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动阻力

气动阻力

气动阻力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14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3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68622篇;相关期刊158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二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非定常空气动力学学术会议、2013年首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等;气动阻力的相关文献由72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志刚、谷正气、胡兴军等。

气动阻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3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68622 占比:99.60%

总计:68895篇

气动阻力—发文趋势图

气动阻力

-研究学者

  • 杨志刚
  • 谷正气
  • 胡兴军
  • 王靖宇
  • 贾青
  • 李明
  • 李田
  • 杨国伟
  • 兆文忠
  • 刘庆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齐; 李波; 柯鹏; 沈梦; 洪平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编队位置对核心运动员气动阻力的影响以及与单人竞走情况相比的气动减阻效果,并量化评估不同编队策略对竞走成绩的影响。方法选取由不同国家队竞走运动员人数组成的编队模拟不同竞走场景,通过风洞试验获取不同编队位置核心运动员的气动阻力。风洞试验内容包括核心运动员单人测试、双人编队测试、3人编队测试、4人编队测试。结果与单人竞走情况相比,双人编队中核心运动员位于辅助运动员的正后方时气动阻力减小最为明显,减阻率可达64.9%,此编队站位为相对最佳双人编队;3人编队中核心运动员位于其他2名辅助运动员沿着运动方向连线的中间时气动阻力减小最为明显,减阻率可达79.9%,此编队站位为相对最佳3人编队;4人编队中核心运动员位于其他3名辅助运动员组成的V型编队的正后方时气动阻力减小最为明显,减阻率可达83.8%,此编队站位为相对最佳4人编队。在50 km竞走比赛中,与单人竞走成绩相比,若采用相对最佳双人编队策略,比赛成绩将至少提升约3.89%;若采用相对最佳3人编队策略,比赛成绩将至少提升约4.79%;若采用相对最佳4人编队策略,比赛成绩将至少提升约5.03%。结论不同编队位置下竞走项目核心运动员的气动减阻效应存在一定差异,研究不同编队的气动减阻效应能为减小核心运动员气动阻力、优化能量分配、改进团队协作策略、提高运动成绩提供重要的科学指导。
    • 张洁; ADAMU Abdulmalik; 苏新超; 郭展豪; 高广军
    • 摘要: 为探究列车底部转向架区域结构对列车底部流场以及列车气动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对不同简化程度转向架、雷诺数Re=2.25×10^(6)下的三车编组高速列车周围流场进行仿真分析,并结合风洞试验结果验证数值方法的正确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原始带转向架的列车模型相比,移除转向架并光顺列车车身的简化模型,可实现列车减阻38.2%;将转向架区域进行全包裹并光顺风挡区域,列车气动阻力减少30.3%;而当移除转向架并保留转向架腔外形时,列车气动阻力不减反增10.2%。因此,在进行高速列车气动外形减阻设计时,可考虑封闭转向架腔的方式,实现列车整车气动减阻。
    • 周海超; 陈青云; 李慧云; 秦润芝
    •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汽车尾部的形状对尾流结构和气动阻力的影响,以35°Ahmed汽车模型为对象,在其车尾斜面上边线a与车尾斜面下底边b处,分别采用不同半径圆角进行过渡处理,应用数值模拟探讨了圆角半径对减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初始模型相比,采用适当圆角过渡方案的模型明显改善了尾流结构,控制了尾部的流动分离,减少了车体的压差阻力,减阻效果最高为6.4%。
    • 凌亮; 胡彦霖; 杨泽钰; 王开云; 翟婉明
    • 摘要: 为研究川藏铁路温度与气压条件变化对动车组隧道气动阻力的影响,通过调研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各站点气象数据,建立了川藏铁路特殊高原气象条件下动车组列车隧道气动阻力的计算模型,分析了川藏铁路沿线气压与温度变化对动车组隧道气动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动车组列车的隧道气动阻力与线路环境的气压、温度密切相关;环境气压越低,隧道气动阻力越小,环境温度越低,隧道气动阻力越大;与平原地区的气象环境相比,川藏铁路沿线气压变化对动车组列车隧道运行阻力的影响能达到30%左右,温度变化对动车组隧道运行阻力的影响在10%左右.
    • 蔡祥鹏; 陈基; 童俊炜
    • 摘要: 以国内某款SUV车型的汽车外后视镜作为研究对象,对后视镜进行形貌变形分析,提出基于试验设计的优化方法.对三维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无关性验证,通过仿真计算得到该车型初始造型的整车风阻系数C;和后视镜表面压力云图.选取后视镜上半部分形貌变形区域上与面网格贴合的控制点作为设计变量,利用均匀拉丁超立方选点方式对变形网格样本点抽样,通过STAR-CCM+软件进行整车气动阻力分析.并相比初始模型,得到最佳减阻方案在整车风阻系数和后视镜表面压力方面都有下降.最后,通过整车风洞试验对优化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 王晓亮; 姚小松; 高爽; 刘国华
    • 摘要: 以180~300 km超低轨卫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由分子流模拟方法中可准确模拟三维复杂外形的直接模拟蒙特卡洛(DSMC)法研究了典型外形的气动阻力特性.通过不同速度率条件下圆球和平板的理论阻力系数及不同速度率下70°钝体外形的气动实验数据与DSMC计算结果的比较,验证了三维DSMC方法对外形和网格的适应性.针对几类典型的卫星外形的阻力特性进行了计算比较,得出压差阻力、剪切阻力、总阻力及无量纲阻力系数随高度和外形的变化特性.超低轨卫星通过外形的优化设计可降低阻力约10%,能够有效改善其在轨运行特性,且可降低对卫星自身相关系统的设计需求.
    • 秦登; 戴志远; 周宁; 李田
    • 摘要: 为研究受电弓下沉对其气动行为和声学行为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安装平台的高速受电弓计算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声学类比理论,对受电弓的气动和声学行为展开数值模拟。受电弓下沉高度分别设为100、200、300、400和500 mm,通过风洞试验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受电弓安装平台下沉高度的增大,绝缘子和底架迎风面正压减小,受电弓气动阻力减小;安装平台气动阻力先增大后减小,通过优化腔体过渡倾角可显著减小安装平台所产生的气动阻力;当安装平台下沉高度为300 mm、腔体倾角为30°时,受电弓开口、闭口运行时其气动阻力分别减小2.0%、1.8%,整车阻力分别减小1.4%和1.1%;受电弓气动噪声具有明显的主频特性,主要频率约为330 Hz,能量主要集中在400~2500 Hz范围内;安装平台下沉后,绝缘子和底架周围流体流速减小,绝缘子和底座的表面声功率显著降低;安装平台下沉300 mm时,受电弓远场气动噪声最大声压级减小2.02 dBA,平均声压级减小1.31 dBA;受电弓下沉可改善其气动和声学性能。
    • 胡锡挺
    • 摘要: 基于CFD仿真分析方法搭建了整车风阻仿真模型,对某MPV车型进行了整车气动阻力研究。为了实现整车低风阻的设计目标,需对MPV车型的车身外造型、前进气格栅、机舱前端导流板、车身底部护板、后轮马蹄、车身尾部导风刃等附件进行空气动力学仿真分析,寻求最优风阻方案。根据仿真优化后的风阻方案按1∶1比例制作MPV车型样车模型进行空气动力学风洞试验,风洞试验测试数据表明:采用CFD仿真分析结果与试验测试数据的误差仅为3.1%,在工程实践误差允许范围之内;通过运用CFD仿真分析方法对多套降阻的方案进行多次仿真优化分析,得到降阻方案的最优组合;按最优的降阻方案制作一辆样车,仅进行一次风洞试验就通过试验验收;通过仿真优化与试验验证的开发方式,验证了CFD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高度吻合;因此运用CFD仿真分析优化方法在车型开发阶段指导整车外造型、空气动力学套件进行设计开发可减少样车、样件设计、试制及试验验证次数,将大幅缩短整车设计开发验证周期,节约大量整车研发费用。
    • 刘建文; 廖朝阳; 邓羊晨
    • 摘要: 因高层建筑结构具有自振周期较长、阻尼低以及沿高度分布质量较轻的特点,风荷载往往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主要控制荷载,而高层建筑的外形对结构的抗风性能影响显著,为研究不同横截面高层建筑的气动特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六种不同截面(方形、矩形及10%修正率的削角、凹角截面)的气动特性进行了全风向下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比较了不同截面的风压系数、气动力系数以及斯托罗哈数等参数。结果表明:削角、凹角截面可以有效减小气动阻力,其中,削角截面减阻效果最为明显,在小风向角下阻力可以最大减小30%。但是,削角、凹角截面的角点上风压系数变化剧烈,其中最大可达到未修正截面的14倍之多,且相比于未修正截面,削角、凹角截面风压系数受紊流度影响较大。
    • 摘要: 6G发展再迎里程碑中国移动在2020年《2030+网络架构展望》白皮书的基础上,对6G网络架构的发展驱动因素、设计理念、总体设计、系统设计、组网设计等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新一批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单列车年均节电约180万度新一批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列车车头采用“鹰隼”仿生学设计,整车气动阻力降低了7.9%,节约能耗10%,配合轻量化车体和整体节能技术,单列车年均节电约180万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