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弹簧圈栓塞

弹簧圈栓塞

弹簧圈栓塞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18706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中国民康医学、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第十二届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2011苏州国际介入医学论坛--2011苏州国际临床技术论坛等;弹簧圈栓塞的相关文献由628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嘉、吴中学、张鸿祺等。

弹簧圈栓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8706 占比:99.86%

总计:118868篇

弹簧圈栓塞—发文趋势图

弹簧圈栓塞

-研究学者

  • 于嘉
  • 吴中学
  • 张鸿祺
  • 徐浩文
  • 赵振伟
  • 邓剑平
  • 于志虎
  • 冯三平
  • 凌锋
  • 刘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国华
    • 摘要: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8例。两组均行血管介入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弹簧圈栓塞,观察组予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随访至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即刻栓塞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完全栓塞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提高颅内破裂动脉瘤完全栓塞率,降低患者m RS评分,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且并发症少。
    • 廖羽; 范英俊; 王玉珏
    • 摘要: 目的研究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CE)治疗未破裂宽颈颅内动脉瘤(uWNIAs)及对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uWNIAs患者86例,依照已接受双支架或单支架辅助栓塞情况将86例患者分为双支架组(n=43)与单支架组(n=43)。单支架组行单Lvis支架辅助CE治疗,双支架组行双Lvis支架辅助CE治疗。观察两组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前、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及病侧与健侧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绝对灌注比值,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即刻,两组动脉瘤栓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双支架组动脉瘤栓塞程度优于单支架组(P0.05),双支架组复发率小于单支架组(P<0.05)。结论单、双支架辅助CE治疗uWNIAs均可达到栓塞的目的,但双支架辅助治疗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降低复发率,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 刘昭; 金怡; 唐涛; 童垣皓; 刘晨; 乔彤; 周敏; 于同; 王炜; 张明; 冉峰; 刘长建; 李晓强
    • 摘要: 目的 评价应用可控弹簧圈结合普通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开窗支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fTEVAR)后内漏的有效性.方法 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16例fTEVAR术后内漏患者均接受可控结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为(61.6±14.0)岁.观察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通过CT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6例患者可控弹簧圈结合普通弹簧圈栓塞手术均获成功.其中Ⅰa型内漏14例,Ⅱ型内漏2例.术后随访(5.01±2.81)(2~10)个月,无脑梗死、截瘫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无死亡;3例随访时仍见假腔内有对比剂充盈,予二次栓塞手术,术后随访假腔内出现完全血栓形成.结论 可控弹簧圈结合普通弹簧圈栓塞技术手术创伤小,技术简单易行,是治疗fTEVAR术后内漏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 何海胜; 胡顺安; 华伟; 宋才兵; 王鹏
    • 摘要: 目的分析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联合弹簧圈栓塞与开颅夹闭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急性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7例,PED联合弹簧圈栓塞)与对照组(35例,开颅夹闭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流动力学[心输出量(CO)、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排血指数(CI)及心率(HR)]。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CS评分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降低,观察组CO、MAP及HR低于对照组,而CI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ED联合弹簧圈栓塞与开颅治疗效果相当,但PED联合弹簧圈栓塞能有效缩短治疗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稳定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改善神经功能损伤及预后情况。
    • 邹成功; 冯浩; 陈兵; 唐辉; 邵川; 孙谋; 杨荣; 何家全
    • 摘要: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根据mRs评分评估预后,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6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支架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1例(1.67%),载瘤动脉血栓形成3例(5%)。术后造影检查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52例(86.67%),近全栓塞6例(10%),部分栓塞2例(3.33%),栓塞率为96.67%(58/6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史、入院时Hunt-Hess分级以及动脉瘤分型可能是影响急性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颈动脉瘤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对于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者应提高警惕,在病情允许下尽快实施手术治疗,以改善预后。
    • 孙秀华; 林敬阳; 王利宏; 屈百鸣
    • 摘要: 目的探讨弹簧圈栓塞冠状动脉室间隔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方法、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行弹簧圈栓塞冠状动脉室间隔支治疗HOCM患者9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43.5~49.7岁;并选取同期行经皮室间隔无水酒精化学消融术(PTSMA)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2.8~48.6岁;对比两组靶血管残余血流、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变化、临床症状改善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靶血管栓塞支数(2.4±1.2)支,对照组靶血管消融支数(2.2±1.6)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0,P>0.05),两组比较栓塞后靶血管残余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75,P>0.05);观察组LVOTG与对照组LVO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2,P>0.05);术中胸痛发生率观察组无,对照组有12例(40%)术中剧烈胸痛予吗啡3 mg静脉推注后胸痛缓解,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0,P0.05)。结论弹簧圈栓塞冠状动脉室间隔支治疗HOCM,降低LVOTG,即刻效果显著,与PTSMA同样有效,胸痛副作用发生率低。
    • 李涛; 翟景光; 刘晓
    • 摘要: 目的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分析腔内置入血流导向装置(PED)和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初次血管内治疗后复发性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使用PED和弹簧圈栓塞的复发性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收集并比较患者初次治疗时的临床和形态学因素以及再次治疗时的血管造影和临床结果。结果共纳入105例患者,其中18例PED,87例弹簧圈栓塞。共有16对匹配,PED组16例,弹簧圈组32例。PED组支架辅助例数与弹簧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PED组复发率低于弹簧圈组,手术失败率和载瘤动脉狭窄率高于弹簧圈组(P<0.05)。结论初次血管内治疗后复发性动脉瘤的血管内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PED能够降低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再通风险,但会增加手术失败和轻度载瘤动脉狭窄的风险。
    • 朱宗锦; 刘保华; 袁璞; 聂文臣; 刘厚强; 徐瀚
    • 摘要: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8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利用传统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患者利用LVIS支架辅助下的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动脉瘤CT特征,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残疾、植物生存、死亡数差异。结果手术后,观察组最大瘤体瘤深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的比值(SR)、瘤体垂直高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及瘤体高度及长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时,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且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较好等优点。
    • 仲磊; 童孜蓉; 李娜; 陈锦园; 吴娟
    • 摘要: 目的 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干预在颅内破裂动脉瘤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ERAS干预组和常规干预组,每组各47例,均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内血管栓塞治疗,常规干预组患者围术期接受常规干预,ERAS干预组患者接受基于ERAS理念的围术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栓塞情况、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完全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干预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常规干预组(均P<0.05),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常规干预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均P<0.05),ERAS干预组患者术后6个月mR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P<0.05),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常规干预组(P<0.05).结论 ERAS干预能够在保证颅内破裂动脉瘤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效果的前提下提高治疗安全性,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 陈洋; 李琳坤
    • 摘要: 目的 探讨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我院实施单支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设为对照组,同期实施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 h的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5、10 d,两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BI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预后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近期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