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雌激素受体β

雌激素受体β

雌激素受体β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3年内共计66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基础医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1047篇;相关期刊190种,包括生物技术通讯、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解剖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九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江西省医学检验第十六次学术交流会议暨王棠海教授百岁华诞学术研讨会等;雌激素受体β的相关文献由1850位作者贡献,包括孟坤、梁军、N·C·雷等。

雌激素受体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3 占比:1.4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1047 占比:98.57%

总计:21352篇

雌激素受体β—发文趋势图

雌激素受体β

-研究学者

  • 孟坤
  • 梁军
  • N·C·雷
  • S·C·古达克
  • S·拉巴迪
  • X·王
  • B·张
  • N·D·史密斯
  • 叶棋浓
  • 尼古拉斯·D·史密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国强; 张文金; 李金柳; 陈凤媚; 张畅斌; 郑淑华; 刘嘉芬; 吕栩再; 卢雪银
    • 摘要: 目的研究加减知柏地黄丸治疗女童中枢性性早熟的疗效与雌激素受体(ER)α、β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门诊治疗的中枢性性早熟女童,根据加减知柏地黄丸的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60例和无效组20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i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两组女孩雌激素受体α基因PvuⅡ和XbaⅠ及受体β基因RsaⅠ和AluⅠ遗传多态性。结果两组ERα-PvuⅡ和ERα-XbaⅠ基因多态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RβRsaⅠ与ERβAluⅠ基因多态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α-PvuⅡ与ERα-XbaⅠ的基因多态性不影响加减知柏地黄丸治疗女童中枢性性早熟的疗效,而ERβRsaⅠ与ERβAluⅠ不同的基因多态性则对疗效有影响。
    • 姚瑶; 吕志栋; 夏菁; 崔茹婷; 孔滨
    • 摘要: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对三阴性乳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和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外源性ER-β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人三阴性乳癌细胞MDA-MB-231。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过表达组、阴性对照组和IL-8干预组。通过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实验及流式细胞术分别观察各组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变化。采用蛋白印迹实验法检测各组细胞中ER-β、IL-8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leavedcaspase-3表达。结果ER-β过表达慢病毒转染MDA-MB-231细胞后,ER-β的表达明显增加,而IL-8表达明显降低(F=31.17、60.26,P0.05)。结论上调ER-β的表达可以抑制IL-8的表达,从而抑制三阴性乳癌细胞迁移并促进其凋亡。
    • 王可欣
    • 摘要: 目的:观察聚甲酚磺醛栓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慢性宫颈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16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聚甲酚磺醛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雌激素受体β水平、孕激素受体水平和体征消失时间(分泌物改善时间,腰骶酸痛消失时间、宫颈修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雌激素受体β和孕激素受体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泌物改善时间、腰骶酸痛消失时间和宫颈修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甲酚磺醛栓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慢性宫颈炎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雌激素受体β水平和孕激素受体水平,缩短体征消失时间,优于单纯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效果。
    • 吴敏红
    • 摘要: 目的 探讨聚甲酚磺醛栓联合重组人干扰素对慢性宫颈炎患者雌激素受体β(ERβ)、孕激素受体(PR)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诊治的142例慢性宫颈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其中常规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进行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聚甲酚磺醛栓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体征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治疗前后的ERβ、PR表达情况.结果 联合组的有效率为97.18%,相比于常规组的85.92%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上升,且相比于常规组,联合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聚甲酚磺醛栓联合重组人干扰素对慢性宫颈炎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明显缩短患者体征消失时间,提高ERβ、PR表达情况,安全性较高.
    • 钟萍; 莫蕾; 全丽虹
    • 摘要: 目的 探讨外周血雌激素受体β(ERβ)基因AluI位点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GDM)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GDM孕妇500例(观察组)和糖耐量正常孕妇500例(对照组),采集两组空腹肘静脉血,采用TaqMan探针SNaPshot基因分型技术检测外周血ERβ基因AluI位点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者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TC、TG.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孕前BMI、收缩压、舒张压和糖尿病家族史,妊娠24~28周血生化指标(FPG、FINS、HOMA-IR、TC、TG),妊娠早期和妊娠中期体质量增加以及外周血ERβ基因AluI位点多态性等临床相关资料,分析影响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外周血ERβ基因AluI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5.425、36.153,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PG、糖尿病家族史、ERβ基因AluI位点多态性是影响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外周血ERβ基因AluI位点多态性与GDM易感性密切相关,携带A等位基因孕妇可能是GDM易感的高危人群,并且与GDM糖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有一定关系.
    • 宋芷霜; 郭宝芝; 刘爱珍; 丁俊珊
    • 摘要: 目的 探讨硫酸基转移酶基因1A3(SULT1A3)在子宫脱垂主韧带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53例子宫脱垂(POP-Q分期为Ⅱ~Ⅳ期)患者作为观察组(绝经前18例,绝经后35例),并选取同期无盆腔脏器脱垂和无压力性尿失禁但需行子宫全切术的5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绝经前20例,绝经后33例).均于术中取接近子宫颈的主韧带组织(经病理确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各组主韧带组织中SULT1A3、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R-β)mRNA表达水平,并对观察组随访2年,记录其复发情况.结果 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与绝经前比较,绝经后主韧带组织中SULT1A3 mRNA水平升高,ER-αmRNA和ER-βmRNA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主韧带组织中SULT1A3 mRNA水平更高,ER-αmRNA和ER-βmR-NA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53例子宫脱垂患者中10例复发,其中2例为绝经前,8例为绝经后.与未复发者比较,复发者主韧带组织SULT1A3 mRNA水平相对较高,但ER-αmRNA和ER-βmRNA水平则相对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者中绝经后主韧带组织SULT1A3 mRNA水平高于绝经前,但其ER-αmRNA和ER-βmRNA水平低于绝经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得知,SULT1A3 mRNA与ER-αmRNA和ER-βmRNA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子宫脱垂患者主韧带组织SULT1A3升高,与ER-α和ER-β下降相关,可能是子宫脱垂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 王岩; 顾婷; 刘国良; 李庆伟; 张悦; 张宁; 雷霞
    • 摘要: 目的 研究新北美圣草苷对淀粉样β蛋白片段25-35 (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防治AD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新北美圣草苷对正常PC12细胞及Aβ25-35损伤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新北美圣草苷溶液的干预浓度.将PC12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雌二醇组和新北美圣草苷组.空白组与模型组以DMEM培养24 h;雌二醇组加入DMEM和1×10-3 μmol/L雌二醇溶液;北美圣草苷组加入DMEM和6×104 μmol/L新北美圣草苷溶液,培养2h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加入20 μmol/L的Aβ25-35储备液,继续培养22 h.采用AnnexinV-FITC/PI双标记检测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 β,ERβ)及p-P38/P38蛋白表达,检测PC12细胞上清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含量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 transferase,CHAT)、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 esterase,AChE)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新北美圣草苷组细胞凋亡率[(8.080±0.578)%比(18.500±0.870) %]降低(P<0.01),ERβ蛋白[(0.348±0.042)比(0.273±0.006)]表达升高(P<0.01),p-P38/P38蛋白[(0.372±0.058)比(0.571±0.063)]表达降低(P<0.01),ACh[(14.319±1.039) μg/mg比(9.157±1.605) μg/mg]水平及ChAT[(0.715±0.053) U/mg比(0.280±0.093) U/mg]活性增高(P<0.01),AChE[(2.607±2.048) U/mg比(6.038±1.867) U/mg]活性降低(P<0.01).结论 新北美圣草苷可促进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细胞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ERβ表达,抑制P38蛋白磷酸化,提高胆碱能系统功能有关.
    • 毛天娇; 孙铎; 高幸; 魏溦; 李熙恒; 姜可新; 姜秋; 李江
    • 摘要: 目的:筛选靶向上调雌激素受体β(ERβ)转录和表达的人参皂苷单体,研究其对MC3T3-E1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PGL2-ERβ和内参Renilla荧光素酶质粒Prep7-Rluc共同转染HEK293T细胞,细胞分为对照组,雌二醇组(1×10-6 mmol·L-1),人参皂苷Rb1组、Rb2组、Rd组、Rg1组、Rg2组和Rh1组(1×10-5 mmol·L-1),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双荧光素酶活性.进一步将MC3T3-E1细胞分为对照组、雌二醇组和不同浓度(1×10-6、1×10-5及1×10-4 mmol·L-1)人参皂苷Rh1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MC3T3-E1细胞中ERβ蛋白表达水平.通过Auto Dock分子对接实验,模拟人参皂苷Rh1与ERβ蛋白分子的结合情况.MC3T3-E1细胞分为对照组、雌二醇组和不同浓度(5×10-6、1×10-5、5×10-5、1×10-4、1×10-3及5×10-3 mmol·L-1)人参皂苷Rh1组,分别作用24、48和7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MC3T3-E1细胞分为对照组、雌二醇组(1×10-6 mmol·L-1)和不同浓度(1×10-5及1×10-4 mmol·L-1)人参皂苷Rh1组,配制成骨诱导液,分别诱导MC3T3-E1细胞7、14和21 d,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中ALP和钙化结节染色面积,观察人参皂苷Rh1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各组HEK293T细胞中转染ERβ-PGL2质粒后,与对照组比较,1×10-5 mmol·L-1人参皂苷Rh1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h1组细胞中ER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1×10-4 mmol·L-1人参皂苷Rh1组细胞中ERβ蛋白表达水平最高.Auto Dock分析,人参皂苷Rh1可以结合在ERβ蛋白的配体结合口袋内.CCK-8实验,培养24、48和72 h后,与对照组比较,1×10-5、5×10-5、1×10-4和1×10-3 mmol·L-1人参皂苷Rh1组MC3T3-E1细胞增殖率均明显升高(P<0.01),其中72 h时1×10-4 mmol·L-1人参皂苷Rh1组细胞增殖率最高.成骨诱导分化后,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h1组细胞中ALP染色面积明显增加,1×10-4 mmol·L-1人参皂苷Rh1组细胞中ALP染色面积最大,而且14 d时ALP染色面积较7 d时明显增加,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h1组细胞矿化结节茜素红染色面积明显增加.结论:人参皂苷Rh1能够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其机制可能与其靶向上调细胞中ERβ的转录和表达有关.
    • 信波; 庞海林; 申炜炜; 宋晓鹏; 彭文琦; 张开亮
    • 摘要: 目的 观察雌二醇(17β-estradiol,E2)激动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后,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A549和H1299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E2、雌激素α受体激动剂PPT(ERαagonist)和雌激素β受体激动剂DPN(ERβago-nist)处理A549细胞和H1299细胞24 h和48 h.利用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E2、PPT和DPN对A549和H1299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E2和DPN分别对A549细胞作用24 h,对其迁移和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P>0.05);PPT对H1299细胞作用24 h,可抑制其迁移能力(P0.05).E2及DPN分别对A549细胞作用48 h后,可促进A54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PPT对H1299细胞作用48 h,可抑制其迁移能力(P0.05).结论 E2和DPN均可促进A54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但是PPT不能促进A54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提示雌二醇通过激活雌激素β受体促进A54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郭晓雨; 周雪情; 谢卫国
    • 摘要: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激动剂对高糖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迁移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HUVEC常规培养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后续实验.将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采用含5.5 mmol/L D-葡萄糖的RPMI 1640细胞培养基(下同)培养,单纯高糖组采用仅含25.0 mmol/L D-葡萄糖的细胞培养基培养,高糖+二芳基丙腈(DPN)组采用含25.0 mmol/L D-葡萄糖+10 μmol/L DPN的细胞培养基培养.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划痕后24h3组细胞迁移率,荧光探针法检测培养5 d 3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以红色荧光强度表示),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培养5d3组细胞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的蛋白表达.以上每个检测均取细胞同前行相同分组及相应培养,每个指标检测每组细胞样本数均为5.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结果 划痕后24 h,单纯高糖组细胞迁移率[(36±5)%]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高糖+DPN组[(76±4)%、(65±5)%,t=14.511、9.603,P<0.01],高糖+DPN组细胞迁移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3.943,P<0.01).培养5d,单纯高糖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1.81±0.1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高糖+DPN组(1.00±0.14、0.91±0.15,t=9.679、10.549,P<0.01),高糖+DPN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近(t=1.031,P>0.05).培养5d,单纯高糖组细胞内VEGF和SOD2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14.175、13.787,P<0.01)和高糖+DPN组(t=6.321、17.750,P<0.01);高糖+DPN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7.206,P<0.01),SOD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890,P<0.05).结论 激活ERβ可通过促进VEGF和SOD2的表达,明显改善高糖对HUVEC迁移的抑制,缓解高糖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