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不完全川崎病

不完全川崎病

不完全川崎病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1615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吉林医学、医药前沿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全军第十一届儿科专业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全国儿科热点会议、2008年全国小儿心血管疾病学术会议等;不完全川崎病的相关文献由33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娟、何丽影、俞海国等。

不完全川崎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1615 占比:99.74%

总计:61774篇

不完全川崎病—发文趋势图

不完全川崎病

-研究学者

  • 李娟
  • 何丽影
  • 俞海国
  • 叶红
  • 孙凌
  • 张雅媛
  • 杜忠东
  • 郭翼红
  • 钱小青
  • 马慧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天颂; 林炎浩; 刁仕明
    • 摘要: 目的比较儿童不完全川崎病(IKD)与完全川崎病(CK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2月龙川县人民医院和和平县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的7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IKD 37例,CKD 33例,对比2组的一般资料、比较2组患儿临床表现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病原体感染情况。结果IKD组患儿的发热时间明显长于CKD组(P0.05)。IKD组的结膜充血率、口唇干裂率、杨梅舌发生率、手脚蜕皮发生率、皮疹发生率和颈淋巴结肿大率均低于CKD组(P0.05)。IKD组患儿的CRP水平高于CKD组(P0.05)。2组患儿病原体感染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KD较CKD患儿的发热时间长,结膜充血率、口唇干裂率、杨梅舌发生率、皮疹发生率和颈淋巴结肿大率低,口唇干裂持续时间低,而杨梅舌和皮疹持续时间长,且IKD组的CRP水平显著异常。
    • 谢丽萍; 马晓静; 陈晶晶; 黄敏; 黄美容; 陈笋; 严卫丽; 黄国英; 刘芳
    • 摘要: 目的研究1998—2017年上海市不完全川崎病(IKD)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1998年1月—2017年12月上海市50家提供儿科医疗服务医院收治的3061例IKD和5634例完全川崎病(CKD)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IKD组和CKD组患儿的性别分布,分析IKD患儿比例的变化趋势,比较两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情况、IVIG无应答率、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和病死率,并探讨IKD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的独立危险因素。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用于校正混杂因素和鉴定CA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IKD组与CKD组间男性患儿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998—2003年相比,2004—2017年IKD比例显著增加[27.2%(264/969)比36.2%(2797/7726),P<0.001]。IKD组发病年龄显著小于CKD组[1.6(0.8,3.3)岁比1.8(1.0,3.2)岁,P<0.001]。与CKD组相比,IKD组较少累及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但更易累及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P值均<0.05)。IKD组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ALT水平显著低于CKD组,而血小板计数、血白蛋白、血钠水平显著高于CKD组(P值均<0.05)。与CKD组相比,IKD组的IVIG治疗率更低[89.5%(2739/3061)比94.6%(5327/5634),P<0.001],发病至首剂IVIG治疗间隔时间更长[(7.5±3.8)d比(6.8±3.0)d,P<0.001],IVIG无应答率更低[5.0%(137/2739)比7.7%(412/5327),P<0.001,校正P<0.001]。IKD组CAL发生率显著高于CKD组[15.8%(481/3039)比11.2%(627/5597),P<0.001,校正P<0.001],主要为小型和中型CAL发生率较高(P<0.05)。IKD组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狭窄、心包积液、心脏增大、瓣膜反流发生率均高于CKD组(P值均<0.05)。IKD组复发病例占比显著高于CKD组[1.8%(54/3061)比0.7%(41/5634),P<0.001]。两组均无死亡病例。血小板计数水平升高、血白蛋白水平降低、发病至首剂IVIG治疗间隔时间较长,以及IVIG无应答为I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KD组炎症水平及IVIG无应答率均低于CKD组,但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于CKD组。血小板计数水平升高、血白蛋白水平降低、首剂IVIG治疗间隔时间较长和IVIG无应答为I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视IK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邵会; 王娜
    •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上以非感染性腹泻起病的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依据,以早期发现并诊治,减少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及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6月我院儿科10例以非感染性腹泻起病的IKD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以非感染性腹泻起病的IKD主要临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腹泻、发热,渐出现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浮肿、贫血、肛周脱皮;实验室检查中,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血沉、血小板水平明显增高;持续监测心脏彩超可见冠状动脉病变。结论:以非感染性腹泻起病的IKD早期临床表现以反复腹泻、发热为主,大便培养、血培养无阳性发现,实验室检查炎症指标明显增高,但住院治疗过程中抗感染疗效欠佳,此时均应尽早行心脏彩超检查,尽早明确IKD临床诊断,及早治疗,减少冠脉病变发生。
    • 甘云; 伍晓梅; 邓燕艺
    •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63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结果 63例KD患儿中,典型KD 41例,不完全KD 22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L)19例,其中典型KD为34.15%(14/41),不完全KD为22.73%(5/22),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KD的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显著高于不完全K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WBC、中性比例、HGB、PLT、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完全K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 张羽; 金莲花; 朴金花
    • 摘要: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免疫系统活化和血管内皮系统广泛损害为特征的急性自限性疾病。目前由于KD缺乏特异性实验室诊断以及特异性病理学特征,因此其诊断依赖于临床诊断标准的判定。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 IKD)因临床表现不完全,容易被漏诊或误诊,未及时给予有效治疗,从而增加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 CAL)的发生率。本文就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 张伟; 王莉; 朱生东; 张贵斌
    • 摘要: 目的 调查2014~2018年我院不完全川崎病确诊情况,进一步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 及误诊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不完全川崎病诊断情况(10天内确诊),评估误诊率,收集确诊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 2014~2016年我院不完全川崎病诊断例数较少,最高仅为23.07%,且误诊率较高;2017~2018年该院确诊率最高达85.71%;不完全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结膜非渗出性充血、口唇潮红、卡介苗接种处红斑、多形性皮疹、甲床移行处膜状脱皮及淋巴结肿大;次要临床表现以易激惹、烦躁及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实验室指标以C-反应蛋白升高最为常见,其次还包括血沉、白细胞计数升高.结论 2014~2016年该院不完全川崎病误诊率较高,2017年后有较大改善.另外,该病主要表现以发热为主,应充分认识其临床特征,尽早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 刘丽华; 程绍民
    • 摘要: 目的 将丙种球蛋白应用在不完全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治疗中,观察对川崎病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改善措施.方法 为得到有效结果,本次选取100名川崎病患者,所选川崎病患者的诊断时间在2017年8月-2020年6月中,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为典型川崎病患者,观察组为不完全川崎病患者[1-2].为确定治疗效果差异,对比两组川崎病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血液各项参数等数据,探究丙种球蛋白对不同的病情类型造成的治疗影响.结果 对比分析整理后发现,两组川崎病患者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在临床症状以及血液各项等数据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大,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具有实际对比价值.结论 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于不完全川崎病的治疗效果更为优异,可以明显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更佳,可以作为治疗不完全川崎病的主要措施.
    • 何丽影; 叶红
    • 摘要: 目的:探讨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典型与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本院接诊的川崎病患儿86例,按疾病类型不同分为两组,不完全川崎病52例设为不完全组,典型川崎病34例设为典型组,两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临床症状好转时间、血液指标、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结果:不完全组住院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淋巴结肿大好转时间、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短于典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白细胞、血沉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不完全组治疗后CRP、血小板、白细胞、血沉水平、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于典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不完全川崎病患儿效果优于典型川崎病患儿,能够缩短临床症状好转时间、住院时间,改善血液指标,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 何丽影; 叶红
    • 摘要: 目的 比较丙种球蛋白小剂量静注治疗典型与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廉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86例,按疾病类型不同分为不完全川崎病组(不完全组,52例)和典型川崎病组(典型组,3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雾化化痰、物理降温、营养支持等),在此基础上使用小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 g/kg)+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时间、血液指标、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结果 不完全组住院时间为(8.07±0.46)d,典型组为(10.70±0.3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86,P=0.000).治疗后,不完全组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白细胞、血沉水平均显著低于典型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5),而不完全组显著低于典型组(P<0.05).结论 丙种球蛋白小剂量静注治疗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效果优于典型川崎病患儿,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血液指标,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 罗艳青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的临床症状.方法:选取在我院开展川畸病治疗的患儿6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临床症状是否存在典型症状分组,分为对照组(n=33),为存在典型症状的患儿,分为观察组(n=29),为不存在典型症状的患儿.均实施川崎病临床诊断和检查,评估两组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和冠状动脉病变超声检出率.结果:观察组的部分临床症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的冠状动脉病变超声检出率同对照组相比更高,P<0.05.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对婴幼儿的影响较深,同典型症状的川崎病相比冠状动脉受损的程度更严重,为此需要加强实验室检验和超声检查,以此为小儿IKD治疗提供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