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5765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大众健康、健康文摘、健康博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江苏省第十一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中日大肠肛门病学术交流会、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整形外科学术会议等;蔓状血管瘤的相关文献由21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蕊、林宏伟、林晓曦等。
蔓状血管瘤—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5765篇
占比:99.82%
总计:45848篇
蔓状血管瘤
-研究学者
- 刘蕊
- 林宏伟
- 林晓曦
- 张书田
- 张继庆
- 邹育才
- 钟念新
- 丁学强
- 乔静
- 于贞琇
- 于飞
- 云径平
- 代秋颖
- 任书信
- 任武
- 伍成奇
- 何冬诚
- 何学军
- 余咏梅
- 余咏梅1
- 侯昌龙
- 侯秀敏
- 兰文胜
- 凃波
- 刘一平
- 刘付国琛
- 刘兴姣
- 刘军
- 刘勇
- 刘子号
- 刘海霞1
- 刘益龙
- 刘秋花
- 刘良发
- 刘艳秋
- 刘荣耀
- 刘金龙
- 叶华
- 叶有强
- 吕俊邦
- 吕维富
- 吴坤南
- 吴建安
- 吴怀清
- 吴春明
- 周伟强
- 周其友
- 周永清
- 周铁政
- 夏晓红
-
-
刘子号;
陈航;
代秋颖;
季双双;
尹毓章;
刘金龙;
荆涛;
张书信
-
-
摘要:
蔓状血管瘤即脉管畸形之动静脉畸形,临床发病率低,会阴部发病者更少见,容易误诊,治疗棘手,文献鲜有报道,临床医生对此认识有限。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1例会阴部巨大(瘤体约7.0 cm×5.0 cm)蔓状血管瘤经消痔灵注射液硬化栓塞术治疗后痊愈的验案,为临床医生认识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与借鉴。
-
-
王莉;
罗丽;
舒健;
韩福刚
-
-
摘要:
目的 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CH)、蔓状血管瘤(RH)的MRI表现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CH、5例RH患者的MRI表现及术后病理,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10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7例CH及5例RH均位于胸段硬膜外,病变沿两侧椎间孔匍匐生长.矢状面呈长椭圆形或梭形,横断面呈"三叶征",冠状面呈"伪足样"表现,病变平面脊髓不同程度受压变形,5例脊髓变性.7例CH 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短时反转恢复(STIR)呈高信号,信号均匀;增强扫描6例明显强化,1例中度强化.5例RH 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ST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3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不均匀条状及蚓状强化,1例边缘轻度强化.2例合并椎体血管瘤.结论 椎管内硬膜外CH及RH的MRI表现准确地反映出其病理特点,表现为匍匐形生长,多数信号均匀,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MRI有助于二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
杜红;
李敏;
郑晓琪;
范钰晨
-
-
摘要:
目的:探讨臀部蔓状血管瘤患者介入术后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例蔓状血管瘤患者行介入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患者经介入治疗及精心护理后,瘤体缩小,治疗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手术治疗蔓状血管瘤,采取预防为主的护理措施,有效的规避了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
-
龙海光;
叶华;
钟家云;
朱贤康
-
-
摘要:
目的 为了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蔓状血管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特选取20例患有蔓状血管瘤患者,并对其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同时,对于部分肿物展开三维重建和拓宽视野成像.结果 此次选取的20例蔓状血管瘤患者,均使用手术、病理、血管造影等方式进行检查,诊断结果得以证实.蔓状血管瘤的灰阶声像图中主要表现如下:蔓状血管瘤瘤体是不规则、走行迂曲的呈无回声的管腔样结构,无明确的边界,受压变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图像如下:瘤体内部有明显红蓝相间、丰富的、色彩明亮的彩色血流,而细小动静脉瘘位置的血流,以五彩镶嵌样进行呈现.而三维成像技术和拓宽视野成像技术对于瘤体的形态、以及范围和周围组织关系则可以进行较好的反应.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蔓状血管瘤诊断、以及确定治疗方式的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现实作用和应用价值.而三维超声技术和拓宽视野成像技术对于二维超声技术则起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
-
-
-
-
张晓;
白洁;
邢军;
韩玉
-
-
摘要:
患者,女,46岁,主因"大便不净感10天"于2015年1月5日收入院。妇科检查:外阴已婚经产型,阴道畅,分泌物不多;右侧阴道壁可及质韧肿物,约4cm×3cm,边界清,无触痛,活动度良好,向直肠方向凸出。诊断为阴道壁肿物。血常规:白细胞16.9×1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65,血红蛋白112g/L,血小板493×10^9/L。凝血功能PT(%):1.28,余项正常。
-
-
林宏伟;
邹育才;
江标;
杜建业;
蔡史建;
肖瑛;
马志发
-
-
摘要:
目的 总结弥漫型蔓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经手术治疗并病理检查确诊为弥漫型蔓状血管瘤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9例患者均施行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1.2个月,23例完全切除者术后均无复发,6例不能完全切除者,术后残余病灶继续生长.结论 手术完整切除瘤体是弥漫型蔓状血管瘤的最佳治疗选择,手术切除前行经导管动脉介入栓塞术和/或经皮穿刺瘤腔内注射术可以增加血管瘤完整切除机会,减少出血量,减少复发及致残、致死可能.
-
-
-
程晟1;
余咏梅1;
阮标1;
徐章智2
-
-
摘要:
耳鼻咽喉部的血管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大多为单侧发病[1].临床上多采用血管结扎、放疗、冷冻治疗、血管硬化剂注射、血管造影及栓塞、手术、平阳霉素局部注射等方法治疗.平阳霉素为一种抗生素类抗肿瘤药,主要抑制血管内皮细胞DNA的合成,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使肿瘤细胞坏死,血管消退.它可静脉内注射、肌肉注射、肿瘤内注射及动脉注射,使用方便,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
-
-
-
林晓曦;
陈达;
李伟;
董佳生;
毛青;
范兴东;
曹谊林;
王炜
- 《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整形外科学术会议》
| 2003年
-
摘要:
本文讨论了先天性动静脉畸形(Congential arteriovenous malfomation,AVM),过去在临床上习惯称为蔓状血管瘤,虽然只占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病例中的约1.5%,但曾因为其治疗棘手,疾病行为特殊而一直认为是外科领域的难题之一.典型的动静脉畸形及周围区域内可见念珠状或索状弯曲迂回的粗大而带搏动的血管,甚至可扪及震颤,听及杂音,这些体征提示具有动静脉瘘和高血流量的特点.但随着DSA日益成为常规的诊断技术,不少轻度的,血流量不高的动静脉畸形未必有典型的表现,但早期就能得到确诊,这为我们更真实地了解其病因病理及早期治疗都提供了重要基础.
-
-
董平;
王国芬;
安宁;
田磊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中日大肠肛门病学术交流会》
| 2006年
-
摘要:
肛门直肠血管瘤是肛肠科少见病种,表现为粘膜和粘膜下层血管发育畸形和异常扩张。临床上认为它是一种难以治愈的良性肿瘤。该病常表现为肛管直肠息肉样团块,溃疡型红斑或累及一段肠管的粘膜下血管丛状扩张,以及红蓝色团块状血管组织,呈丛簇状扩张、扭曲,有人称这种粘膜下弥漫状的血管团块为蔓状血管瘤。临床上常见有三种形态:1、多发状静脉扩张型,2、局限息肉型,3、弥漫浸润型(即位于肛管和直肠下段的海绵状血管瘤)。该病在青壮年时期是手术治疗的关键阶段,否则预后较差。本文对曾于该医院诊治的部分病例资料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