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
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

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威海
  • 出版时间: 2009-09

主办单位:中华口腔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HSP27在舌白斑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19例正常舌黏膜,31例舌白斑的石蜡切片用免疲组化检测HSP27的表达,同时对其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正常舌粘膜上皮中,HSP27主要位于棘层,呈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在胞荣中表达;舌白斑HSP27分布于上皮的全层。与正常舌黏膜比较,舌白斑HSP27表达明显升高(P<0.001)。且不吸烟患者HSP27的表达明显高于吸烟惠者(P<0.05),但不同年龄或不同性别患者HSP27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该结果提示HSP27表达的改变与舌白斑的发生有关。
  • 摘要: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0RNM)是头颈部癌放射治疗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新技术已明显减少了下颌骨的放射剂量,加上病因学预防措施包括严格的口腔护理,已使0RNM发生率明显下降。此无论对提高放疗患者的生存质量,还是节省医疗资源和医疗开支意义十分重大。本文述评下降ORNM相关研究进展,讨论0RNM的预防新概念,为临床放射治疗头颈部癌减少ORNM提供新策略。
  • 摘要:@@ 口腔癌(主指口腔粘膜鳞癌)的治疗因其特定的解剖结构而具有特殊性。针对口腔癌进行早期诊断、正确分期,并给予准确有效的治疗。这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临床课题。提倡和推动口腔癌的规范化治疗工作,是每一位口腔颌面一头颈肿瘤医师应该重视和完成的重要任务。口腔是头颈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分为固有口腔(狭义)和广义口腔(包括口咽)。固有口腔以口裂为界可分为口裂上下两部分,上部包括上唇、上齿龈、硬腭及上颌窦,下部包括下唇、舌、颊、下齿龈、磨牙后区及口底。
  • 摘要:目的:对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又神经痛进行评价。探讨其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内窥镜下耳后小切口乙状窭后入路小脑脑桥角显微血管减压术式进行治疗。结果:手术时间平均(x±s1为(1.2±0.3)h。发现责任血管2048,占93.1%,用涤纶布或涤纶棉隔离。结论:内窥镜下耳后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小脑脑桥角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又神经痛的理想术式。内窥镜用于手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提高了责任血管的发现率,有助于脑组织和神经功能的保护。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摘要:@@ 下颌骨缺损特别是大型的下颌骨缺损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生理和心理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重建下颌骨的解剖外形、生理功能是近一个世纪来在本领域中具有挑战性课题。下颌骨是颌面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支撑面部轮廓与形态,更维系口腔功能尤其是咀嚼功能。各类下颌骨缺损皆可引起颌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如何充分发掘下颌骨功能性重建中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观念,全面提高下颌骨功能性重建的水平,将具有十分重大的临床意义。
  • 摘要:@@ 口腔癌根治术后常常遗留软组织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颌面部美观、功能和生活质量,因此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修复一直都是颌面外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修复手段主要为邻近组织瓣、前臂皮瓣、背阔肌皮瓣和胸大肌皮瓣,但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或不足。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1ap,ALTF)是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及降支联合的肌皮动脉穿支为供血动脉的游离组织瓣,具有制备简单、皮瓣面积大、部位隐蔽、皮肤质地优良弹性好、血管蒂质量好、供区可直接缝合等优点。自1984年徐达传、罗力生等首先报道该皮瓣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以来,已在整形外科和头颈外科临床广泛应用,现在已成为修复较大软组织缺损时的首选常用最佳供区之一。
  • 摘要:本文报告了应用胸锁乳突肌皮瓣修复重建口底癌术中软组织缺损的典型病例。此种肌皮瓣血运丰富且稳定。成活率高、收缩小、组织量适中,术后无须姿势固定,并且具有操作简单、重建的形态功能理想等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SOD2,Ki67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及意叉。方法:对19例正常舌黏膜,80例舌鳞癌的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检测SOD2、Ki67的表达.同时对其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正常舌粘膜上皮中SOD2主要表达于基底层和棘层细胞胞菜。与正常舌黏膜比较,舌鳞癌组织中SOD2的表达明显升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SOD2的表达高于未转移者(P<0.05)。分化程度不同的患者SOD2的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01),高分化表达水平最高,低分化表达水平最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及不同T分期患者SOD2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Ki6767主要位于基底层细胞胞核。与正常舌黏膜比较。舌鳞癌组织中Ki67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且分化程度不同的患者Ki67的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低分化表达水平最高。高分化表这水平最低。但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Ki67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T分期的惠者Ki67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舌鳞癌的发生发展与SOD2和Ki67表达的升高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舌癌切除术后前臂皮辩修复舌体缺损的固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005~2008年间采用臂皮瓣修复舌体缺损36例舌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皮瓣存活情况。结果:36例患者皮瓣均存活。结论:全面认真、细致的围手术护理及密切观察病情,对预防并发症及手术成功的保证。
  • 摘要:目的:用开窗术结合刮除术治疗大型颌骨囊肿,探讨大型颌骨囊肿中保存下颌骨治疗的效果。方法:择大型颌骨囊肿16例,行开窗减压术,术后定期对其进行临床、X线检查及囊肿容积测定以观察囊肿的变化。在囊肿缩小后,于术后10月~16月行囊肿刮除术。结果:开窗术后6月,面部畸形消失,颌骨外形恢复。术后10-16月囊肿平均缩小62%。新骨形成迅速,囊肿上皮向口腔粘膜上皮转化。再经刮除术后,颌骨及牙齿均得以保留,下唇无麻木。结论:开窗术结合刮除术是治疗大型颌骨囊肿的较理想的方法,可以作为保存颌骨治疗的首选。
  •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颊粘膜鳞状细胞癌及转移淋巴结角蛋白谱的特点。方法:烦部鳞状细胞癌活检标本及转移淋巴结活检标本.提取角蛋白,进行SDS-PAGE泳和利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杂交方法研究转移角蛋白谱的表达。结果:颊粘膜化鳞状细胞癌中出现了单层角蛋白上皮如CKl8、19,而CK10表达缺失;淋巴结转移鳞状细胞癌中出现了单层角蛋白上皮如19等,并且出现了大量角蛋白片段。结论:颊粘膜鳞状细胞癌变异性表达的CKl8、19,不表达CK 10。转移淋巴结和原发鳞状细胞癌的角蛋白谱是不同的。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角蛋白谱发生了变化。
  • 摘要:目的:总结平阳霉素(PYM),地塞米松(DXM)联合局部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及优点。方法:收集2004年9月至2007年9月用PYM+DXM联合局部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82例。结果:本组病例经12-24个月随访:治愈46例(56.1%),基本治愈30例(36.5%),有效6例(7.3%),治愈和基本治愈达92.6%,有效率达100%。结论:PYM+DXM联合局部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具有疗程短,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 摘要:目的:总结腮腺沃辛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腮腺沃辛瘤患者的资料,分别就年龄、性别、吸烟情况,病变特点及治疗方法予以分析总结。结果:腮腺沃辛瘤好发于老年男性,患者多有明显长期吸烟史,病变多发生于腮腺下极,手术宜采用瘤体及部分腺体切除。结论:该肿瘤特点显著,应正确诊断和治疗。
  • 摘要: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6%左右,全球每年新发病例超过50万例。头颈部由正常黏膜演变成浸润性鳞癌的过程中,其每一个演变阶段都是由特定染色体上的基因丢失或小随体的不稳定性决定的。鳞癌发生转移的过程与数种角蛋白、细胞表面蛋白酶、细胞基质黏附分子、趋化因子等密切相关。EGFR的信号传导与鳞癌的恶性表型、正常细胞调亡的抑制、血管生成、以及肿瘤的转移有密切的联系。抗EGFR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Cetuximab)通过竞争性的结合EGFR,明显抑制EGFR的活化和下游信号传导,从而达到治疗头颈鳞癌的目的。HPV是除烟酒因素外,另一个重要的头颈癌诱发因素,分子学研究显示HPV-16与头颈部鳞癌的一个亚群有关,口咽癌的发生与Hpv感染明显相关。随着分子学研究和靶向药物研究的不断进展,头颈癌治疗的各个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Ⅰ、Ⅱ期的头颈癌患者,通过单一的手术或放疗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以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为主的化疗药物,和调强放疗(IMRT)及不同分割方式联合的同期化放疗方案,是Ⅲ-Ⅳ期的晚期口咽癌、下咽癌及喉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以西妥昔单抗为代表的靶向药物,无论是单药还是与放疗联合均显示了很好的前景,在临床上逐步被广泛的接受,靶向联合治疗可作为肿瘤手术后新的辅助治疗方法。但是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局部晚期头颈癌病人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还在进行,将来究竟采用哪种联合治疗方案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并存有争议。
  • 摘要:目的:探讨下颌骨成型钛板结合游离髂骨移植在修复双侧下颌骨缺损,维持下颌骨连续性和面部形态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例双侧下颌骨良性病变患者,行切除病变部位后,采用自体髂骨移植结合下颌骨成型钛板固定即刻修复缺损下颌骨。结果:术后3、6、12月随访,2例均获成功。结论:下颌骨成型钛板固定游离髂骨移植同期修复双侧下颌骨缺损,能较好的恢复其形态,是一种比较好的修复方法。
  • 摘要:目的:根据病理特点,基底细胞癌可分为非侵袭性基底细胞癌(non-invasive basal cell carcinoma,NIBCC)与侵袭性基底细胞癌(invasive basal cell carcinoma,IBCC),本实验目的在于研究非侵袭性基底细胞癌(NIBCC)与侵袭性基底细胞癌(IBCC)的Bcl-2,Ki67的表达。并探讨两者在BCC生物学行为中的意义,为临床的预后判断提供帮助。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潮40例BCC石蜡标本组织(20例非侵袭性,20倒侵袭性)中的Bcl-2,Ki67蛋白表达。结果:在40例BCC中.其中20例非侵袭性BCC的Bcl-2呈强阳性表达。达到80%,而20倒侵袭性BCC的Bcl-2的表达则以弱阳性为主,达到75%。两者有显著差异。另20例非侵袭性BCC中Ki67表达则以弱阳性为主,达到65%。而20例侵袭性BCC的Ki67呈强阳性表达。达到80%,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Bcl-2、Ki6可作为判断BCC预后的参考指标,但尚不能作为衡量BCC恶性程度幻指标,Ki67可作为衡量BCC侵袭性的较好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分别进行超声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stmction angiography,DSA)、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及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angiography,CTA)栓壹确诊。24例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前行Matas试验16例.术中监测残端动脉压24例,术前和,或术中行TCD监测12例,5例采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转流。术后,24例患者中4例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受累,1例迷走神经受累,4~8个月后症状完全恢复。无偏瘫及手术死亡。结论:DSA、CTA、MRI均具有诊断价值。术前行MaLas试验其意义不能确定。麻醉可采用先清醒局部麻醉然后改用全麻方式。术前、术中行TCD监测,术中监测残端动脉压以及采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转流术可确保手术的成功。
  •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面肌痉挛的功能性手术方式,讨论如何提高手术成功率、增加手术安全性及减少并发症等有关微创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486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内镜下耳后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小脑脑桥角血管减压术式进行治疗。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1.3±0.3)h。住院9~20天,平均11.5天。术中发现责任血管484例,占99.6%,其中为小脑下前动脉404例,基底动脉82例,用Teflon隔离;蛛网膜粘连但未发现责任血管2例,占0.4%。术后面肌痉挛立即消失。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House and Branckmann,1985)1/6级298例,2,6级133例,3/6级46例,4/6级7例,5/6级2例;术后半年面神经功能1/6级443例,2,6级40例,3/6级3例。术后1个月听力无明显变化(以4000Hz纯音测听为准,下同)388例,下降<20dB71例.20~<50dB20例,≥50dB以上6例。出现脑脊液耳鼻漏2例,均治愈。无其他并发症及死亡病例。随访1~5年,面肌痉挛复发4例,占0.8%,1例再次手术治愈。结论:内镜下耳后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小脑脑桥角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理想术式。内镜应用提高了责任血管的发现率,有助于脑组织和神经功能的保护。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小脑脑桥角占位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2008年6例继发性三又神经痛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胆脂瘤3例,脑膜瘤2例,听神经瘤1例,均在内镜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6例肿瘤全部切除,6例疼痛症状全部消失,随访0.5~3年无复发。发生暂时性面瘫及面部麻木1例,术后瘤腔出血l例。无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结论: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是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热化疗对口腔颌面癌患者NO水平的影响。方法:给予口腔颌面癌患者每周二次。五周十次一疗程的热化疗处理,处理后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瘤组织内NO的浓度。结果:热化疗前后NO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热化疗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效应,可以显著升高荷瘤宿主NO水平,荷瘤宿主血清NO具有双重作用,低浓度时可促进肿瘤生长,高浓度时参与抗肿瘤免疫、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
  • 摘要:目的:探讨p27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两指数间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OSCC 55例、正常口腔粘膜上皮组织5例以及异常增生的口腔鳞状上皮20例的p27蛋白和PCNA的表达。结果:P27蛋白及PCNA在OS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为40%,80%,与正常及增生的口腔粘膜上皮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P<0.05);两者均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均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各自相关(P<0.05)。本研究还分别统计了两者在异常增生的口腔粘膜中及OSCC中表达的相关性,其在OSCC中表达两者呈负相关(r=-0.510,P<0.01)。在异常增生的口腔粘膜中表达无统计学意义为不相关(r=0.154,P>0.05)。结论:p27的减弱表达和PCNA增强表达不但可以各自成为OSCC的恶性程度判定及预后的指标,深入研究两者的负相关对我们在临床诊断和治疗OSCC中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SOD2、Ki-67在舌白斑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19例正常舌黏膜,31例舌白斑的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检测SOD2、Ki-67的表达,同时对其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正常舌粘膜上皮中SOD2主要表达于基底层和棘层细胞胞浆。而Ki-67则位于基底层细胞胞核中。与正常舌黏膜比较,舌白斑组织中SOD2的表这明显上升(P<0.001)。而Ki-67的表达也明显升高(P<0.05)。舌白斑中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患者SOD2、Ki-67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舌白斑的发生可能与SOD2和Ki-67表达的上升有关。
  • 摘要:目的:检测吸烟者口腔粘膜脱落上皮细胞DNA的损伤状况,探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在研究烟草化学物所造成DNA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24例吸烟者和17例非吸烟者的口腔粘膜脱落上皮细胞DNA损伤,并接吸烟年限、日均吸烟量、不同年龄和性别进行分析,观察指标为彗星尾长和彗星率。结果:吸烟组的彗星尾长为(2.35±0.08)um,彗星率为15.38%,非吸烟组的彗星尾长为(0.92±0.06)um。彗星率为4.2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随吸烟年限和吸烟量的增加。彗星尾长和彗星率有增加趋势。两组>50岁和男性对象.吸烟组DNA损伤高于非吸烟组。结论:吸烟可导致口腔粘膜上皮细胞DNA损伤,并且存在一定的荆量一反应关系。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可灵敏地反映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因烟草化学物造成的DNA损伤,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巨大唇部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5例唇动静脉畸形均为上唇部,病变范围占上唇部80%以上;采用双侧上唇动脉结扎术,术后3d天即行上唇根部2~3点点状注射鱼肝油酸钠.以后每2周注射一次,注射次数5~7次,待全唇无明显压缩感后,行唇部成形术。结果:随访1~5年,4例唇部形态正常,外形满意,瘤体无复发;1例局部复发,经硬化剂注射后,形态恢复。结论:巨大唇部动静脉畸形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 摘要:涎腺淋巴上皮癌是一种极其少见的未分化癌或低分化的鳞状细胞癌,伴有丰富的淋巴细胞浸润。因其缺乏特异性临床特点,易误诊。治疗以手术根治加术后放疗、化疗为主。治疗后仍有发生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甚至导致死亡的可能。国内文献报道淋巴上皮癌多发于涎腺中的腮腺及颌下腺,发生于舌下腺者罕见。本文报告1例舌下腺淋巴上皮癌,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口腔、口咽癌广泛切除后吞咽功能恢复的诸多因素。方法:自2002年12月至2008年1月,共计102例口腔或口咽癌患者经广泛切除手术治疗,其中男性77例.女性25例,年龄自32~76岁.平均56.2岁。按照2002年AJCC癌症病人分期标准.Ⅰ期7例、Ⅱ期39例、Ⅲ期44例、Ⅳ期12例。按照年龄大于或小于60岁,临床T分级,有否颈清扫,舌及舌根切除范围,下颌骨切除范围以及重建方法等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02例患者术后7~47日去掉鼻饲管恢复经口进食功能。对于术后经口吞咽功能恢复期限的影响。年龄大或小于60岁、T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否颈清扫、舌切除及下颌骨切除与否及其范围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舌根切除或未切除(P=0.0164),不同的重建方法(P=0.0011),则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否舌根切除及不同的重建方法是影响口腔及口咽癌切除术后恢复独立经口进食功能的主要因素。
  • 摘要:目的:观察平阳霉素注射加手术切除综合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将8mg的平阳霉素用4ml的1%利多卡因充分溶解,抽取后注射于瘤体周边或根部,以及瘤腔闻缘的多处软组织内,注射时应尽可能地增加药物作用的有效面积,以注射到瘤体表面及周边组织轻微苍白肿胀为佳。每次注射的药物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瘤体的大小部位等因素来决定,最多不超过8mg。每隔2周重复注射1次,直至肿瘤消失或明显缩小。对于见效慢的或经过4次注射已明显缩小至1cm以下的,则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以缩短治疗周期。结果:本组共诊治23例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经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愈17例,这些被治愈的患者在治疗期间除出现轻度的胃肠道不适及发低热外,均未出现较为明显或严重的并发症,另5例显效和有效的病例最终都由手术完整切除。本组病例均经随访1~2年未见复发。结论:平阳霉素注射加手术切除综合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其方法安全、简便,效果稳定、良好,可在一般医院口腔科推广应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