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样骨瘤
骨样骨瘤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3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9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1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4成人脊柱畸形研讨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COA国际学术大会、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等;骨样骨瘤的相关文献由593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晓毅、陆勇、井永敏等。
骨样骨瘤
-研究学者
- 丁晓毅
- 陆勇
- 井永敏
- 刘晓光
- 吴泽文
- 唐建建
- 张紫寅
- 扈文海
- 李会杰
- 纪经涛
- 胡剑波
- 胡彤宇
- 胡永成
- 谢雪梅
- 陈燕
- 韩嵩博
- 丁军强
- 何伟东
- 余旭初
- 冯清波
- 刘卫东
- 刘宏君
- 叶永志
- 吴信南
- 周永德
- 周荣华
- 唐宇
- 姚尉
- 姜亮
- 孙东立
- 左长京
- 张伟
- 张伟滨
- 张雪哲
- 李全
- 李成杰
- 李连永
- 杜联军
- 杨鹏午
- 林共周
- 柯楚群
- 柳晨
- 毕伟
- 汝鸣
- 江浩
- 沈才伟
- 王刚
- 王季
- 祝斌
- 蔡波
-
-
雷杰;
李扬;
张志文;
何承建
-
-
摘要:
距骨骨样骨瘤是临床上罕见的良性骨样骨瘤,约占所有骨样骨瘤的2%~10%[1⁃2]。97%的距骨骨样骨瘤发生于距骨颈,而发生于距骨负重面的病例较少[3⁃4]。鉴于距骨骨样骨瘤病例比较罕见,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漏诊率较高,本文报道1例关节镜下治疗距骨骨样骨瘤病例,以期为临床诊治距骨骨样骨瘤提供参考,提高临床医师对距骨骨样骨瘤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
-
张超;
李甲振;
张岩;
卢新昌;
刘永奎;
张翼;
李哲
-
-
摘要:
目的比较开放手术与CT引导下微创射频消融手术治疗骨样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55例骨样骨瘤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开放手术组(30例)和微创消融组(25例),开放手术组接受开放手术方式治疗,微创消融组接受CT引导下微创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病理结果、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72h、1周及1、6、12个月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活检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消融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开放手术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开放手术组(P<0.001);开放手术组有3例严重并发症(骨折)和3例复发,微创消融组无严重并发症及复发,微创消融组术后出现并发症或复发的概率低于开放手术组(P<0.05);术后72h、1周及1、6个月,微创消融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开放手术组(P<0.05)。结论CT引导下微创射频消融术治疗骨样骨瘤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和康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或复发等方面较开放手术组有明显优势,可以优先考虑CT引导下微创射频消融术作为治疗骨样骨瘤的方法。
-
-
祝家成;
高增霞
-
-
摘要:
目的探究髋关节囊内骨样骨瘤的MR影像学特征及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就诊的18例髋关节囊内骨样骨瘤和10例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种患者的MR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髋关节囊内骨样骨瘤和骨母细胞瘤在T1WI、T2WI、瘤巢钙化、关节肿胀和关节积液及骨髓水肿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瘤巢直径、边界清楚、瘤巢周围骨质硬化和骨膜反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用于骨样骨瘤和骨母细胞瘤鉴别诊断的敏感度为83.33%,准确率为75.00%,特异度为60.00%,阳性预测值为78.95%,阴性预测值为66.67%,Kappa值为0.443。结论髋关节囊内骨样骨瘤的MR影像学具有一定特征,MR是骨样骨瘤的一种有效的诊断检查方法,而肿瘤直径、边界清楚和瘤巢周围骨质骨化程度和骨膜反应是其与骨母细胞瘤鉴别的关键。
-
-
孙玖阳;
杨久山
-
-
摘要:
骨样骨瘤是一种体积小、高度血管化的骨病变,其中包含不同比例的类骨组织和编织骨,被成骨细胞包围,形成不规则的骨小梁,散布着破骨细胞和大量扩张的血管。肿瘤本身虽不侵犯邻近骨,但会引起骨质增生和骨髓水肿[1]。骨样骨瘤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6~15年内可以自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以缩短到2~3年,在药物无法缓解的情况下可行手术治疗[2]。
-
-
王雪松
-
-
摘要:
髋关节镜技术在髋关节及其周围疾患的治疗中具有损伤小和恢复快的显著优势,当前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30年代,关节镜技术最早在德国和日本被应用于髋关节疾病的治疗,但当时只有零星病例。20世纪80年代,牵引技术的应用使髋关节镜手术技术得到很大发展。目前髋关节镜技术日趋成熟,欧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亚洲国家髋关节镜技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近年来,髋部相关疾病治疗中的髋关节镜技术在中国同样得到迅猛的发展。
-
-
宋红梅;
吴春根;
田庆华;
易飞;
王涛;
何煜;
程永德
-
-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消融,尤其是RFA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骨样骨瘤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6例骨样骨瘤患者病例资料,6例患者均选择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并在术中取病理检查.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5年.根据MacNab标准评定患者手术疗效.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髋臼骨样骨瘤患者少许骨水泥外渗至周围软组织内,未引发临床症状.6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一定程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结论 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骨样骨瘤临床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住院费用及时间缩短,长期随访效果明确.
-
-
孙俊康;
陈后平;
张问广;
任冲;
侯立松;
潘润桑;
吴华萍;
李浩
-
-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股骨骨样骨瘤临床表现和早期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股骨骨样骨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患儿均有较长时间的步态异常、夜间疼痛及下肢活动受限,误诊为骨髓炎,且抗感染治疗无效.患儿常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后疼痛缓解,经影像学诊断后,在C型臂引导下行股骨病灶切除、同种异体骨植骨术.术后病理结果回示:骨样骨瘤.术后随访,无复发,跛行、疼痛、下肢活动受限均消失.结论 股骨骨样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出现延误诊断,X线平片往往难以发现微小病灶,顽固性下肢疼痛需借助于MRI及CT帮助诊断.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可缓解疼痛,但容易掩盖病变发展,不利于早期诊断.手术完整切除病灶是治疗骨样骨瘤的最主要治疗方式.
-
-
-
-
-
-
纪经涛;
胡永成;
夏群
-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单极水冷微波刀在CT引导下经皮治疗骨样骨瘤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2月至2012年6月对11例累及四肢长骨的骨样骨瘤患者使用单极水冷微波刀在CT引导下经皮治疗热毁损治疗.男8例,女3例;年龄12~25岁,平均18.8岁.均有患处疼痛症状(夜间加剧),病史为2月~10年.发病部位均位于股骨.术前经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诊断为骨样骨瘤.治疗全部使用单极水冷微波刀,并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对瘤巢进行热毁损.术中以CT薄层横断扫描患肢确定病灶部位,应用骨穿刺针经皮穿入瘤巢中心,并将单极水冷微波刀沿骨穿针伸入瘤巢中心,启动微波机将瘤巢中心温度逐渐加热至90°C,保持4~6min.结果:术后24小时内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11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复发,未见皮肤及软组织烧伤等并发症出现.结论:使用单极水冷微波刀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方法对治疗骨样骨瘤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的手术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及实用价值.
-
-
-
-
吴仕龙;
王国平
- 《全国医学影像(青岛)学术交流会》
| 2009年
-
摘要:
骨样骨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它由成骨细胞及其产生的骨样组织构成,这种骨样组织不能正常成骨的原因不明确。表现典型的骨样骨瘤平片诊断明确,但有时因病灶小,X线表现多种多样,部分病例常规X线诊断较为困难,CT、MRI可为骨样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较大帮助。
-
-
倪才方
- 《第八届中国介入放射学大会》
| 2008年
-
摘要:
骨样骨瘤是常见骨肿瘤中体积最小者,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能够明确诊断,手术时难于分辨瘤巢位置所在、常需大范围切除骨组织。患者手术后恢复时间长,少数病人仍可能因瘤巢切除不彻底而复发。CT导引下利用射频消融技术治疗骨样骨瘤创伤小、定位精确、简单安全,可完全毁损瘤巢,有效率在90%以上,并发症很少。目前RFA可完全替代手术治疗,已成为治疗骨样骨瘤的首选方法。
-
-
-
-
-
王宇;
王林森
- 《2005骨与软组织肿瘤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切除骨样骨瘤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7例骨样骨瘤,5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10~41岁,其中5例年龄集中在15~18岁,病变分别位于胫骨,股骨和肱骨.操作采用局部麻醉,在用2mm薄层扫描确定瘤巢位置后,应用4mm骨穿刺针切除病变灶. 结果:所有的操作过程非常成功,7例病变全部达到止痛效果,止痛从术后当天即达疗效.7例均无并发症,随访两年仅一例复发. 结论:CT导引下穿刺切除术简单,微创,安全,非常适用于骨样骨瘤患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