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颌面部肿瘤

颌面部肿瘤

颌面部肿瘤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8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口腔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9548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中国肿瘤临床、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颌面部肿瘤的相关文献由687位作者贡献,包括温玉明、张志愿、章魁华等。

颌面部肿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5 占比:0.7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9548 占比:99.23%

总计:49931篇

颌面部肿瘤—发文趋势图

颌面部肿瘤

-研究学者

  • 温玉明
  • 张志愿
  • 章魁华
  • 孙大熙
  • 寿柏泉
  • 赵福运
  • 马大权
  • 付光新
  • 卢勇
  • 宋宇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一雷; 方钢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皮瓣修复重建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的疗效及对患者口腔闭合功能和外形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9年3月在笔者医院治疗的120例颌面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A组患者前臂皮瓣进行修复,B组患者采取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C组患者采取串联皮瓣修复。对三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皮瓣制作以及吻合时间、拔出胃管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两比较,手术时间、拔出胃管时间、经口进食时间从高到低依次为C组、B组、A组,皮瓣制作以及吻合时间从高到低分别为C组、A组、B组;三组患者的满意度,外形修复、工作情况、口腔闭合、咀嚼功能、吞咽功能、咬合功能及语言功能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A组、B组、C组;三组患者的瘢痕增生、瘙痒、色素沉着、植皮区域麻木、植皮区域异常等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臂皮瓣修复的颌面部肿瘤术后创面,术后患者口腔闭合功能、外形恢复情况较好,患者的疗效较好。
    • 金剑
    • 摘要: 补牙要拍片、拔牙要拍片、正畸要拍片、种植要拍片....还要反复多次拍。拍牙片的辐射,会不会对身体有伤害呢?很多患者来到口腔科,在看牙时会有这样的抱怨或者顾虑。口腔诊疗离不开拍牙片目前口腔诊疗中,不论做治疗还是检查都离不开口腔放射检查,俗称拍牙片。口腔放射是采用多种X线技术,对牙、牙周、根尖周病变以及颌面部肿瘤、外伤、炎症和发育畸形等疾病进行放射检查和诊断,主要包括牙片、曲面体层摄影和口腔CT等。其中牙片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检查,在牙科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张娟; 杨楠; 赵晟伯; 赵晓妍; 林静; 裴娜
    •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19年8月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拟行手术治疗的120例诊断为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干预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案。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焦虑状态、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焦虑平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焦虑平均分为(45.08±5.56)分,低于对照组的(47.83±7.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焦虑状态,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王萌; 刘嘉铭; 沈纳; 黄新生
    • 摘要: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发病率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90%,死亡率为40% ~50%,来源于口腔、口咽、鼻咽、下咽及喉.通常认为烟草、酒精的过度使用与HNSCC有关,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HNSCC的发生发展高度相关,尤其是口咽鳞状细胞癌(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PSCC).本文对HPV相关HNSCC的分子生物学表现、致病机制、治疗进展、预防策略作一综述,为临床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孙斌; 高芸; 武辉; 沈亚峰
    • 摘要: 目的 对放射和手术在颌面部肿瘤患者中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采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颌面部肿瘤患者100例,分为38例对照组(放射治疗)与62例研究组(手术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我院颌面部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其效果与安全性的差异性.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不良反应率更低,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1年后疾病复发率与转移率均更低,患者生存率更高,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颌面部肿瘤治疗中,更推荐以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不仅治疗效果更好,还可有效提高治疗安全性,可降低疾病复发率与转移率,进一步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有助于病情进展控制,值得临床推广.
    • 王占文; 宋萍; 贾浥萍; 冷钱英
    • 摘要: 目的:探讨彩超在颌面部肿瘤切除区移植游离皮瓣吻合口受区血管评价的价值。方法:选2018年6月-2019年10月区间收治的100例颌面部肿瘤手术患者研究,依据年龄分为青年组(n=52)、老年组(n=48),均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移植游离皮瓣受区血管显示率,对比血管内径、血流参数。结果:100例患者血管显示率:面动脉96.00%、舌动脉100.00%、甲状腺上动脉100.00%、面静脉97.00%、面总静脉94.00%、颈外静脉98.00%。青年组D、PSV变化与老年组无差异P>0.05。结论: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在颌面部肿瘤切除后移植游离皮瓣受区血管评价中效果显著,可根据术前评估结果对游离皮瓣设计提供帮助。
    • 汤晓雪; 周倩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化游离前臂皮瓣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017年8月—2018年8月行手术治疗的68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使用前臂皮瓣修复,采用术前供瓣区护理及个性化护理、术后呼吸道管理、功能训练、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皮瓣血运的观察和血管危象的处理等护理措施,并运用新技术彩色多普勒皮瓣监测仪精准监测皮瓣.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 63例皮瓣成活,其中3例皮瓣出现血管危象,经早发现、早处理后成活;2例皮瓣坏死.结论 皮瓣不是孤立的存在,其成活与否与患者的全身情况息息相关.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是否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并根据患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措施;术后加强皮瓣血运的观察和血管危象的护理是保证皮瓣成活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术后早期行吞咽功能训练、张口训练、关节松动训练及发音训练等也大大加快了患者功能恢复的进程.
    • 彭歆; 章文博; 于尧
    • 摘要: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在“精准医疗”理念的背景下,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精准诊疗和肿瘤切除后颌骨缺损的个性化重建,成为现代口腔颌面肿瘤外科治疗的新目标。随着数字影像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三维重建、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手术导航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治与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及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对数字化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精确诊治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 王占文; 宋萍; 贾浥萍; 冷钱英
    • 摘要: 目的:探讨彩超在颌面部肿瘤切除区移植游离皮瓣吻合口受区血管评价的价值.方法:选2018年6月-2019年10月区间收治的100例颌面部肿瘤手术患者研究,依据年龄分为青年组(n=52)、老年组(n=48),均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移植游离皮瓣受区血管显示率,对比血管内径、血流参数.结果:100例患者血管显示率:面动脉96.00%、舌动脉100.00%、甲状腺上动脉100.00%、面静脉97.00%、面总静脉94.00%、颈外静脉98.00%.青年组D、PSV变化与老年组无差异P>0.05.结论: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在颌面部肿瘤切除后移植游离皮瓣受区血管评价中效果显著,可根据术前评估结果对游离皮瓣设计提供帮助.
    • 吴绯红; 孔祥泉; 郑传胜; 吴文骏; 舒胜雷; 王莉霞
    • 摘要: 目的 探讨增强磁共振神经成像(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ceMRN)在分析判断颌面部肿瘤对颅神经外周段影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34名健康志愿者及45名因颌面部占位病变就诊的患者进行增强磁共振神经成像,对图像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 ection,MIP)及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观察并总结健康对照组及病例组颅神经外周段形态及信号特征,并将病例组肿瘤与邻近外周神经的关系进行分类.结果 在ceMRN中,正常颅神经外周段全程连续、清晰显示,与周围组织对比度良好,在同一个体中每对颅神经形态基本对称,走行自然,信号均匀.占位病变中,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者32例,良性肿瘤13例,共识别异常神经63支,表现为神经粗细、走行、边界、信号的异常,根据病变与神经的关系,表现为分离(17例)、压迫(26支)、包绕(25支)、浸润(5支)及沿神经生长(7支);其中恶性肿瘤对外周神经常表现为压迫、包绕、浸润及沿神经生长,良性肿瘤常与外周神经表现为分离或压迫.结论 采用ceMRN可清晰显示颅神经外周段,展示颌面部肿瘤与外周神经位置关系及受累程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