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锚杆轴力

锚杆轴力

锚杆轴力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矿业工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05347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2重庆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浙江省第七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5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等;锚杆轴力的相关文献由307位作者贡献,包括梁义维、赵利平、尹啟瑞等。

锚杆轴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05347 占比:99.98%

总计:405419篇

锚杆轴力—发文趋势图

锚杆轴力

-研究学者

  • 梁义维
  • 赵利平
  • 尹啟瑞
  • 窦传浩
  • 侯俊伟
  • 侯军军
  • 刘红岩
  • 吕孝鹏
  • 唐秋元
  • 尤志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兆阳; 蒲江涌; 王宇恒
    • 摘要: 地压监测是了解地下围岩力学响应,优化围岩支护参数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探究安徽太平矿业有限公司矽卡岩巷道地压情况,以该矿-480 m水平主运输巷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点位移计和锚杆测力计对巷道围岩变形和锚杆受力进行监测,结合数学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480 m主运输巷围岩变形和荷载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演化规律。监测结果表明,矽卡岩巷道围岩变形值最大可达48 mm,矽卡岩巷道围岩松动圈范围为2~3 m;各位置的锚杆轴力随时间都有所增长,受右侧新开挖巷道的影响,右帮4.5 m处锚杆轴力最大;其余测点锚杆轴力较小,但矽卡岩围岩变形较大,这表明锚杆与矽卡岩围岩之间锚固条件差,锚杆支护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相应研究结果对巷道稳定性分析和支护设计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 张璟
    • 摘要: 鉴于煤矿巷道的变形与地应力的大小、巷道布置轴向和最大主应力方向等紧密相关,主要分析巷道布置方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成不同角度(0°、30°和90°)时,对锚杆支护轴力影响的分布规律。经分析得出:随着夹角的增大,两侧帮部锚杆的轴力大小逐渐减小,呈负相关,而顶部锚杆的轴力大小则明显增大,呈正相关;随着夹角的增大,锚杆轴力大小分布呈现“凹”“口”“凸”形状规律变化。
    • 雷刚; 张建伟; 祝建业; 王磊; 魏炳鑫
    • 摘要: 为了对青岛地区土岩复合地层地铁隧道初支结构参数进行研究,依托青岛地铁1号线隧道工程,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采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就施工方法、锚杆长度、初支刚度、初支厚度对隧道变形的影响程度、最优初支结构参数及锚杆受力进行了分析.通过现场实测与数值计算对比,验证了数值计算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当隧道位于强风化花岗岩地层中时,施工方法对隧道变形影响最显著,锚杆长度变化引起隧道变形不明显;采用全断面法施工,最优初期支护结构参数组合为锚杆长为2 m、初支厚度为30 cm,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5;拱顶上方锚杆轴向受压,可能影响锚杆发挥支护作用,主要原因是地层-锚杆间产生的相对滑移变形.研究结论对重庆、厦门等"上软下硬"地区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工程使用价值.
    • 卿伟宸; 朱勇; 章慧健
    • 摘要: 针对大跨大断面隧道,若按传统设计,锚杆长度及环、纵向间距等参数沿拱墙范围不变,势必产生浪费,增加成本.为了解特大跨大断面浅埋隧道分部开挖施工过程中锚杆的受力变化特征及各部位最终受力状态,以六(盘水)沾(益)铁路乌蒙山2号4线车站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方法,开展分部开挖系统锚杆轴力分布特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锚杆受力大小与部位相关,不同部位的锚杆轴力差异显著,边墙部位锚杆轴力>拱肩部位锚杆轴力>拱顶部位锚杆轴力.2)基于锚杆受力特征可知,系统锚杆可采用不等参支护.3)大跨大断面隧道采用系统锚杆不等参支护,既经济又可节省工程建设时间.
    • 栗帅
    • 摘要: 在简要分析巷道及支护工程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动力学的锚杆无损检测技术基本原理和流程.将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到锚杆检测工程实践中,发现检测精度相对较高,可有效发现锚杆支护中锚固段长度较小和轴力较大的锚杆,以便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提升锚固效果.通过应用锚杆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在不影响锚杆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及时发现问题,显著提升了矿井的安全程度.
    • 王建伟; 展勤建
    • 摘要: 由于各分层间物理性能差异化分布,复合顶板内锚杆力学特征存在其独特的复杂性,但相关文献却较为鲜见.本文建立、推导了复合顶板内锚杆力学模型,进行了锚固段内锚杆的力学特征分析,有效预测了巷道两侧及顶板内的锚杆位移,为提高巷道支护效果提供支撑,研究手段及结论为复合顶板内锚杆的力学特征分析及支护设计提供一种有效的新途径.本文借鉴桩基础平衡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理论推导、工程案例的MATLAB解析计算及FLAC3D模拟对比分析,验证了复合顶板内锚杆力学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顶板内锚杆位移、轴力及胶结面上切应力分布形式为分段的指数函数,分段边界为分层交界面位置,轴力在此出现拐点,切应力在此突变;切应力主要出现在两个位置:其一为自由段与锚固段的交界处附近(端锚形式),或为锚杆根部(全锚),其二为剪切模量相对较大的分层下边界位置;随着分层剪切模量增大,其内锚杆胶结面上切应力增大,自上边界至下边界方向,响应程度逐渐增强,同时其他分层内切应力逐渐减小,相对于该分层距离愈大,减小的幅值及幅度愈小.
    • 李鹏飞; 黄靖络; 陈柯屹; 童磊
    • 摘要: 文章基于33座隧道68个监测断面的282根锚杆轴力的统计数据,探讨了锚杆轴力的整体分布特征及围岩级别对其的影响规律,讨论了隧道锚杆轴力的时程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了锚杆轴力与锚杆长度的关系,分析了隧道开挖半径对锚杆轴力最大值位置的影响规律,从而揭示了锚杆中性点与隧道开挖半径的关系.结果表明:锚杆长度越长和围岩等级越高,锚杆轴力达到最大值的时间越久,且轴力时程曲线分为快速增大阶段、缓慢上下波动阶段、趋于稳定3个阶段;从空间分布规律角度看,锚杆轴力的分布较为离散,但其最大值常出现在拱肩和拱腰;随着锚杆长度增长,轴力出现较大值的案例所占比例增大;锚杆中性点位置随着隧道开挖半径的增大而呈现线性增大关系.
    • 卿伟宸; 朱勇; 章慧健
    • 摘要: 针对大跨大断面隧道,若按传统设计,锚杆长度及环、纵向间距等参数沿拱墙范围不变,势必产生浪费,增加成本。为了解特大跨大断面浅埋隧道分部开挖施工过程中锚杆的受力变化特征及各部位最终受力状态,以六(盘水)沾(益)铁路乌蒙山2号4线车站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方法,开展分部开挖系统锚杆轴力分布特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锚杆受力大小与部位相关,不同部位的锚杆轴力差异显著,边墙部位锚杆轴力>拱肩部位锚杆轴力>拱顶部位锚杆轴力。2)基于锚杆受力特征可知,系统锚杆可采用不等参支护。3)大跨大断面隧道采用系统锚杆不等参支护,既经济又可节省工程建设时间。
    • 龙礼斌
    • 摘要: 在岩溶发育地区进行隧道施工,若遇到溶洞、暗河等地质形态,会影响施工进度且易造成安全事故.以成贵线玉京山隧道施工中揭示的某巨型溶洞为研究对象,在"暗河改道、洞内回填、桥梁跨越、洞顶支护"施工规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完善洞顶支护环节设计要点,提出将预应力锚索+锚杆联合支护方法应用于溶洞顶板加固的治理方案.搭建自动化监测系统,对锚索应力、锚杆轴力及拱顶沉降变化特征进行实时监测,评价隧道施工治理效果.监测数据表明:1)锚索应力、锚杆轴力均呈现"突增—缓增—稳定"变化趋势;2)DK279+891断面中锚索测力计MS04所示锚索应力最大,稳定于600 kN;右拱腰处及拱顶处锚杆轴力最大,稳定于20 kN左右;3)溶洞治理期间拱顶沉降存在短暂突增,但随后逐渐趋于稳定,表明治理效果明显.相关经验可为隧道穿越大型溶洞的其他类型工程提供启示及借鉴.
    • 荣叶明
    • 摘要: 对比研究锚杆分次支护技术和传统锚杆支护技术方案下巷道围岩的变化规律.分析认为,采用锚杆分次支护,其巷道围岩顶部、两侧帮部的变形量和锚杆所受的轴力值都大于原支护技术.综合可知,锚杆分次支护技术优于传统支护方式,可提高巷道掘进开挖的速度,进而提高煤矿生产效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