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1年内共计23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0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6599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中国法医学杂志、护士进修杂志、齐鲁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武警部队放射专业委员会第八届放射学术会议 、山东省第六届介入放射学学术交流会、全国第七次外周血管病介入新技术研讨会等;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相关文献由769位作者贡献,包括段传志、唐军、姜在波等。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6599篇
占比:99.37%
总计:36830篇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研究学者
- 段传志
- 唐军
- 姜在波
- 孙增涛
- 徐如祥
- 李征然
- 李铁林
- 杨绮帆
- 樊立华
- 汪求精
- 谢晓东
- 马廉亭
- 丁宁
- 丁建军
- 于加省
- 付有曾
- 伍健明
- 何可可
- 何志明
- 关长群
- 刘作勤
- 刘延军
- 刘科
- 刘艳
- 华元人
- 史耀亭
- 周小兵
- 周文科
- 周杰
- 周艳玲
- 孙美琴
- 孟庆海
- 尚建强
- 尹连虎
- 张垒
- 张新中
- 张海峰
- 张秀娟
- 张阳
- 张鸿祺
- 徐小川
- 支兴龙
- 朱康顺
- 李俊
- 李国彬
- 李国新
- 李平安
- 李明华
- 李林
- 李继军
-
-
-
寇小波;
王朝华
-
-
摘要:
目的 探讨可脱球囊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分析使用可脱球囊栓塞CCF后复发的2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随访时间为3~24个月.采取再次球囊栓塞、单纯压迫患侧颈总动脉、弹簧圈栓塞、ONYX胶栓塞、覆膜支架、颈内动脉主干球囊闭塞等治疗方式进行处理.结果 14例患者经再次球囊栓塞治愈;1例患者仅有颅内杂音表现,间断压迫患侧颈总动脉治愈;2例通过弹簧圈栓塞治愈;1例经静脉途径使用填塞瘘口治愈;3例行覆膜支架(willis支架)治愈;2例行ONYX胶栓塞治愈;1例行球囊闭塞患侧颈内动脉主干治愈.随访3~24个月均未再复发.结论 CCF球囊栓塞术后复发原因很多.再次治疗时,针对复发原因,选择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治疗栓塞术后复发的CCF,但可脱球囊栓塞仍为复发CCF的首选治疗方式.
-
-
刘泠;
吴娅秋;
王奇;
谭海斌;
程美雄;
张天
-
-
摘要:
目的 探讨球囊辅助弹簧圈联合Onxy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共收治CCF患者19例,均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联合Onxy胶介入治疗.其中11例岩下窦开放者行经岩下窦静脉途径栓塞治疗,另8例行经颈内动脉瘘口动脉途径栓塞.结果 19例患者栓塞后即刻造影显示海绵窦瘘口完全封闭.术后常规复查头颅CT,未见栓塞剂异位栓塞表现,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所有患者于术后即刻眼静脉症状及颅鸣耳鸣症状均有明显缓解,1~2周内逐步消失.而存在颅神经麻痹症状患者,眼外肌麻痹症状缓解则相对缓慢.结论 通过三维成像后处理剪辑技术,可精准判断瘘口位置;无论经动脉或静脉入路,封堵球囊可精准封闭瘘口,在栓塞过程中使弹簧圈及Onxy胶尽可能接近瘘口附近,从而减少费用,同时提高CCF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减少并发症.
-
-
贺西亮;
潘源;
王宇;
于召虎;
李雅强;
辛涛
-
-
摘要:
cqvip: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因“突发头痛16 h”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左侧眼睑上提受限,左侧眼球内收、上翻、下翻受限,患侧视力下降。左侧眶周听诊未闻及明显血管杂音。颅脑CT显示:左侧海绵窦内出血。DSA示:左侧海绵窦内动脉瘤,合并海绵窦瘘,高速血流通过同侧岩下窦向静脉引流。治疗方案: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球囊封堵颈内动脉辅助ONYX胶注入+LVIS支架植入术。
-
-
李凌;
丁灿
-
-
摘要: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在法医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常见于交通事故等有头面部外伤史的事故中.由于接近半数外伤性CCF案例发病较晚,通常会在伤后较长时间做CCF与外力来源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报道了1例CCF与交通事故因果关系的法医临床案例,探讨了CCF的损伤形成机制、临床表现和法医学鉴定,以期为法医工作提供实践经验.
-
-
-
段青顺
-
-
摘要:
目的 探究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检查所得图像行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分析瘘口位置、大小、形态等,并给予针对性治疗方案.结果 50例患者中2例为微小瘘口,行弹簧圈加ONXY胶栓塞治疗;38例为较小瘘口,行单纯球囊封堵治疗;6例为大瘘口,行弹簧圈加ONXY胶栓塞联合球囊封堵治疗;4例为特大瘘口,行闭塞颈内动脉治疗.患者治疗后均未复发,颈内动脉通畅,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指导手术治疗正确率为100%.结论 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能够为临床治疗人员提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大小、位置,利于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
胡威;
陈如东;
杨洪宽;
于加省
-
-
摘要:
目的:探讨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67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CCF患者,所有患者均行DSA三维血管重建,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区域,分析瘘口形态、位置、大小等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67例CCF患者经DSA三维血管重建、采用MPR技术处理图像后均能清晰显示瘘口位置及大小.单纯可解脱球囊封堵瘘口45例,弹簧圈加Onyx胶栓塞瘘口21例,闭塞颈内动脉1例.所有患者瘘口栓塞完全,3个月至6年的临床随访中,均无复发.结论: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能清晰的显示CCF患者瘘口位置及大小,对CCF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较好的指导价值.%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DSA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in 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Methods:67 patients with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and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from January 2009 to June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underwent DSA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such as volume rendering (VR) and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 The form, location and size of the fistula were analyzed and appropriate treatment of fistula was selected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evaluated. Results: In all the 67 patients with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using DSA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MPR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 the location and size of the fistula were clearly shown.45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simple detachable balloon, coil plus Onyx glue were used in 21 patients and occlusion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one patient. All fistulas were embo-lized completely.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rom 3 months to 72 months with a good outcome, and no recurrences were found. Conclusion: DSA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can clearly show the location and size of the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and have important value for selection of treatment methods for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
-
连宗德;
孙敬伟
-
-
摘要:
目的 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弹簧圈联合Onyx栓塞前后血小板参数及无创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取外伤性CCF患者28例(观察组)、同期门诊正常体检无异常的健康人28例(对照组),观察组行弹簧圈联合Onyx栓塞治疗;对照组在体检时、观察组在术前及术后24、72 h,取血检测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 观察组瘘口完全封闭,病变侧颈内动脉保持通畅,无分支动脉损伤事件发生,术后临床症状消失.观察组术前及术后24、72 h时PLT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4、72 h时PLT高于术前(P均<0.05);MPV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及观察组手术前后组内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前及术后24、72 h时PI与RI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前和术后24h时Vm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4、72 h时PI与RI均低于术前(P均<0.05),Vm高于术前(P<0.05).结论 CCF患者存在PLT下降及脑血流灌注异常,行弹簧圈联合Onyx栓塞治疗后PLT升高、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
-
-
赵浩;
潘文龙;
沈春森;
罗永春;
张振海;
张强;
徐如祥
-
-
摘要: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以外伤性原因导致的CCF多发,自发性CCF因其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导致误诊、漏诊.对自发性CCF的诊治目前主要依据临床经验总结,缺乏规范的诊治规范指南.近年来,随着自发性CCF病例报道逐渐增多,综合病例报道分析,现将自发性CCF临床诊治方面进行综述.
-
-
刘春波;
吴长君;
郑淼;
邢雨薇
- 《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进步及超声仪器显像技术的提高,超声能清晰地显示血管的病变,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超声检查已经成为颈动脉检查的首选方法,但是对于颈内动脉颅内段的检查由于受声窗限 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某些病例可以通过颅外段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提示颅内段病变的存在,常见的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时,颈动脉颅外段超声可以检测到高阻或单峰的血流频谱,本文报道的病例为一例通过颈动脉颅外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推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静脉瘘的存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是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动脉壁或其分支发生破裂,以致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的动静脉交通。由颈内动脉和(或)颈外动脉的硬脑膜支血管与海绵窦形成侧异常交通称为海绵窦硬膜动静脉瘘,大部分病例有外伤史,海绵窦通过眼上静脉、眼下静脉与面静脉相连,一般患者会出现眼部静脉曲张的表现,本病例并未出现眼静脉的扩张,但是通过颈动脉血流频谱形态的变化提示了动静脉瘘的存在,为临床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帮助。
-
-
-
Liu Xianjun;
刘先军;
Zhang We;
张魏;
Li Ke;
李可
- 《武警部队放射专业委员会第八届放射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带膜支架在治疗直接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direct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s,DCCF)中的应用及临床体会.rn 方法:对10例球囊治疗失败的DCCF患者,采用Jostent带膜支架安置进行治疗,临床随访3~36个月,平均14个月.rn 结果:9例支架安置成功,1例因颈内动脉过度迂曲,支架不能到位,采用弹簧圈经眼上静脉栓塞.6例DCCF即时消失,3例可见内瘘形成,其中1例在再次扩张支架后内瘘消失,1例内瘘在扩张后仍见少量显影,另1例在内瘘消失后第二天复发,造影见CCF呈高流量,在能耐受颈内动脉闭塞试验的情况下,采用球囊闭塞颈内动脉.随访中置入成功的8枚带膜支架未见血管狭窄,颈内动脉通畅.rn 结论:带膜支架治疗DCCF,是安全可靠、简易、有效的.
-
-
-
谭玉林;
石士奎;
张阳;
华元人;
袁牧;
杨培培
- 《全国第七次外周血管病介入新技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弹簧圈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中的适应症和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对5例使用GDC的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研究。 结果:3例经颈内动脉途径、1例经颈外动脉(脑膜中动脉)途径成功置入GDC和/或游离弹簧圈,成功堵塞瘘口,术后随访无复发;1例无法经颈内、外动脉途径置入弹簧圈而暂时中断治疗,拟择期经眼静脉途经. 结论:弹簧圈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
-
王云生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
| 2005年
-
摘要: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是颅脑损伤中一个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约占颅脑损伤病人的4﹪,本院从1987年1月-1998年12月,共收治9例,本文就肌栓系线法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进行了探讨。
-
-
-
李刚;
姚声涛;
焦松;
范瑞明;
曾尤超;
韩冲;
夏湘平
- 《贵州省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全国脑血管病高峰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以该院2005~2011年收治的3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局麻或全麻下,采用股动脉入路,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方法进行介入治疗.结果:37例患者一次栓塞成功29例,二次栓塞成功4例.4例采用球囊堵塞颈动脉近端和远端的方法治愈.颈内动脉通畅率89.19%(33/37).有5例患者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3.51%(5/37),经过对症治疗后情况好转.结论: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经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