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前臂皮瓣

前臂皮瓣

前臂皮瓣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92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外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237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齐鲁护理杂志、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中国美容医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军显微外科学术大会暨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专业委员会皮瓣学组2013年会、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全国周围神经学术会议暨东北地区第三届手外科学术会议等;前臂皮瓣的相关文献由788位作者贡献,包括孟昭业、张森林、董震等。

前臂皮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8 占比:18.8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1237 占比:80.90%

总计:1529篇

前臂皮瓣—发文趋势图

前臂皮瓣

-研究学者

  • 孟昭业
  • 张森林
  • 董震
  • 张军
  • 杨震
  • 毛驰
  • 付光新
  • 刘锐
  • 卢保全
  • 寿柏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浩然; 王映; 葛良玉; 李志萍; 邵翠玲; 孟箭
    • 摘要: 目的 探讨张力对改良前臂皮瓣(使用前臂供区皮片关闭前臂术创)供区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2018年10月至2021年4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2名经前臂皮瓣修复的口腔癌患者,术前记录患者双手握力及腕关节活动度,前臂供区关创,使用前臂供区的三角形全厚皮片关闭部分术创,另一部分术创直接拉拢缝合,供区关创时用拉力计测量张力.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术后供区创口有无坏死、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及供区侧前臂握力及腕关节活动度、外形满意度.结果 12例患者中仅1例高龄患者术后供区皮片近腕侧坏死情况,该患者平均张力为0.65 kg,经换药后二期愈合;其余患者术后供区未出现并发症.12例患者平均张力大小为(0.51±0.05)kg.12例患者术前术后握力分别为(23.7±10.3)kg、(22.3±10.7)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872,P<0.001);术前术后腕关节活动度分别为掌屈(47.6±8.3)°、(45.8±5.8)°;背伸(54.6±3.2)°、(53.9±2.3)°;桡偏(37.0±2.3)°、(36.1±2.2)°;尺偏(27.1±1.9)°、(26.4±1.3)°.四个方向的活动度术前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依次为1.64、1.636、2.116、1.412,P值依次为0.129、0.13、0.058、0.186.12例患者对术后前臂供区外形均较满意.结论 改良前臂皮瓣供区缝合时平均张力在0.5 kg以下时,前臂供区术后并发症较少,对患者供区功能的影响小,患者对供区外观满意度较高.
    • 梁一雷; 方钢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皮瓣修复重建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的疗效及对患者口腔闭合功能和外形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9年3月在笔者医院治疗的120例颌面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A组患者前臂皮瓣进行修复,B组患者采取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C组患者采取串联皮瓣修复。对三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皮瓣制作以及吻合时间、拔出胃管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两比较,手术时间、拔出胃管时间、经口进食时间从高到低依次为C组、B组、A组,皮瓣制作以及吻合时间从高到低分别为C组、A组、B组;三组患者的满意度,外形修复、工作情况、口腔闭合、咀嚼功能、吞咽功能、咬合功能及语言功能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A组、B组、C组;三组患者的瘢痕增生、瘙痒、色素沉着、植皮区域麻木、植皮区域异常等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臂皮瓣修复的颌面部肿瘤术后创面,术后患者口腔闭合功能、外形恢复情况较好,患者的疗效较好。
    • 肖艳红; 邱淑娴; 徐莉
    • 摘要: 目的:比较游离前臂皮瓣与颏下岛状瓣对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7月笔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83例行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修复的患者。根据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n=32,行游离前臂皮瓣修复),B组(n=51,行颏下岛状瓣修复)。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皮瓣成活率、术后受区功能、术后供区不良情况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咀嚼吞咽功能、吐字发音功能均逐渐恢复,但两组各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供区瘢痕增生、色素沉着、感染坏死、麻木或感觉异常、暂时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满意度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游离前臂皮瓣与颏下岛状瓣均可对口腔癌术后缺损进行较好修复,在条件允许下,颏下岛状瓣是较好的选择。
    • 许宁; 杨彬; 孔祥盼; 李建华; 冯芝恩; 秦力铮; 韩正学
    • 摘要: 目的检测接受前臂或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成功的口腔癌患者术后近期血浆D-二聚体检测值,分析其变化规律及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接受前臂或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成功的口腔癌患者共94例,检测术前和术后1、2、3天D-二聚体值,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其组间差异和相关因素。结果本组病例术前D-二聚体水平均正常,术后第1、2、3天D-二聚体平均值分别为3.93、1.54、1.98 mg/L。年龄>60岁与≤60岁者、接受单侧或双侧颈淋巴清扫者之间D-二聚体值有显著差异。结论大多数口腔癌患者接受扩大切除、皮瓣修复术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术后血浆D-二聚体接近本研究平均值的患者可能在皮瓣危象风险的安全范围内,术后第1天与第3天时应提高皮瓣出现静脉危象的警惕性。年龄大于60岁是D-二聚体升高的危险因素。
    • 朱郁文; 姚建; 黄宏伟; 马壮
    • 摘要: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效果及对皮瓣成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笔者科室收治的92例经病理证实为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并行扩大切除术+颈部淋巴清扫术和游离皮瓣修复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修复皮瓣位置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前臂皮瓣修复)46例,观察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皮瓣存活状况,比较术后1个月患者术区的充血程度、色泽、厚度、柔软度、顺应度及修复后功能恢复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皮瓣存活42例,成活率为93.54%,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共存活44例,成活率为95.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区瘢痕充血程度、色泽情况观察组好于对照组,术后患者满意度、外形修复、工作情况、口腔闭合、咀嚼、语言功能恢复观察组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瘢痕增生(15.22%)、暂时性功能障碍(36.96%)、创源出血局部坏死(22.22%)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臂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均具有较好的皮瓣成活率,但是后者修复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李伟雄; 陈山; 谢平利
    • 摘要: 目的:探讨前臂皮瓣和颏下岛状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中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20年7月在我院实施口腔癌根治术患者50例进行观察,用随机分组表法将其分为A组(术后组织缺损用前臂皮瓣修复,25例)和B组(术后组织缺损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2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语言和咀嚼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语言、咀嚼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前臂皮瓣和颏下岛状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中修复均有显著治疗效果,但颏下岛状皮瓣相对前臂皮瓣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更为显著.
    • 亓峰
    • 摘要: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重建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科收治的接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除术并行游离皮瓣修复术治疗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皮瓣修复方式将其分为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组(28例)和前臂皮瓣修复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皮瓣存活率、外形恢复情况、供区和受区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组皮瓣制备时间长于前臂皮瓣修复组(t=2.2096,P0.05).两组患者术后语音清晰度和吞咽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组供区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前臂皮瓣修复组(P<0.05).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重建口腔颌面部缺损中可获得满意的皮瓣存活率,术后受区功能、外形恢复情况良好,且供区永久性功能障碍少,但该手术难度较大,对技术操作者的要求较高.
    • 解美文
    •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舌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郑州颐和医院行病灶切除及同侧颈部淋巴清扫术治疗的77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同期缺损修复所用皮瓣不同分为对照组(n=34)与研究组(n=43).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实施缺损修复的为研究组,游离前臂皮瓣实施缺损修复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皮瓣存活率、术后1a吞咽功能、语言功能恢复优等率、供区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 a生活质量(OHIP-14评分).结果 两组皮瓣存活率、术后1 a吞咽功能恢复优等率、语言功能恢复优等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 a供区并发症发生率为2.33%(1/43),低于对照组的20.59%(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 a,研究组OHIP-14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舌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具有皮瓣存活率高、吞咽功能、语言功能恢复好等特点,且供区并发症风险较低,可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是修复舌缺损理想皮瓣.
    • 郭振飞; 王栋; 刘姗姗; 廖圣恺; 刘畅; 王晶; 庞亚倩; 张凯
    • 摘要: 目的:比较口腔癌病人同期应用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和前臂皮瓣供区术后远期并发症,评价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病灶扩大切除而行游离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或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口腔癌病人15例(观察组)临床资料,以及同期行前臂皮瓣修复的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病人15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术后供区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觉异常、瘢痕增生以及色素沉着等,并评估供区远期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供区创面经潜行分离后,直接拉拢缝合,术后仅遗留线形瘢痕,对美观和功能影响较小;对照组病人供区创面均植皮修复,术后供区瘢痕增生和色素沉着较明显.病人皮瓣术后供区主观感受比较显示,2组肌力减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觉异常、供区外观主观评价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病人供区感觉与功能、外观的客观检查中,观察组肌力减退、感觉异常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和P<0.01),瘢痕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韧度和总分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并发症少,对供区美观、功能影响小,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较好选择.
    • 韩生伟; 李浩; 刘锐; 宋传慧; 尹西腾; 刘喆; 梁易; 韩伟
    • 摘要: 目的 探讨设计制备新型"V"形前臂皮瓣后供区直接关闭的可能性及其在颊癌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对10例颊癌患者行"V"形前臂皮瓣切取修复颊癌术后软组织缺损,该新型皮瓣在既往传统Kiss皮瓣基础上进行改良,在皮瓣制备过程中"V"形皮瓣两侧亚单位连接处不断开,从而保证连接处尖端的血运,同时还可使得对位缝合后的皮瓣尖端更圆滑,使得血运更佳.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35~63岁,平均48.3岁,皮瓣大小为3.0 cm×5.0 cm~4.0 cm×6.0 cm.术后3个月通过门诊随访对供区切口愈合及前臂外观等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并分别测量患者腕关节的掌屈、背伸、桡偏、尺偏角度,同时对患者腕关节功能依照Gartland-Werley表进行评分.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与术前数据对比,评估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状况.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10例患者前臂皮瓣切取后产生的供区创面均顺利关闭而无需植皮.其中3例患者术后因切缘张力过大发生创口缺血性改变,表皮剥脱后色素丧失,但切口愈合未受影响.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前臂切口均未见明显瘢痕增生,外观满意.术前患者的掌屈、背伸、桡偏、尺偏角度分别为(57.8±1.3)°、(58.4±0.7)°、(18.2±0.5)°、(28.5±1.1)°,术后分别为(53.2±2.1)°、(55.3±1.8)°、(16.4±0.4)°、(25.4±1.4)°,各数据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Gartland-Werley标准评估10例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结果发现术前与术后优良率均为100%.结论 使用新型"V"形游离前臂皮瓣可以直接关闭中小型前臂皮瓣切取后供区缺损,避免传统游离植皮的创伤及相关并发症,术后外观满意且不会对腕关节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是修复颊癌软组织缺损一种比较满意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