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丙种球蛋白
静脉丙种球蛋白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1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内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篇、专利文献132515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临床儿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等;
静脉丙种球蛋白的相关文献由33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芳、胡艳、蒋瑾瑾等。
静脉丙种球蛋白—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2515篇
占比:99.87%
总计:132686篇
静脉丙种球蛋白
-研究学者
- 刘芳
- 胡艳
- 蒋瑾瑾
- 谢利剑
- 陈颖
- 黄敏
- 于清
- 何胜男
- 侯维纳
- 俞岑妍
- 刘琦
- 卓平辉
- 向金峰
- 周娟
- 周晓迅
- 唐雪梅
- 宋康文
- 张宇
- 徐莉
- 朱燕
- 杨康华
- 杨钊
- 欧阳向东
- 王永辉
- 王荣发
- 王蕾
- 石明芳
- 程洁琼
- 罗冲
- 肖政祥
- 胡晓波
- 胡鹏
- 贾明杰
- 过仲珍
- 连喜院
- 邱定忠
- 邴卫卫
- 郭会萍
- 陈树宝
- 陈玲玲
- 马晓静
- 黄国英
- 黄美蓉
- 严文康
- 乔丽津
- 乔艳梅
- 仇慧仙
- 付济南
- 付西蒙
- 何君英
-
-
魏薇;
吴月;
程中乐;
胡鹏
-
-
摘要:
目的 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与临床传统使用的炎性指标的关联性,探讨IL-6对KD临床分型、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反应性及冠状动脉损害(CAA)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16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分型、IVIG反应性、CAA与否,所有患儿分为完全KD组、不完全KD组、IVIG反应组、IVIG无反应组、CAA组和非CAA组共6组.结果 ①KD急性期IL-6升高,经IVIG治疗后逐渐降至正常,且与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呈正相关.②不完全KD组血清IL-6水平高于完全KD组;IL-6>13.25 pg/ml预测不完全KD的敏感度为77.80%、特异度为54.40%,ROC曲线下面积为0.596.③IVIG无反应组血清IL-6水平高于IVIG反应组,IL-6>26.40 pg/ml预测IVIG无反应的敏感度为60.00%、特异度为66.30%,ROC曲线下面积为0.580.④CAA组和非CAA组血清IL-6水平未见差异.结论 IL-6有望成为预测不完全KD和IVIG无反应KD的生物学标志.
-
-
吴波
-
-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蒲地蓝口服液在5岁以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2月5岁以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20例,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蒲地蓝口服液治疗,两组均完成15d治疗,比较两组症状消失时间、炎症因子及药物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退热、疱疹消退、神经症状消失、住院及溃疡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蒲地蓝口服液在5岁以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能缩短其病情好转时间,可降低炎症联级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
黄宗宣;
盛芬
-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程慢性化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儿内科明确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共328例,并按照患儿的年龄大小将其分成三组,并分析患儿治疗的效果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影响患儿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和评估其对ITP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在所有参与研究项目的患儿中,进行双药物联合治疗的A组的患儿治疗效果显著,同时血小板恢复时间较快,根据曲线图分析来看,糖化血红蛋白是造成血小板减少慢化的一个独立性因素.通过初诊时的治疗手段并联合丙种球蛋白后,对患儿的出血症状有所缓解.结论:通过数据分析来看,前期采取的治疗方法与丙种球蛋白进行相互联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ITP患儿慢性化的症状发生,同时对于患儿出血症状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由此可以看出,这两种药物的联合对患儿病情慢性化的预防有一定的效果意义.
-
-
杨英儒
-
-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成各39例的参考组和研究组,在两组共同接受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基础上,为研究组患者增加甲泼尼龙;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见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儿的呼吸困难恢复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血气恢复时间、退热时间时间、均显著短于参考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机械通气率0.0%,死亡率2.6%均显著低于参考组患儿;痊愈率97.4%显著高于参考组患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治疗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过程中,采用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并且患者用药后见效快,不良反应小,临床上可广泛推广应用.
-
-
-
李丹;
冯媛;
耿玲玲;
南楠;
张翠;
李小青
-
-
摘要:
背景 用标准方案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存在部分患儿治疗无效的问题,此部分患儿形成冠脉瘤的风险增加,给予生物制剂或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经济压力及不良反应大,需要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目的 观察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于2013年1月—2017年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给予第2次IVIG冲击治疗,观察组在第2次IVIG冲击治疗的同时加用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第2次IVIG治疗前及治疗后72 h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第2次IVIG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时冠状动脉损伤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1.2%(52/57),高于对照组的75.4%(4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IVIG治疗后72 h观察组CRP、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例出现低体温、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2~3 d自行恢复正常.结论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炎性反应,促进损伤冠状动脉恢复,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
-
郑洁华
-
-
摘要:
目的 探究典型和不完全川崎病患者均行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效果差异性.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变情况进行分组,其中24例典型川崎病患儿为典型组,36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为不完全组,两组患者均行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法,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液检测指标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不完全组患儿发热、粘膜充血、皮疹、手足肿胀及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相较于典型组患儿显著更少,数据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完全组患儿4项血液检测指标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相比典型组显著更低,数据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丙种球蛋白对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疗效显著优于典型川崎病患儿,提示针对典型川崎病患儿需要加大给药剂量,延长给药时间以提升其临床疗效,同时针对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治疗可采取本次研究所用疗法,并可用于临床推广.
-
-
杨淑芳
-
-
摘要:
目的:研究甲泼尼龙与静脉丙种球蛋白注射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治疗的疗效并对其在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方法:选取在2018年9月-2019年9月间入住XX医院并经医生确诊为重症手足口病的54例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本组的27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使用甲泼尼龙、甘露醇脱水、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治疗.观察组:本组的27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使用甲泼尼龙、甘露醇脱水、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经过系统的药物治疗后,观察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时间、NIHSS评分并对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及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两组患儿在进行研究与对比之前临床资料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观察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时间、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结合甲泼尼龙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在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及不良结局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
肖蘭;
张静
-
-
摘要: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急性血管炎,可累及全身中、小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1]。目前公认町以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injury,CALs)发病率的标准疗法是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结合口服阿司匹林,但仍有超过10%的川崎病患儿对标准疗法无反应,称为IVIG无反应川崎病。有研究指出,川崎病患儿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是CAL的危险因素,而大剂量IVIG联合激素可以降低首次IVIG无反应及CAL的发生率[2]。为了在首次治疗前预测IVIG无反应川崎病,各国学者提出了相应的评分系统,旨在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降低CAL风险,改善川崎病患儿预后。本文就IVIG无反应川崎病预测评分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