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黄土
饱和黄土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8984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地下水、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第八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暨青年华人岩土工程论坛、全国第二届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等;饱和黄土的相关文献由36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兰民、王谦、杨有海等。
饱和黄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984篇
占比:99.25%
总计:19128篇
饱和黄土
-研究学者
- 王兰民
- 王谦
- 杨有海
- 谌文武
- 钟秀梅
- 杨晓华
- 刘小伟
- 王峻
- 王平
- 鞠兴华
- WANG Jun
- WANG Qian
- 刘富强
- 刘忠玉
- 刘永河
- 张森安
- 李兰
- 王步云
- 郑云峰
- WANG Ping
- 何腊平
- 冯乐涛
- 刘伟
- 刘斌
- 刘杰
- 叶彩娟
- 吴军
- 周永习
- 孙全德
- 孟庆宏
- 庞晓瑾
- 张世华
- 张亚宾
- 张宏杰
- 张得煊
- 徐建军
- 方世跃
- 朱秋颖
- 朱荣森
- 李书绅
- 李峰
- 李研
- 杜志伟
- 杨振茂
- 杨立
- 杨鹏
- 林杜军
- 王宏源
- 王家鼎
- 王新刚
-
-
程超;
钟秀梅;
刘钊钊;
刘富强;
江志杰;
王谦;
陶冬旺
-
-
摘要:
饱和黄土在不同外荷载作用下其液化机理具有显著差异。为研究饱和黄土动态液化和静态液化机理的差异性,基于室内动三轴试验和静三轴试验,研究岷县永光饱和黄土动态液化后的动应力与轴向动应变关系、动孔隙水压力比与轴向动应变关系,分析其静态液化后的偏应力与轴向应变关系、孔隙水压力比与轴向应变关系,并结合液化前、后的SEM试验结果,研究动、静态液化对饱和黄土结构特征的影响,探讨两种液化机理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饱和黄土在循环动荷载作用下,土骨架强度逐渐丧失,孔隙变形不断发展,从而导致孔隙水压力上升,直至出现具有流滑特征的动态液化;而在单调静荷载作用下,土体内的架空孔隙逐渐被压缩,落入孔隙中的土颗粒重新排列、组合,从而导致孔隙水压力增加,直至出现静态液化;动态液化后饱和黄土的表观孔隙面积比静态液化后的更小,孔隙均一性比静态液化后的更好,孔隙排列比静态液化后的更无序,孔隙结构相对于静态液化后更加复杂;两种液化机理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加载导致的细观结构变化过程差异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增长模式不同。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区液化灾害及液化诱发滑坡灾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
王晓鹏
-
-
摘要:
以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穿越饱和黄土区桥梁桩基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桩基托换技术,分析原桩和托换桩轴力的变化规律,观测沉降.结果发现:承台的存在使得托换桩的整体沉降小于原桩,符合地表沉降规范要求;托换桩桩身轴力小于原桩,该桩基托换方案满足桩基承载力要求;承台荷载分担比与荷载总量正相关,荷载为3 kN时承台荷载分担比为15.12%,荷载为33 kN时承台荷载分担比为22.34%.
-
-
颜志强;
李峰
-
-
摘要: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退水洞具有埋深大、地下水位高、地层复杂、地层渗透系数小等特点,采用矿山法开挖施工难度大,易发生塌方。借鉴顶管原理,设计制造一种改进型顶管机,并顶管的壳体结构、推进系统进行力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顶管壳体最大应力为120 N/mm^(2),小于钢板设计强度;壳体位移最大位移为9 mm,最小安全系数为1.787;总需推力计算值为8075.2 kN,系统总推力为15072 kN,大于总需推力;推进系统后靠受力满足要求,无压杆稳定性问题。总结了改进型顶管施工关键技术,证明改进型顶管在饱和黄土隧洞开挖施工中可行。
-
-
-
马星宇;
王兰民;
钟秀梅;
蒲小武;
刘富强;
王谦
-
-
摘要:
为研究1920年海原地震中石碑塬地区液化滑移灾害的形成机制、滑移特征及滑移距离,对石碑塬液化滑移区进行钻孔勘探、取样以及探槽开挖.分别对钻孔及所取试样进行剪切波速测试及颗粒分析、室内动三轴试验,得出石碑塬液化滑移区地层分布情况、震时液化土体层位以及不同地震烈度条件下砂质黄土层的液化情况.综合分析钻孔勘探、颗粒分析、动三轴试验结果,揭示出海原地震中石碑塬黄土地层液化滑移灾害的形成机制:砂质黄土层液化后在自重应力以及地震力的共同作用下"托浮"第一古土壤层以及上部"粉尘化"的非饱和黄土层沿缓斜坡运动,并利用液化滑移地层滑距公式对滑移距离进行估算,得到结果为223.35 m,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层液化滑移灾害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
-
胡振联;
王崇华;
唐浩;
王庆满
-
-
摘要:
西安城区属于湿陷性黄土地区,黄土孔隙较大,受地下水浸泡影响,易发生软化现象.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基础埋深逐渐加大,大量建(构)筑物基础位于第一层Q2饱和黄土,该层的工程性质是勘察工作评价重点,本文以西安地铁勘察为载体,通过已有试验、测试资料对该层物理力学、剪切强度及承载力等进行分析,同时也对该层在工程建设中的影响进行简略论述.结果 表明:该层可分为两个亚层,孔隙比大于0.8土层主要呈软塑状态,承载力110~130 kPa,孔隙比小于0.8土层以可塑为主,承载力140 ~170 kPa.
-
-
马星宇;
王兰民;
钟秀梅;
蒲小武;
刘富强;
王谦
-
-
摘要:
为研究1920年海原地震中石碑塬地区液化滑移灾害的形成机制、滑移特征及滑移距离,对石碑塬液化滑移区进行钻孔勘探、取样以及探槽开挖。分别对钻孔及所取试样进行剪切波速测试及颗粒分析、室内动三轴试验,得出石碑塬液化滑移区地层分布情况、震时液化土体层位以及不同地震烈度条件下砂质黄土层的液化情况。综合分析钻孔勘探、颗粒分析、动三轴试验结果,揭示出海原地震中石碑塬黄土地层液化滑移灾害的形成机制:砂质黄土层液化后在自重应力以及地震力的共同作用下“托浮”第一古土壤层以及上部“粉尘化”的非饱和黄土层沿缓斜坡运动,并利用液化滑移地层滑距公式对滑移距离进行估算,得到结果为223.35 m,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层液化滑移灾害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
-
谌文武;
范文军;
刘伟;
张燕芳;
贾博博
-
-
摘要:
利用SLB-1型应力应变控制式三轴剪切渗透试验仪对兰州的重塑黄土进行了常剪应力不排水剪切试验,研究孔压增速对饱和黄土应力和应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孔压增加的初始阶段,试样不产生或只产生微小的轴向应变;随后,轴向应变随孔压的增加开始逐渐发展;当孔隙水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轴向变形加速发展,试样表现出剧烈的变形特征.在孔压增加过程中,起初偏应力变化不大,当孔压增加至一定水平后,偏应力无法维持恒定.随着孔压增速由0.25 kPa/min向4.00kPa/min增加,试样进入急剧变形阶段的临界孔压从82 kPa增加至89 kPa,试样强度劣化的临界孔压从82 kPa减小至74 kPa,试样表现出在更高的孔压下发生变形而在更小的孔压下发生强度劣化.
-
-
-
严松宏;
张旭斌
-
-
摘要:
以兰州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东岗站浅埋大断面区间隧道为例,考虑应力和渗流场共同作用,构建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对饱和黄土地层中大跨区间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获得了孔隙水压力、围岩及初期支护应力、地表及洞壁位移、支护内力的分布特征,为饱和黄土地层中浅埋大断面区间隧道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
-
WANG Qian;
王谦;
WANG Ping;
王平;
WANG Jun;
王峻;
ZHONG Xiu-mei;
钟秀梅;
MA Hai-ping;
马海萍;
FENG Min-jie;
冯敏杰
- 《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
| 2015年
-
摘要:
通过对黄土高原不同微结构分区的黄土进行微结构电镜扫描试验和饱和状态下的动三轴液化试验,以及相同物性状态下兰州原状与重塑黄土液化的对比试验,得出了饱和黄土结构性对抗液化强度的影响规律,定性定量分析了微结构类型对饱和黄土动残余变形特征的影响关系,并通过分析不同地区黄土的动应力动残余应变,得出了不同微结构特性黄土动残余变形发展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饱和黄土的抗液化强度与其结构性有关,重塑过程中由于颗粒重组和颗粒间胶结作用的减弱,导致土体的抗液化强度降低;饱和黄土液化时动残余变形随着振次增加呈指数关系增加,拟合参数主要受控于黄土的密度和塑性指数,动残余变形的增长与微结构特性关系密切,结构强度越高的黄土动残余变形增长越缓慢;不同微结构特性的黄土液化时动残余应变发展机理不同,胶结性较弱的黄土动残余变形可划分为黏弹塑性和塑性阶段,胶结性较强的黄土液化时依次产生黏弹塑性、黏塑性和塑性变形.
-
-
-
LI Zheng;
李铮;
LI Hong-en;
李宏恩;
FAN Guang-ya;
范光亚
- 《全国第二届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对重塑饱和黄土进行静、动力三轴试验,探讨了饱和黄土的静、动力特性.根据静力试验结果分析了饱和黄土静强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饱和黄土的双曲线模型,并推导出其邓肯-张模型参数供本地区工程建设及数值分析参考使用.根据饱和黄土振动三轴试验结果,给出了其在等压固结与非等压固结条件下的动强度变化规律.在对饱和黄土动强度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建立了饱和黄土静、动强度相关性的经验公式,利用该公式可以实现采用饱和黄土的静力强度参数推求其动强度,从而达到减少场地动力稳定性分析中试验工作量的目的.
-
-
XIONG Xiong;
熊雄;
YUAN Yin-long;
袁印龙;
ZHOU Yun-dong;
周云东;
ZHANG Li-zhi;
张立志;
WANG Jun;
王军;
TAO Chong-fu;
陶崇福
- 《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
| 2012年
-
摘要:
利用装有压电陶瓷弯曲元的双向振动三轴仪对饱和黄土进行了循环荷载试验,并根据静力固结条件下黄土的动剪模量发展规律建立了基于哈定方程的拟合曲线;将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剪模量与静力固结下的动剪模量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根据轴向应变的发展规律,确定了以上2种条件下动剪模量产生差异的原因:试样结构性破坏,土颗粒重排列,土体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对于振动过程中的暂停对试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暂停时间很短,可以忽略这种影响.在振动结束后,对试样在原压力下重新进行固结,结果表明,固结完成后,试样的动剪模量增大,且增大幅度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变小.
-
-
-
-
-
TIAN Guili;
田桂莉;
CHEN Huie;
陈慧娥;
LENG Guanjun;
冷冠军;
JIANG Yaling;
姜亚玲;
NIU Cencen;
牛岑岑
- 《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 2016年
-
摘要:
利用动三轴仪对原状黄土饱和后的试样进行了排水条件下的动载荷试验,分析了排水条件下土样的变形、孔压、应力应变滞回圈特点及试验前后微观结构的变化.动三轴试验分析结果显示,与不排水条件下的3个明显的变形阶段相比,排水条件下的变形阶段明显不同;排水条件下动三轴试验过程中孔压整体处于稳定水平;在振次N=1、N=50、N=100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形成的滞回圈形状相差不大,但与传统的椭圆形滞回圈相似度不高.通过对扫描电镜试验和压汞试验的微观结构结果分析显示,试验前后土样的微观结构、颗粒之间的接触和孔隙的大小等都发生了明显改变.微观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了动三轴试验前后土颗粒间的变化为:由相对松散状态转变为相对密实状态,由支架接触、接触面积较小变为镶嵌接触为主、接触面积增大;孔隙孔径的变化上,试验前后不同孔隙孔径所占的百分含量明显发生了变化,尤其大孔隙的变化最为明显,土样中的大孔隙明显减少,微、小孔隙增多.
-
-
TIAN Guili;
田桂莉;
CHEN Huie;
陈慧娥;
LENG Guanjun;
冷冠军;
JIANG Yaling;
姜亚玲;
NIU Cencen;
牛岑岑
- 《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 2016年
-
摘要:
利用动三轴仪对原状黄土饱和后的试样进行了排水条件下的动载荷试验,分析了排水条件下土样的变形、孔压、应力应变滞回圈特点及试验前后微观结构的变化.动三轴试验分析结果显示,与不排水条件下的3个明显的变形阶段相比,排水条件下的变形阶段明显不同;排水条件下动三轴试验过程中孔压整体处于稳定水平;在振次N=1、N=50、N=100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形成的滞回圈形状相差不大,但与传统的椭圆形滞回圈相似度不高.通过对扫描电镜试验和压汞试验的微观结构结果分析显示,试验前后土样的微观结构、颗粒之间的接触和孔隙的大小等都发生了明显改变.微观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了动三轴试验前后土颗粒间的变化为:由相对松散状态转变为相对密实状态,由支架接触、接触面积较小变为镶嵌接触为主、接触面积增大;孔隙孔径的变化上,试验前后不同孔隙孔径所占的百分含量明显发生了变化,尤其大孔隙的变化最为明显,土样中的大孔隙明显减少,微、小孔隙增多.
-
-
TIAN Guili;
田桂莉;
CHEN Huie;
陈慧娥;
LENG Guanjun;
冷冠军;
JIANG Yaling;
姜亚玲;
NIU Cencen;
牛岑岑
- 《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 2016年
-
摘要:
利用动三轴仪对原状黄土饱和后的试样进行了排水条件下的动载荷试验,分析了排水条件下土样的变形、孔压、应力应变滞回圈特点及试验前后微观结构的变化.动三轴试验分析结果显示,与不排水条件下的3个明显的变形阶段相比,排水条件下的变形阶段明显不同;排水条件下动三轴试验过程中孔压整体处于稳定水平;在振次N=1、N=50、N=100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形成的滞回圈形状相差不大,但与传统的椭圆形滞回圈相似度不高.通过对扫描电镜试验和压汞试验的微观结构结果分析显示,试验前后土样的微观结构、颗粒之间的接触和孔隙的大小等都发生了明显改变.微观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了动三轴试验前后土颗粒间的变化为:由相对松散状态转变为相对密实状态,由支架接触、接触面积较小变为镶嵌接触为主、接触面积增大;孔隙孔径的变化上,试验前后不同孔隙孔径所占的百分含量明显发生了变化,尤其大孔隙的变化最为明显,土样中的大孔隙明显减少,微、小孔隙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