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根治术
食管癌根治术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08489篇;相关期刊355种,包括齐鲁护理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2010年北京胸外科年会等;食管癌根治术的相关文献由265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娜、闫华、侯伟等。
食管癌根治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8489篇
占比:98.95%
总计:109644篇
食管癌根治术
-研究学者
- 李娜
- 闫华
- 侯伟
- 胡晓红
- 诸校娟
- 郑庆丰
- 丁旭青
- 余绍斌
- 刘艳
- 吴晓丹
- 宋宣统
- 张俊娥
- 张凤萍
- 张治
- 张美芬
- 张霞
- 朱勇
- 李伟
- 李元海
- 李向楠
- 李林
- 李辉
- 李静
- 杨慧
- 杨晓光
- 柳硕岩
- 梁水珍
- 沈熠
- 洪银城
- 王宏伟
- 王枫
- 王莉
- 王静
- 田东
- 秦雄
- 蒋超南
- 袁方良
- 袁秀红
- 许林
- 赵佳
- 邱吉香
- 郭亚男
- 阳霞
- 陈丽结
- 陈亮
- 陈克清
- 陈基升
- 雷威
- 韩雪萍
- 马冬梅
-
-
徐佳佳;
章壮云;
胡建;
张志宏
-
-
摘要:
目的探讨单侧星状神经节阻滞预防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拟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20例,随机依次纳入单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组(unilateral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group,U组)或空白对照组(control group,C组),最终每组各纳入58例患者。U组行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C组患者不实施任何操作。根据术后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评估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记录患者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内U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U组患者声音嘶哑、上肢麻痹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组所有患者均出现Horner综合征,但未见神经损伤、气胸、局部血肿、局部感染、局麻药中毒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单侧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降低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但需警惕Horner综合征、上肢麻痹、声音嘶哑等星状神经节阻滞相关不良反应。
-
-
刘国华
-
-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7—2021-07新乡同盟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92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胸腹腔镜组(腔镜组)和传统开胸组(开胸组),各46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指标。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1周时测定患者的第1s用力呼吸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最大呼气流量(PEF)肺功能指标。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胸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均少于开胸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胸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腔镜组患者的FEV_(1)、PEF均高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手术时间稍长于传统开胸手术,但其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胸腔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肺功能指标均优于传统开胸手术。
-
-
郑凤长
-
-
摘要:
目的:分析食管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炎症及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84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开胸食管癌根治术42例,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42例。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 d、3 d、7 d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结果:术后患者的血清CRP、TNF-α、IL-6、IL-10水平以及应急反应指标(Cor、NE、AngⅡ、FT3、FT4水平)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P<0.05);无论是开胸食管癌根治术还是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术后患者的血清CRP、TNF-α、IL-6、IL-10水平以及应急反应指标(Cor、NE、AngⅡ、FT3、FT4水平)变化与总体趋势一致,即先升高后下降,且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患者术后1 d、3 d、7 d血清CRP、TNF-α、IL-6、IL-10水平以及应急反应指标(Cor、NE、AngⅡ、FT3、FT4水平)均明显低于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早期机体内炎性因子和应激激素释放增多,需积极做好围手术期管理;胸腔镜手术引起的炎症及应激反应较开胸手术明显减轻。
-
-
邱菊芳;
刘燕燕;
刘婷
-
-
摘要:
目的:探究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行早期营养护理对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8月~2020年9月行食管癌根治术的109例食管癌患者视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早期营养干预,对比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干预前后营养状况与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各项胃肠功能指标恢复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护理后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护理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行早期营养护理利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与免疫功能。
-
-
李其才;
汪国文;
杨逸凡;
王祖义
-
-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65例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患者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265例患者中,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41例(15.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_(1)%)、最大通气量(MVV)、红细胞计数(RBC)、肌酐、C反应蛋白(CRP)均可能是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EV_(1)%、肌酐、体重指数(BMI)、CRP均是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FEV_(1)%、肌酐、BMI、CRP均是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前合理地改善上述指标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
-
吕兰;
罗荣刚;
杨家英;
黄德清;
倪隽
-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围手术期肺康复对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试验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于手术前1天,由物理治疗师提供30min的术前肺康复教育。内容包括如何进行腹式深呼吸、哈气和咳嗽,以及术后改变体位和尽早活动的重要性等。于手术后第1天开始30—40min的术后肺康复。内容包括:①体位管理;②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后进行肩/胸廓活动度训练;③深呼吸、咳嗽和哈气;④在物理治疗师的监督下,从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早期活动。术后第1天要求患者在床上坐直;第2天坐于床边,逐步过渡到床边站立;第3天开始在病房内步行,强度为Borg3—4分,时间逐渐增加,直到患者能持续步行超过10min。结果:干预组PPC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32.5%,13/40 vs 55%,22/40,P=0.043)。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亦显著降低,结果有显著性差异(22.5%,9/40 vs 45%,18/40,P=0.033)。但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16.32±11.97)d vs(15.625±11.53)d,P=0.791]。结论:围手术期肺康复能够降低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PPCs的发生率,但对住院天数影响尚待研究。
-
-
黄玉坤
-
-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加用加味启膈散的实施效果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9月104例食管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取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采取食管癌根治术后加用加味启膈散治疗。观察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卡氏评分(KPS)、体质量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情感智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加用加味启膈散治疗具有明显效果,可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高。
-
-
陈珠华
-
-
摘要:
目的探究舒适护理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后行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2月在泉州市光前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2/40),低于对照组的20%(8/40),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舒适度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在临床上推广。
-
-
谷金玲;
龚太乾;
狄守印;
金慧玉;
范博士;
王倩;
王丽娇
-
-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治疗对患者快速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01至2020-06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术中放置空肠造瘘管,术后1~7 d肠内营养速度从20 ml/h增至100 ml/h,肠内营养用量由500 ml/d增加至1000 ml/d,统计分析患者术前术后营养指标、术后并发症、禁食时间、卧床时间、造瘘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日。结果术前及术后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水平术后第1天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3天较术后第1天升高(P<0.05),术后第7天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变化趋势与PAB类似。术后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3.30%,患者术后禁食时间(5.52±0.50)d;卧床时间(35.78±7.33)h;术后造瘘管平均留置时间(47.70±15.52)d;术后平均住院(9.60±2.20)d。结论对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有效,有利于术后康复。
-
-
刘艳
-
-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佳木斯市结核病防治院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观察革兰阴性(G^(-))杆菌、革兰阳性(G^(+))球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100例患者中检出148株病原菌,其中G^(-)菌为105株(70.9%),而G^(+)菌为37株(25.0%),真菌为6株(4.1%);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不动杆菌属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和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妥布霉素药物的耐药性较低,均未超过5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中间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为0,而上述菌种对头孢噻吩、头孢噻肟、亚胺培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红霉素和苯唑青霉素、青霉素等药物的耐药性均为100%;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无明显耐药性(0)。结论:G^(-)菌为食管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依据耐药性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持续增强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耐药菌发生可能性。
-
-
宋来青;
单伟锋;
祝胜美
- 《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对麻醉及术后苏醒的影响.rn 方法:对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静脉注射0.4μg/kg/h,对照组给予相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病人年龄,性别,BMl值,手术时间,术中异丙酚、瑞芬太尼用量.并记录患者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是否存在躁动及躁动评分.rn 结果: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值,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补液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D组术中异丙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清醒时间与拔管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D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较少(P<0.05),但严重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rn 结论:在术中全程应用低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后,能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的用量,不影响患者的苏醒,并能一定程度上防止患者苏醒期躁动.
-
-
-
-
吴玥;
徐航
- 《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长期抗凝患者围手术期的药学服务内容和作用.方法:通过对机械瓣膜置换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手术出血风险及栓塞风险评估,临床药师帮助临床医师制定规范、合理的个体化抗凝方案,并提出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监护重点.结果:通过合理有效的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可在不增加栓塞风险的基础上避免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出血事件;同时还可通过药物合理选用及剂量调控,积极有效的规避抗凝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在长期抗凝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中,临床药师应根据患者栓塞及手术风险,从术前评估、是否给予桥接治疗、术后抗凝、抗凝药物选择及剂量等方面,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面.
-
-
-
-
-
徐志飞;
仇明;
吴彬;
钟镭;
郑向民;
江道振;
秦雄
- 《全国食管癌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目前开展的微创食管癌根治,包括纯胸腔镜下食管切除[1~2]、手与术助胸腔镜经胸食管切除[3~5]、胸部小切口胸腔镜辅助下食管切除[6],消化道重建中胃的微创游离通过腹腔镜或手与术助腹腔镜完成.我院自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为30例食管癌患者施行电视胸腔镜、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现就一些处理技术和体会作一总结.
-
-
-
梁大昌;
王平;
钟宏
- 《第五届中澳纽肿瘤外科学术会议》
| 2008年
-
摘要:
目的为了改进传统开胸手术切口,探索腋下切口在食管癌根治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采用腋下切口结合应用国产消化道吻合器对26例食管肿瘤患者施行了食管癌根治性 手术. 结果26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恢复明显加快,未发生合并症.结论腋 下切口结合应用消化道吻合器行食管胃吻合手术,肌肉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操作时间相对 缩短;切口不横断胸壁肌肉、不切除肋骨和不缝扎肋问神经,故术后伤口疼痛持续时间短而 轻;切口不牵拉肩胛骨,术后肩关节和上肢活动受影响小、恢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