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面层
附面层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291篇,主要集中在航空、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3949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压缩机技术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十三届发动机试验与测试技术学术会、2013年第九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交流会、第十六届全国流体力学数值方法研讨会等;附面层的相关文献由692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云、马宏伟、刘波等。
附面层
-研究学者
- 吴云
- 马宏伟
- 刘波
- 梁华
- 庞宇飞
- 王如根
- 齐龙
- 万丽颖
- 万俊丹
- 万志明
- 任志文
- 刘杨
- 卢杰
- 卢风顺
- 吴继飞
- 周俊伟
- 周敏
- 周方奇
- 唐孟潇
- 安平
- 宋慧敏
- 杨佳壁
- 杨党国
- 王天绥
- 王掩刚
- 王春利
- 王显圣
- 肖毅
- 贾敏
- 赵政衡
- 赵胜海
- 郭善广
- 金迪
- 陈尊敬
- 刘刚
- 刘晗
- 周吉
- 张志波
- 梁鸿
- 王强
- 董士奎
- 谢忠强
- 贺志宏
- 钟亚飞
- 高骏冬
- 黄国平
- 于达仁
- 亓洪玲
- 何雨阳
- 刘俊
-
-
李应红;
吴云;
梁华;
朱益飞;
张海灯;
郭善广
-
-
摘要:
等离子体激励气动力学是研究等离子体激励与流动相互作用下,绕流物体受力和流动特性以及管道内部流动规律的科学,属于空气动力学、气体动力学与等离子体动力学交叉前沿领域.等离子体激励是等离子体在电磁场力作用下运动或气体放电产生的压力、温度、物性变化,对气流施加的一种可控扰动.局域、非定常等离子体激励作用下,气流运动状态会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实现气动性能的提升.国际上对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及其调控附面层、分离流动、含激波流动等开展了大量研究.等离子体激励调控气流呈现显著的频率耦合效应,等离子体冲击流动控制是提升调控效果的重要途径.发展高效能等离子体激励方法,通过等离子体激励与气流耦合,激发和利用气流不稳定性,揭示耦合机理、提升调控效果,是等离子体激励气动力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
-
曹惠玲;
吴兴爽;
谭天荣;
宋立旗;
刘福林
-
-
摘要:
为研究尾迹对低压涡轮叶片吸力面附面层流动特性与转捩过程的影响,利用商用CFX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并辅以试验校核。着眼于附面层瞬态分析,在1个尾迹扫掠周期内,对吸力面附面层内Klebanoff条纹、KH结构、涡等瞬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尾迹间歇期,尾迹诱导湍流区和抑制区仍在影响叶片尾缘附面层的发展,分离泡在抑制区上游重新生成;尾迹接触叶片前缘后,产生尾迹放大Klebanoff条纹,其前缘以88%的主流速度向下游运动,随后尾迹接触附面层并与分离泡作用,触发剪切层的KH不稳定性形成全展向KH卷起涡,而尾迹诱导转捩起到了抑制分离泡的作用;尾迹放大Klebanoff条纹将追赶并冲击全展向KH卷起涡,使其崩溃为局部KH涡并最终破裂成全湍流。
-
-
白峰;
王奇志
-
-
摘要:
飞机在地面停机时会受到恶劣天气影响,对飞机停机情况的气动力研究是评估停机安全的关键。为了分析典型布局民用飞机的地面侧风气动力差异,确定典型系留载荷,针对两种典型布局民用飞机,在风洞中采用缩比模型和固定地板模拟飞机停机,测量飞机在0°~180°地面侧风情况下的气动力,进一步通过部件组拆测量方法分析尾翼部件气动力耦合效应;确认垂尾平尾布局耦合效应是在侧风情况下低平尾布局飞机抬头力矩较大、以及高平尾布局飞机抬头力矩较小的原因,采用工程估算方法得到后倾翻情况的前起落架系留载荷。结果表明:俯仰气动力差异导致低平尾布局飞机的前起落架系留载荷明显增加,而对高平尾布局飞机影响较小。
-
-
王硕;
庞宇飞;
肖素梅;
刘杨;
齐龙;
何雨阳;
谢冬香
-
-
摘要:
附面层网格质量是确保计算流体力学粘性计算精度的关键技术环节.本文针对复杂外形提出了全局一致的高质量附面层网格构造算法,该方法基于针对特征的表面网格区域分解技术,利用表面网格分片后的边界线及其法向量构造最终附面层网格的轮廓框架线,并通过径向基函数及线性插值算法生成完整的附面层网格.通过典型算例分析可以看出,该方法生成的非结构附面层网格精度和全局一致性较高,且能够有效避免复杂外形附面层网格局部及全局交叉现象.
-
-
-
-
史磊;
杨光;
丁光华;
林文俊
-
-
摘要:
以某小型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风扇转子作为研究目标,在前缘侵蚀对风扇转子气动特性衰退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叶片前缘维修方案的研究.鉴于当前采用人工打磨维修手段引起的前缘气动性能的不确定性,针对侵蚀叶片前缘进行精细参数化控制,利用遗传算法寻求几何约束下的前缘最佳维修优化方案.数值计算结果显示,通过前缘优化设计能够显著地提升前缘侵蚀叶片气动特性.相比于前缘侵蚀叶片,最佳维修方案叶片的等熵效率值在设计点和近喘点附近分别提高了1.21%和3.01%,基本恢复至原始叶片水平,展现出了优秀的气动特性.叶片前缘对于风扇转子叶片吸力面附面层发展影响明显,最佳前缘维修方案能够有效地降低近前缘边界层厚度,降低附面层内部的流动损失.
-
-
罗晓晓;
俞祁浩;
马勤国;
张建明
-
-
摘要:
基于"附面层原理",建立考虑气象条件和路面结构热物理因素影响下的路面结构热交换计算模型.选用合适的判据给出热边界厚度的确定方法,然后,通过数值模拟和灰关联分析,考察太阳辐射强度、风速、路面结构等因素对热边界底部温度增量的影响.最后,对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下的热边界底部温度增量进行二次正交回归分析,建立热边界底部温度计算模型,并以青藏高原气象数据和青藏高速公路路基试验段实测的温度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热边界厚度与路基等效热扩散率线性正相关;路面吸收率对热边界底部温度增量的影响最大,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次之,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中等,等效热扩散率的影响较小,发射率的影响最小;该模型可靠性高,可以用来预测路基热边界.
-
-
-
SONG Zhigang;
LI Xiansheng;
XIE Shihua;
QI Yangyan
-
-
摘要:
研究了受稀硫酸侵蚀后的混凝土试件表面腐蚀产物附面层成分及其对腐蚀速度的影响,同时结合不同试验控制条件下的长期浸泡试验,测定了硫酸消耗量曲线;通过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附面层的形貌、元素组成和矿物成分.结果表明:附面层的化学成分及其对腐蚀速度的影响与试验过程中是否存在CaSO4的流失和试件表面的清洗作用有关,在置换浸泡液的情况下,附面层主要成分是SiO2等水泥石腐蚀后的残留矿物,在不置换浸泡液的情况下,附面层中含有石膏;2种类型的附面层均会降低腐蚀速度,其中以石膏附面层引起的降低程度更显著,石膏附面层是导致试验相似性破坏的重要原因.
-
-
李永增;
高丽敏;
张帅
- 《第十三届发动机试验与测试技术学术会》
| 2016年
-
摘要:
基于剪切敏感液晶材料的光学特性,本文开展了压气机叶栅附面层流动测量试验,对叶棚风洞环境下剪敏液晶测量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包括:设计加工了一种微型摄像头/LED组合式传感器,搭建了相应的测量系统,基于MatlabGUI编写了图像处理程序对试验所获得的液晶颜色图谱进行了三维重构、Huez值提取等处理.经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清晰的捕捉到附面层分离区、再附着、转捩等叶片附面层流动特征.
-
-
赵伟;
李绍斌
- 《第十六届全国流体力学数值方法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采用数值方法对跨声速风扇级中径处的非定常流场进行模拟,针对尾迹干扰下的静叶附面层流动进行研究.建立尾迹与附面层干扰模型,结合叶片壁面摩擦力、近壁面附面层湍动能和壁面静压脉动,详细分析了尾迹和势流干扰下尾迹对扩压叶片附面层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非定常条件下,尾迹能够诱导静叶层流附面层在尾迹干扰的局部范围内转捩发展为湍流状态,尾迹和受其诱导的势流碰撞静叶前缘产生的压力扰动波在压力面附面层内以音速传播,影响压力面整个弦长的静压和摩擦力,而吸力面扰动的传播仅局限在前缘区域部分弦长上,吸力面和压力面传播现象不同与逆压梯度和曲面凸、凹形状相关.
-
-
-
-
吴继飞;
范召林;
罗新福
- 《第一届近代实验空气动力学会议》
| 2007年
-
摘要:
以总压测量、静态压力分布测量为手段,在FL-21跨超声速风洞中对空腔流场特性进行了两期较为深入的试验研究,空腔的长深比(L/D)为8、9、12和15,试验马赫数(M)范围为0.6、1.5,试验雷诺数(Re)为(1.23-2.26)×107m-1。本文利用不同期风洞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对附面层厚度对空腔流场特性的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确定了亚声速、超声速条件下δ/D变化对空腔底部静态压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附面层厚度对空腔流动的流动类型的划分以及空腔底部的压力分布都有明显的影响。
-
-
-
曹传军;
黄国平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热机气动热力学与流体机械学术会议》
| 2010年
-
摘要:
建立了用于毫米尺度流场测量的压敏涂料测压技术,使用该技术测量了不同进出口压比条件下二元收扩喷管内压力分布,测量结果表明:压敏涂料测压技术可以得到喷管底部表面的压力分布;附面层对毫米级尺度流场的影响较大,较厚的壁面附面层使得喷管截面最小面积并没有出现在喉道处,而是喉道之后的扩张段内,压力最低点出现在喷管截面面积与喉道面积比为1.15的扩张段处;不同进出口压比时,PSP 测压结果与静压孔测量结果符合较好,压敏涂料测压技术可有效用于毫米级尺度流场的实验研究.
-
-
-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五届四次测控会议》
| 2008年
-
摘要:
针对超声速风洞中的"气动光学效应"试验技术,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确定了风洞试验段附面层厚度,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用于减小该附面层影响的薄导流板装置;设计了适用于此类风洞中的模型侧壁支撑结构和半模模型;用光学干涉测试技术,在M=3条件下,对空流场、导流板、模型分别进行了风洞试验测量。结果表明:薄导流板装置可有效地降低试验数据的不确定度;侧壁支撑的半模试验装置可以有效地简化试验装置结构,降低试验误差.通过此项研究,初步建立起完整的超声速风洞光学传输试验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