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面部肿瘤

面部肿瘤

面部肿瘤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口腔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7976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华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五届中国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青岛市第四届学术年会、山东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学术会议等;面部肿瘤的相关文献由31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春英、白永晟、余道江等。

面部肿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7976 占比:99.79%

总计:48078篇

面部肿瘤—发文趋势图

面部肿瘤

-研究学者

  • 周春英
  • 白永晟
  • 余道江
  • 农绍志
  • 周东
  • 孙龙
  • 张天振
  • 张晓丹
  • 李军
  • 梁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凤集; 李瑞欣; 邹慧儒; 王爽; 刘浩
    • 摘要: 颌面部肿瘤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放化疗.手术风险较高,术后形成大块骨缺损,较难自行修复;而放化疗的不良反应较严重.因此,如何修复颌面部肿瘤术后的骨缺损,同时预防肿瘤复发成为临床上的重大挑战.近年来,光热疗法因侵入性小、高效且无不良反应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光热材料也应运而生,并应用于光热治疗.为治疗肿瘤相关的骨缺损,很多研究利用三维打印技术制备光热功能骨支架,在修复手术后骨缺损的同时预防肿瘤复发.本文归纳和总结了光热材料、骨修复材料和光热功能骨支架在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为解决颌面部肿瘤术后骨缺损及肿瘤复发这一临床挑战提供新思路.
    • 雷岱锋
    • 摘要: 目的研究美容缝合在面部皮肤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平顶山市中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面部皮肤肿瘤患者13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治疗组患者在完成肿瘤切除后采用美容缝合的方式缝合伤口,而对照组采用常规缝合,比较手术后两组患者创面修复情况,手术2个月期间内观察创面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治疗组创面修复总有效率为74.63%(50/67),高于对照组[56.72%(3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2个月后,治疗组瘢痕的发生率为13.43%(9/67),低于对照组[28.36%(1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为8.96%(6/67),低于对照组[22.38%(1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瘢痕长度为(1.53±0.68)cm,短于对照组的(2.30±0.9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部皮肤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美容缝合,患者皮肤的修复情况好于常规缝合,术后瘢痕、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也低于常规缝合,美容缝合值得在头面部皮肤肿瘤手术中应用。
    • 雷岱锋
    • 摘要: 目的 研究美容缝合在面部皮肤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平顶山市中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面部皮肤肿瘤患者13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治疗组患者在完成肿瘤切除后采用美容缝合的方式缝合伤口,而对照组采用常规缝合,比较手术后两组患者创面修复情况,手术2个月期间内观察创面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后,治疗组创面修复总有效率为74.63%(50/67),高于对照组[56.72%(3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2个月后,治疗组瘢痕的发生率为13.43%(9/67),低于对照组[28.36%(1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为8.96%(6/67),低于对照组[22.38%(1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瘢痕长度为(1.53±0.68)cm,短于对照组的(2.30±0.9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面部皮肤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美容缝合,患者皮肤的修复情况好于常规缝合,术后瘢痕、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也低于常规缝合,美容缝合值得在头面部皮肤肿瘤手术中应用.
    • 陈晓明; 陈磊; 戴强; 徐琦量; 施文娟; 余道江
    • 摘要: 目的 探讨穿支皮瓣在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美容性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6年2月一2021年2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溧阳市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面部缺损患者50例,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38~95岁.肿瘤切除后,面部皮肤缺损1.5 cm ×1.5 cm~3.5 cm ×7.5 cm.根据患者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面部缺损的大小、位置与形状,设计推进、旋转、螺旋桨等多种面部穿支皮瓣进行创面修复.皮瓣面积1.5 cm×1.0cm~12.0 cm×6.0 cm;蒂部穿支血管直径在0.3~3.0 mm,其中2例蒂部为穿支血管束.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同时对并发症予以对症处理;术后对皮瓣色泽、修复后功能、美观度及复发情况进行随访,评价其创面修复效果.结果 本组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49例皮瓣一期愈合;1例术后皮瓣淤血,予针刺放血、局部按摩治疗,1周后好转,伤口延迟愈合.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24个月,皮瓣的质地、颜色和触感与周围皮肤相一致,供区瘢痕不明显,50例患者对术后皮瓣供区与受区功能及外形均满意.结论 采用穿支皮瓣对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面部缺损进行修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修复方式,对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美容性修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张琳; 梁韵婷; 蒋春超
    • 摘要: 目的 探究改良菱形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患者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行面部皮肤肿瘤手术患者50例,患者均利用改进菱形皮瓣转位修复患者术后缺损,并观察患者皮瓣修复效果.结果 修复后的色泽评分、功能评分和美观度评分均高于修复前(P<0.05).结论 改良菱形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患者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良好,皮瓣修复效果佳.
    • 廖晓南; 任书信
    • 摘要: 目的 探讨面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方案对面部肿瘤术后中等面积缺失患者的价值.方法 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收治103例[男54例,女49例,年龄40~67(57.5±8.2)岁]面部肿瘤术后中等面积缺失患者.根据面部受损面积设计面动脉穿支接力皮瓣,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103例患者供区瘢痕多隐藏于鼻唇沟褶皱中,术后未出现眼睑外翻、口角畸形、鼻翼偏移、面部神经损伤等后遗症.其中98例皮瓣完全成活,5例术后出现皮瓣尖端青紫、肿胀.手术疗效评估良好98例,普通5例.随访6~36个月,患者皮瓣颜色、质地与正常皮肤相近,供区无明显瘢痕,外观较为满意.结论 该方法具有血供好、供区损伤小、瘢痕隐蔽等优势.
    • 高鑫; 袁皓琛
    • 摘要: 创面修复一直都是临床面部皮肤肿瘤切除术后关注的一个重点.面部的特殊性决定了肿瘤切除不仅仅考虑其彻底性,更需要考虑患者的修复与心理需求.现在介绍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伤修复的意义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临床常用术后创伤修复措施,以期为解决患者生存需求与美学需求提供参考.
    • 牟春媚; 郭久海; 孙宏伟
    •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唇沟和面部皮下蒂用于修复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的作用.方法 将我院自2016年1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面部肿瘤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53例根据肿瘤性质切除肿瘤组织,根据创面位置、大小等设计最大宽度比缺损宽度宽1 cm的鼻唇沟和面部皮下蒂推进皮瓣进行修复,对照组43例使用传统的V-Y推进皮瓣修复,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皮瓣长和宽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皮瓣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45%vs.79.07%),美容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6.23%vs.76.74%,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创面修复良好率为90.57%,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8.84%和72.09%(P<0.05).结论 面部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创面可使用鼻唇沟和面部皮下蒂推进皮瓣进行修复,能有效的提高皮瓣存活率和患者美容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可靠,可推广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