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缺损
术后缺损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口腔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1434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东方食疗与保健、现代生物医学进展、齐鲁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2014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抗衰老微创技术研讨会、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微整形学术研讨会、第十四届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大会等;术后缺损的相关文献由32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淑彩、陈伟良、吴文科等。
术后缺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434篇
占比:99.45%
总计:21553篇
术后缺损
-研究学者
- 张淑彩
- 陈伟良
- 吴文科
- 周斌
- 孙坚
- 张大明
- 张彬
- 张敏
- 彭解人
- 戴捷
- 王晓东
- 胡革
- 袁开放
- 郑丽平
- 郑军
- C.
- D.
- Huilgol
- I.
- Leibovitch
- S.
- Selva
- 严颖彬
- 于婷婷
- 付新国
- 付新国1
- 付来华
- 付芳岐
- 任俊
- 伍习英
- 何艳召
- 何雨歆
- 余恩念
- 倪松
- 兰小娇
- 关善斌
- 刘丽芳
- 刘吉峰
- 刘坤
- 刘建华
- 刘德宽
- 刘斌
- 刘斌1
- 刘晓华
- 刘海潮
- 刘素华
- 刘艳娟
- 刘静
- 初亭
- 区德明
-
-
肖艳红;
邱淑娴;
徐莉
-
-
摘要:
目的:比较游离前臂皮瓣与颏下岛状瓣对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7月笔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83例行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修复的患者。根据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n=32,行游离前臂皮瓣修复),B组(n=51,行颏下岛状瓣修复)。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皮瓣成活率、术后受区功能、术后供区不良情况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咀嚼吞咽功能、吐字发音功能均逐渐恢复,但两组各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供区瘢痕增生、色素沉着、感染坏死、麻木或感觉异常、暂时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满意度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游离前臂皮瓣与颏下岛状瓣均可对口腔癌术后缺损进行较好修复,在条件允许下,颏下岛状瓣是较好的选择。
-
-
巩自新;
何艳召;
张克勋;
武梦祎
-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修复方法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患者89例,根据最终选取的修复方案分为A组(n=49)和B组(n=40),A组给予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修复,B组给予串联皮瓣修复。观察2组手术情况,采用华盛顿大学头颈肿瘤生活质量量表(UW-QOL)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检测唾液中唾液酸(SA)及癌胚抗原(CEA)水平。结果A组手术时间、胃管拔除时间和经口进食时间分别为(6.30±1.19)h、(19.77±2.81)d和(20.32±2.19)d,明显少于B组(P0.05)。A组修复后1个月唾液中SA和CEA分别为(7.29±1.33)ng/dl和(50.04±16.62)ng/ml,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相比较串联皮瓣修复,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
朱改芳;
靳利敏;
孙明磊
-
-
摘要:
目的比较前臂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84例口腔癌术后缺损并行游离皮瓣修复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行前壁皮瓣修复,观察组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观察至术后3个月,对比2组皮瓣成活率、手术情况、口腔功能、并发症。结果2组皮瓣成活率、皮瓣制作时间、住院时间、口腔开合、吞咽、咀嚼、语言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皮瓣面积大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臂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均具有良好的皮瓣成活率,可有效改善口腔癌术后缺损患者的口腔功能,且治疗效果相当。前臂皮瓣修复手术时间短,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适当的皮瓣修复。
-
-
洪劲超;
郑军;
谢远鸿;
彭良超
-
-
摘要:
目的:探究前臂Kiss皮瓣修复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的108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在行肿瘤切除术后均存在组织缺损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各36例,其中甲组采取前臂皮瓣修复术,乙组予以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丙组开展前臂Kiss皮瓣修复术,对比三组的修复效果、修复总满意率、口腔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手术后,三组修复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68,P0.05)。手术前,三组口腔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三组口腔功能均有所提升,乙组、丙组口腔功能评分显著高于甲组(P0.05)。手术后,乙组、丙组对修复总满意率显著高于甲组(P<0.05)。结论:前臂Kiss皮瓣修复术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口腔功能,促进术后康复,修复效果为患者所认可。
-
-
李双印;
高骥;
戴云飞
-
-
摘要:
目的 观察股前外游离皮瓣修复足跟恶性黑色素瘤术后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某医院接受足跟恶性黑色素瘤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手术缺损,均接受股前外游离皮瓣修复术后缺损治疗,分析所有患者的修复效果,对治疗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的游离皮瓣均成活,手术进行1个月后,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功能,10例患者出院后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为8个月~3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复发并再行皮瓣转移的情况.结论 对于足跟恶性黑色素瘤术后缺损患者,股前外游离瓣修复有着较好的效果,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
蔡开智;
杨森;
郭丽娟;
周子琪;
任俊
-
-
摘要: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缺损的外侧皮瓣修复术与前臂皮瓣修复术对比.方法:选取遂宁市中心医院(我院)2015年8月到2020年8月共收治的12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通过肿瘤切除术后均出现组织缺损现象,对所有组织缺损的患者依照不同的皮瓣修复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应用外侧皮瓣修复术的68例患者分为外侧皮瓣修复组,应用前臂皮辫修复术的52例患者分为前臂皮瓣修复组,对比两组的皮瓣修复效果,治疗后的口腔功能恢复情况,瓣成活率、术后皮瓣危象率以及血管吻合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外侧皮瓣修复组的总有效率为95.59%,前臂皮瓣修复组的总有效率为84.62%,外侧皮瓣修复组明显高于前臂皮瓣修复组(P<0.05);外侧皮瓣修复组患者的外形修复、语言功能、咀嚼功能、吞咽功能以及口腔闭合评分明显高于前臂皮瓣修复组(P<0.05);两组的皮瓣成功率均比较高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术后皮瓣危象率比较低,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血管吻合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外侧皮瓣修复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94%,前臂皮瓣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31%,外侧皮瓣修复组明显低于前臂皮瓣修复组(P<0.05).结论: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缺损患者应用外侧皮瓣修复术能够提升患者的皮瓣修复效果,提升患者的口腔功能恢复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
吴文科;
胡革;
朱镇华
-
-
摘要: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全舌体或近全舌体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收集笔者科室2017年6月-2020年5月应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重建全舌体切除或近全舌切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7例患者,评估股前外侧皮瓣重建方式、移植成功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7例皮瓣均成活,皮瓣大小10cm×7cm~18cm×8cm,术后1例患者颏下伤口未愈合,所有患者均能进食半流质食物或软食,6例患者顺利拔除气管套管,语音恢复基本满意.结论:股前外侧皮瓣"自然成形"重建全舌体缺损或近全舌缺损的方法,简单、容易掌握,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少,供区损伤小,是一种不错的修复方法.
-
-
-
-
吴文科;
胡革;
彭坷平;
常卫;
蒋曼;
王任炜
-
-
摘要: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颊癌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对笔者科室2012年6月-2018年12月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建的63例颊癌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前颊18例,后颊34例,全颊11例,评估移植的成功率及修复效果.结果:63例患者病理类型均为鳞状细胞癌,切取皮瓣面积为4cm×8cm~8cm×20cm.术后59例股前外侧皮瓣顺利成活,发生血管危象4例,经紧急手术探查抢救后,存活3例,坏死1例,成活率为98.4%.术后随访10~72个月,颊部皮瓣形态良好,4例患者出现颊瘘.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张口度、言语及咀嚼吞咽功能满意.结论:股前外侧皮瓣组织量丰富,质地柔软,可塑性强,可根据不同颊缺损范围设计一蒂双岛或一蒂多岛,可取皮瓣面积大,手术可操作性强,术后供区损伤小,是修复颊癌根治术后缺损的理想皮瓣.
-
-
马建军
-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2017年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探讨游离皮瓣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收集2015年1月-2017年5月期间进行头颈部肿瘤手术治疗的病例20例,其中10例为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应用游离皮瓣修复重建的病例(前臂皮瓣修复舌癌5例,修复颊癌2例,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2例,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1例),10例为传统治疗方法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治疗应用病例,两组对比,总结游离皮瓣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应用中的经验及临床应用价值.
-
-
付来华;
宋建民;
李晶
- 《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介绍带血管蒂阔筋膜张肌肌皮瓣修复粗隆部皮肤鳞癌术后缺损的手术方法.rn 方法:根据缺损大小、形状、部位及周围皮肤情况,设计带血管蒂的阔筋膜张肌肌皮瓣切口及旋转点.本文收集粗隆部皮肤鳞状细胞癌切除术后缺损15例,肿瘤切除后缺损面积7cm×12cm~10cm×18cm.供瓣区缺损直接缝合.rn 结果:术后肌皮瓣移植全部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半年后功能恢复良好。术后15例患者获随访均超过2年,肿瘤未见复发及转移。5年以上远期随访,未见复发及转移者11例。rn 结论:设计质地匹配、血供良好的带血管蒂阔筋膜张肌肌皮瓣修复粗隆部皮肤鳞癌彻底切除后缺损的手术方法,既符合恶性肿瘤广泛切除的外科治疗原则,同时最大程度的保存功能,增加局部的耐压性能。
-
-
-
彭建中;
许爱娥
- 《2014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抗衰老微创n技术研讨会、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微整形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介绍应用Burow's楔形推进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切除术后缺损重建中的经验与体会.rn 方法:手术切除面部肿瘤,应用Burow's楔形推进度瓣修复术后缺损,并使辅助切口顺应面部分区自然轮廓线(鼻唇沟、睑缘、发际等)或皮肤皱纹处,尽可能隐藏切口线.rn 结果:本组共32例患者,面部缺损面积最小1.5cm×1.5cm,最大为4.2cm×3.5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15天~36月,修复组织与周围皮肤组织在色泽、质地、轮廓等方面相似、匹配良好,且未见肿瘤复发病例,切口线相对隐蔽、切口瘢痕平软,面部外形轮廓及视觉效果良好,均获得满意的面部形态和美学效果.rn 结论:利用Burow's楔形推进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辅助切口少,切口相对隐蔽,同时皮瓣转移后较自然,过渡平滑,创面修复后外形结构特征更为自然,可获得满意的面部形态结构和美容重建设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