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亚硝态氮

亚硝态氮

亚硝态氮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20019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淡水渔业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07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06年内陆水域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学术研讨会、2015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等;亚硝态氮的相关文献由539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永臻、王淑莹、刘君等。

亚硝态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0019 占比:99.89%

总计:120154篇

亚硝态氮—发文趋势图

亚硝态氮

-研究学者

  • 彭永臻
  • 王淑莹
  • 刘君
  • 吴自飞
  • 张宇坤
  • 杨素萍
  • 程萍
  • 董怡君
  • 赵春贵
  • 金殿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飞; 聂玺斌; 杨朔; 丁紫娟; 李锦涛; 郜红建; 叶新新; 葛永虎; 梅军; 曹玉贤; 侯俊
    • 摘要: 研究了不同氮用量对稻虾共作水稻产量与田面水水质的影响,以为稻虾共作实现精确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设5个氮肥用量处理,分别设置氮0、60、120、180和240 kg/hm^(2),依次以CK、N_(60)、N_(120)、N_(180)、N_(240)表示,氮肥均按基肥:分蘖肥7∶3施肥。结果表明,施肥能维持土壤较高的无机氮含量并能促进水稻干物质积累,施肥处理提高水稻产量8%~42%,其中N_(120)产量最高,比CK增产42%;施氮后3 d内田面水中氨态氮含量迅速增加,随着时间的推迟氨态氮随之降低,在14 d后降到最低且趋于稳定,其中施氮后5 d内各处理的氨态氮浓度差异显著,施氮越多其值越大;田面水中亚硝态氮浓度在前5 d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其中第3 d各施肥处理差异较显著,第7 d后其浓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施氮量显著影响了田面水的pH,各处理在施肥后14 d内的pH波动在6.57~8.22之间,但14 d以后各处理差异不显著。适宜的施氮量促进水稻增产的同时也减少了田间表面水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为小龙虾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120~130 kg/hm^(2)可以作为稻虾共作系统推荐施氮量。
    • 胡吉卉; 段健诚; 高阳; 陈姝含; 张庆起; 牟华; 赖晓芳; 高焕
    • 摘要: 亚硝态氮是诱发虾类暴发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亚硝态氮胁迫对脊尾白虾生长状况及体内虾肝肠胞虫携带量的影响,设置0.008、3.000、6.000、9.000、12.000mg/L5个亚硝态氮质量浓度试验组,跟踪测定3周内脊尾白虾的生长指标和虾肝肠胞虫载量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脊尾白虾存活率、体长增量和体质量增加率均随着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亚硝态氮6.000mg/L组达最大值,存活率、体长增量和体质量增加率平均值分别为29%、0.8cm和35.33%。脊尾白虾虾肝肠胞虫的载量随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在6.000mg/L组达到最低值,为4.4×103拷贝/mg。试验结果表明,6.000mg/L的亚硝态氮可抑制虾肝肠胞虫的传播,进而对脊尾白虾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感染虾肝肠胞虫的脊尾白虾的存活率和养殖产量。
    • 赵文豪; 田启文; 唐维; 吴晶; 杨帆; 刘培; 贺帅; 李相前
    • 摘要: 为了研究小球藻在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氮和亚硝态氮环境下的去除能力与生长效果,从实验室挑选3株不同的小球藻CV315-1(Chlorella sp.)、CV315-2(Chlorella sorokiniana)和CV315-3(Chlorella pyrenoidosa)分别置于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氮和亚硝态氮模拟污水中,在温度26°C,光照强度8000 Lux,光暗比为12 h:12 h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168 h,每隔24 h取样检测模拟污水中氨氮和亚硝态氮的质量浓度和小球藻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当氨氮浓度4 mg/L时,CV315-1、CV315-2和CV315-3均能在120 h完全去除.当氨氮浓度6 mg/L时,CV315-3能在144 h时完全去除,而CV315-1和CV315-2在168 h时完全去除.并且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三株藻的去除率均逐渐降低,当氨氮浓度10 mg/L时,CV315-1和CV315-3生长速度最快.当亚硝态氮浓度10 mg/L时,CV315-1能在120 h时完全去除,而CV315-2和CV315-3在144 h时完全去除.并且随着亚硝态氮浓度的升高,三株藻的生长速度逐渐升高.研究结果表明:CV315-1、CV315-2和CV315-3均能在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氮和亚硝态氮环境中生长,且具有良好的耐受能力与去除效果,在净化养殖污水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李海洁; 董小林; 郭国军; 杨雪冰; 林雅云; 曹亚奇; 李国喜; 刘变枝
    • 摘要: 在水温(29.2±0.6)°C、自然光照和微管曝气条件下,在有效水体250L的试验缸内不放置底泥、鱼类等生物,不投饵,分别加入从罗非鱼养殖池塘中分离出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使水体菌液终浓度为1×103 cfu/mL、5×103 cfu/mL、1×104 cfu/mL、5 × 104 cfu/mL、1×105 cfu/mL、2.5 × 105 cfu/mL和5×105 cfu/mL,以无添加组为空白对照.试验开始后第1d、2d、3d、4d和5d的早上7:00,利用虹吸法在水面下方30 cm处采水样,测定氨态氮(NH4+-N)、亚硝态氮(NO2-N)含量和化学需氧量(COD),研究该枯草芽孢杆菌对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结果 显示:水体NH4+-N含量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NO2-N含量随时间呈升高趋势,但2.5×105 cfu/mL和5×105 cfu/mL处理组NO2-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COD含量显著上升后显著下降(P<0.05).结果 表明:该株枯草芽孢杆菌可有效降低水体NH4+-N和N02-N的含量,对水体COD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 胡贝贝; 张玉聪; 万俊锋
    • 摘要: 短程反硝化的反硝化过程是将水中的硝态氮反硝化控制在亚硝态氮阶段,亚硝态氮被直接还原成氮气的过程.硝态氮是亚硝态氮积累的来源,是影响短程反硝化过程的重要因素.通过改变硝态氮浓度,研究了不同浓度条件下的亚硝态氮的积累率,以及以短程反硝化的反硝化速率.结果 表明,随着硝态氮浓度增加,亚硝态氮积累率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反硝化速率先增大再降低后趋于稳定,硝态氮浓度影响亚硝酸根积累率从而影响反硝化速率.实验采用双Monod方程模拟其反硝化过程动力学,根据方程可以预判不同硝态氮浓度下的反硝化速率.
    • 唐艳梅; 马维伟
    • 摘要: 为了研究尕海沼泽化草甸湿地随退化程度的加剧氮素的分布特征,对该区域4个退化演替阶段,即未退化(U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和重度退化(HD)的4个土层深度(0~10 cm、10~20 cm、20~30cm和30~40 cm)土壤的全氮、速效氮、微生物量氮及亚硝态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阶段0~40 cm土层全氮、亚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和速效氮含量均值均按照UD、LD、MD、HD的顺序降低.0~10 cm和30~40 cm土层HD的全氮、速效氮含量分别显著低于UD 15.28% 和2.33%、12.13% 和8.41%;UD的微生物量氮和亚硝态氮含量分别显著高出HD 13.94% 和10.58%、22.69% 和51.70%(P<0.05).回归分析土壤氮素含量与土层深度之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除全氮外,其他氮组分含量与土层深度的R2均大于0.88.由此说明湿地退化显著降低了0~10 cm土层湿地土壤的氮素含量,但这种降低趋势随着土层加深逐渐趋于稳定.
    • 马兰; 李晓波; 马舒坦
    • 摘要: 为探讨双氰胺(DCD)减少铵态氮肥施用后氧化亚氮(N2O)的排放机制,通过开展好氧培养试验,研究DCD配施铵态氮(NH+4-N)或亚硝态氮(NO-2-N)对潮土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同时添加不同浓度NO-2-N模拟NO-2-N累积对N2O和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DCD仅对NH+4-N氧化过程中N2O排放有抑制作用,对NO-2-N还原过程中产生的N2O没有影响;培养前7 d,DCD显著抑制NH+4-N的氧化过程,降低净硝化速率,而在添加NO-2-N土壤中加入DCD后净硝化速率显著增加,培养30 d后,DCD对NH+4-N和NO-2-N氧化过程均没有影响;添加外源NO-2-N明显促进了N2O排放,其排放通量显著高于不施肥的对照处理;N2O累积排放量同NO-2-N浓度呈正相关,CO2累积排放量同NO-2-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DCD可以避免NO-2-N大量累积而产生的毒害作用,但仅对氨氧化过程N2O减排有效果,因此亟待研发适于抑制NO-2-N产生N2O的新型抑制剂.
    • 李忠帅; 马甡; 单洪伟; 王腾; 肖威
    • 摘要: 为探究亚硝态氮胁迫下凡纳滨对虾[体长为(6.8±0.3) cm,体质量为(4.0±0.6)g]体内亚硝态氮的时空分布与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响应,实验设置0(对照组)、0.8、4.0和8.0 mmol/L 4个处理组,进行持续96 h的亚硝态氮胁迫实验和12h的恢复实验.结果 显示,凡纳滨对虾死亡率与胁迫浓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胁迫6h内,亚硝态氮在凡纳滨对虾鳃、血淋巴、肠道、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明显积累,且积累量与胁迫浓度呈现正相关.相同胁迫浓度组,亚硝态氮在对虾鳃中积累最多,肌肉中最少,鳃中的积累量约为肌肉的3倍.Na+-K+-ATP酶活性在0.8和4.0 mmol/L组对虾肝胰腺和肌肉中显著升高,而在8.0 mmol/L组的肌肉中显著降低.胁迫各组对虾肝胰腺AMPK活性显著上升,且与胁迫浓度呈现正相关性.恢复期间,除血淋巴(8.0 mmol/L组)外,各组织中亚硝态氮lh恢复效率均超过50%,且肝胰腺和鳃的恢复效率最高,达到74%以上.血淋巴、鳃、肠道中亚硝态氮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的时间最短,均在6h以内,而水体中亚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以上研究表明,胁迫下亚硝态氮会在对虾组织中迅速积累,并引起能量代谢进程的加快;胁迫解除后,积累在体内的亚硝态氮能够迅速排出体外,以减轻毒性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缓解亚硝态氮对养殖对虾毒性效应的研究提供参考.
    • 张东升; 王祖峰; 周玮
    • 摘要: 养水机是一套能打破温、盐跃层的水质改良设备.为评价养水机对池塘水质的改良效果,该研究于大连庄河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场,以自然纳潮和微孔曝气池塘为对照,对养水机池塘8项理化参数[温度、盐度、pH、溶解氧(DO)、总氨氮(TAN)、亚硝态氮(NO2--N)、活性磷酸盐(PO43+-P)和沉积物有机质(TOM)]以及环境中活的异养菌、可培养弧菌的周年动态进行了监测,旨在对养水机净化水质效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养水机池塘水中TAN、NO2-N质量浓度在3-11月均最低(NO2--N质量浓度6月除外),PO43+-P质量浓度在3-8月最高,沉积物中TOM各月质量分数均最低(P<0.05),在温、盐跃层期,养水机能显著提高水体溶解氧质量浓度(P<0.05);与微孔曝气池塘相比,在8~9个月期间养水机均能促进池塘中活的异养菌生长,抑制弧菌生长.养水机在春、夏、秋季具有改善刺参养殖池塘水质和显著降低水中弧菌的良好效果,以及显著降低全年沉积物TOM的能力,在刺参养殖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苟万里; 李自英; 武心华; 文双喜; 杨智
    • 摘要: 以混合无机氮源(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配制培养基,在25°C条件下培养6株微藻(3株硅藻、3株绿藻),通过分析各藻株的细胞密度、氨氮质量浓度、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的变化情况,研究微藻在混合无机氮源下对氨氮和亚硝态氮的净化规律.试验结果显示,所有藻在整个试验期均生长良好,经历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长周期.在生长周期的初期(培养至第2~3 d),所有藻均能净化95%以上的氨氮,但各株藻对氨氮的相对净化速率并不相同,以塔胞藻KDN21的最高[0.999 mg/(L·d)],三角褐指藻KDN13的最低[0.663 mg/(L·d)];大部分微藻对亚硝态氮的净化能力很弱,相对净化率均小于35%,相对净化速率均未超过0.035 mg/(L·d),双眉藻KDN17能较快地净化亚硝态氮,其相对净化率和相对净化速率分别达到65%和0.322 mg/(L·d).在生长周期的中后期,微藻对亚硝态氮的净化能力仍然很弱,大部分藻株的相对净化速率均低于0.010 mg/(L·d).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体中的氮源仅有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时,且总氮能满足藻细胞充分生长的条件下,绝大部分微藻都优先净化氨氮,而对亚硝态氮的净化能力始终很弱;双眉藻KDN17是6株藻中唯一能同时快速净化氨氮和亚硝态氮的藻株,有可能成为人工控制水体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的候选藻株.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