—12月中山市博爱医院产科接收的产妇120例,所有产妇均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途改行剖宫产术进行分娩;应用等量数字随机方式分组,试验组(n=60)给予双管硬膜外分娩镇痛,常规组(n=60)给予单管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比观察两种硬膜外分娩镇痛方式转行剖宫产硬膜外麻醉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麻醉优良率和麻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1.67%(55/60)和10.00%(6/60),常规组的麻醉优良率和麻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8.33%(47/60)和25.00%(15/60);且试验组产后出血量相比常规组较少,新生儿Apgar评分较高;两组麻醉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管法硬膜外分娩镇痛应用于转行剖宫产硬膜外麻醉中效果显著,还可以改善产妇的分娩结局,保证良好的预后效果.
-
-
王晓寒
-
-
摘要:
目的 探讨麻醉前再评估联合预见性护理对降低日间手术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率效果,以期为日间手术麻醉安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该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日间手术指征的患者1218例,按照手术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609例.两组患者于确定手术时到麻醉门诊由专人行麻醉评估分级及健康宣教,并按照相应的麻醉风险分级作相应的手术准备,并在常规麻醉门诊评估的基础上,再于术前由实施麻醉人员行麻醉前再评估.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围麻醉期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预见性护理.患者出院24 h后电话随访患者是否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根据随访结果做出是否回院再次治疗的意见.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麻醉意外及并发症、麻醉早期恢复时间及离开PACU时改良Aldrete评分、中期恢复时间及改良PADS评分.统计两组患者非计划延迟住院率、非计划再手术率、7d内非计划再住院率、30 d再住院率、术后30 d内死亡率等日间手术治疗和安全评价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研究患者术中麻醉意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麻醉相关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早期、中期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离开PACU时改良Aldrete评分、出院时改良PA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患者非计划延迟住院率、非计划再手术率、7d内非计划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前再评估联合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日间手术患者麻醉意外及围术期麻醉相关并发症率,缩短麻醉恢复时间,提升日间手术质量健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
-
陈代明
-
-
摘要:
人的一生中总会患上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有些疾病通过药物治疗和适当的休息,就逐渐恢复健康;但有一些疾病则需要采取手术的方法,才能去除病因、恢复功能;要实施手术治疗首先就需要有完善的麻醉,麻醉前的准备很重要,通过充分的准备,使患者的体格状态和精神状态都尽可能达到较好的水平,增强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减少麻醉并发症,避免麻醉意外的发生。麻醉前准备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
-
-
-
-
崔新亮;
肖成炜;
戴骏骏;
李晓红
-
-
摘要:
目的:分析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简称静吸复合全麻)用于剖宫产手术中产妇和新生儿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行全麻下剖宫产的患者63例,椎管内麻醉下剖宫产患者126例,比较两组的产妇情况(产妇孕周、胎产次、胎儿发育等),胎儿娩出情况(胎儿娩出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等)妊娠结局.结果:两组产妇术前情况:产妇孕周、胎产次及胎儿发育情况,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在剖宫产术中,呕吐误吸、切皮时平均心率、平均血压,仰卧位综合征,术中肌松,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恶心呕吐,无统计学差异.胎儿娩出过程无使用产钳情况.新生儿娩出即时Apgar评分均大于8分,5分钟后Apgar评分10分,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影响,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静吸复合全麻与椎管内麻醉在术前,术中,胎儿娩出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可以安全地用于产科麻醉.
-
-
耿连华;
张震华;
沈春敏;
秦迎春;
庄甜甜
-
-
摘要: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术前,对对照组患者在神经刺激仪的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操作的用时、麻醉起效的时间及其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麻醉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的优良率更高,麻醉操作的用时和麻醉起效的时间均更短,其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好,可明显缩短进行麻醉操作和麻醉起效的时间,降低其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
-
-
-
-
-
-
-
李成辉;
贾乃光
- 《2004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循证医学的核心概念,分析了循证医学的主要实践过程,阐释了麻醉实践中几个方面的循证医学观点,探讨了与麻醉并发症有关的问题,分析了与容量治疗有关的问题,介绍了与镇痛有关的技术,在循证医学的实践中,惟有将科学客观的事实、临床医生个人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及病人的意愿完美结合,三者缺一不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