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重力反演

重力反演

重力反演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7163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地震学报、热带海洋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18届年会等;重力反演的相关文献由294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厚泽、刘成恕、熊熊等。

重力反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7163 占比:99.67%

总计:27252篇

重力反演—发文趋势图

重力反演

-研究学者

  • 许厚泽
  • 刘成恕
  • 熊熊
  • 申重阳
  • 郑伟
  • 钟敏
  • 陈石
  • 张健
  • 不公告发明人
  • 于会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褚伟; 徐亚; 郝天珧
    • 摘要: 基于球坐标系的地球物理反演能有效避免地球曲率的影响,适用于大尺度构造研究.本文基于重力异常数据在球坐标系下反演莫霍面深度,结合数据误差及光滑正则化项建立反演目标函数并求解,同时将该方法应用于苏拉威西地区.苏拉威西地区具有复杂的断裂系统、年轻的俯冲带,是研究俯冲起始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的理想场所.目前研究区的地球物理观测尚不充分,缺乏对莫霍面形成有效约束的地震数据,对研究区莫霍面的整体认识较少.本文基于卫星重力观测数据,通过匹配滤波方法提取与研究区莫霍面结构相关的重力异常,并结合频谱分析确定该地区的莫霍面深度参考值.在反演中,通过两次随机子抽样交叉验证选择最优的超参数,包括正则化因子、莫霍面密度差以及参考莫霍面深度,迭代反演获得莫霍面深度.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莫霍面平均深度为20.0 km,深度变化范围为9.2~33.3 km.总体上,海区莫霍面浅,约10.0~20.0 km,陆区莫霍面深,约25.0~33.0 km,该结果与Crust1.0全球模型、前人重力反演结果以及地震数据基本相符,总体上反映了苏拉威西地区的莫霍面变化特征.
    • 徐紫阳; 朱自强
    • 摘要: 地球物理反演问题通常是不适定的,反演结果往往具有多解性和不稳定性。为了改善单一地球物理反演中面临的这些问题,本文在单一重力/磁法反演的基础上,基于结构耦合的思想,引入交叉梯度算子,实现了密度和磁化率两种物性参数的相互耦合。通过设计不同理论模型组合,应用预条件共轭梯度算法对理论模型的重力和磁法数据开展交叉梯度联合反演计算,反演结果表明,对于单一棱柱体模型和组合棱柱体模型而言,重磁联合反演算法相比于单一反演结果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于异常体的空间分布的刻画具有提升效果。
    • 王子豪; 陈志东; 贾慧涛; 黄寄洲; 李仁和
    • 摘要: 当前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已进入攻深阶段,在厚覆盖区,前期工作多以物探为主要手段,钻井等地质资料相对较少,因而通过已有物探资料对覆盖区基岩深度进行推断,作为指导后续找矿工作的依据是合理且必要的。本次研究区位于蚌埠隆起带中部,为皖北重要的成矿带,绝大部分为厚覆盖区,基底隆起带上覆中新生代盖层,厚度由数十米至上千米不等。已搜集到1∶20万重力数据及部分钻井资料,结合区内物性参数,以重力异常宏观走向切取剖面并建立模型进行2.5D反演,从而推断出怀远-蒙城地区基岩深度值。与已知钻孔对比,最终得到的基岩深度与实际最大误差值为68 m,均方误差为±20 m,推测结果能有效反映基岩深度的相对变化趋势。通过此次研究工作了解了区内岩体埋深、空间形态等,再结合地质及综合物探信息,能为3D地质建模及成矿远景区的筛选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 李永波; 陈石; 李红蕾; 张贝
    • 摘要: 近年来,在四川南部地区相继发生了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M S6.0地震、2021年9月16日的泸县M S6.0地震.本文结合研究区陆地实测重力数据与WGM2012布格重力异常模型获得融合布格重力异常,以已有的速度结构模型为参考,利用贝叶斯原理构建密度参数的后验分布模型,通过MCMC方法提取后验样本,获得该区域的地壳三维密度结构.在反演结果的基础上,对比了1936年马边M W6.7和M W6.8双震、1974年大关M S7.1地震与长宁、泸县两次地震的震源区深部物性结构特征,发现马边和大关两次地震震源区深部密度结构不均匀性较强,长宁地震震源区深部具备一定的不均匀性,但在泸县地震震源区深部没有发现明显的密度异常体.研究认为:相比于马边、大关这类构造地震,长宁地震具有类似的地震深部构造物性特征,而泸县地震此类特征不明显.
    • 于会臻; 王金铎; 王千军
    • 摘要: 重力反演是恢复地下密度空间分布的有效工具,而选择合理的密度模型约束方法是提升重力反演分辨率和可靠性的关键.常规约束方法大多是从剖分网格空间中的密度模型出发,通过调整光滑或稀疏约束权重来匹配反演目标,但当地质体类型多样、异常分离不准确及网格剖分方案不合理时,模型约束的合理性与灵活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模型稀疏表征的重力反演方法.首先假设待反演的密度模型表征为模型特征矩阵和稀疏分解系数的线性组合,之后重新推导了重力反演目标函数,并给出了分解系数的稀疏求解过程.相比现有重力反演方法,用于构建模型特征矩阵的特征模型可包含不同类型地质体的先验几何信息,分解系数的稀疏性保证了待反演目标来自于最典型的地质模式组合.最后,通过模型试验及实际资料验证了基于密度模型稀疏表征的重力反演方法的有效性.
    • 李红蕾; 陈石; 庄建仓; 张贝; 石磊
    • 摘要: 重力异常对地壳横向密度变化敏感,而无约束重力反演得到的密度模型其垂向分辨能力往往不理想.为了改善反演结果的垂向分辨率,本文参考已有先验分层模型,基于贝叶斯原理,提出了一种重震联合反演的新策略,可实现多种参考模型和复杂加权参数条件下的最大后验概率估计.理论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深度加权、多参考模型约束等多种问题,本文提出的新方法都可以稳健地获得最优化的模型参数.本文同时以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在龙门山地区及周边的一维接收函数分层模型和地震层析成像结果为参考,通过此方法对该区的重力异常进行反演,获得了该区的高精度三维密度结构,其水平分辨率优于 10 km,垂直分辨率优于5 km.结合四条通过汶川和芦山地震震中的剖面进行分析后发现,反演得到的密度结构模型在过强震震源区位置横向变形显著,其揭示的分层地壳结构和变形模式与地表已知断裂构造具有相关性.本文提出的重震联合反演新策略,可为研究潜在强震风险源区的地壳结构和物性特征提供有效的科技方法支撑.
    • 相鹏; 谭绍泉; 陈学国; 刘佳
    • 摘要: 为了提高重力反演分辨率,提出一种利用高斯径向基函数的拟神经网络反演方法.该方法利用高斯径向基函数压缩模型空间,在保证复杂模型表征能力的前提下,实现了反演参数的降维;以高斯径向基函数为激活函数,构建一种拟神经网络结构,不需要训练,可以克服建立训练数据集的困难.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重力反演不适定性所导致的趋肤、垂向分辨率低、多解性强和严重依赖先验约束等问题,并从重力数据中最大程度地提取有效信息以提高反演结果的分辨率,增强可靠性.模型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分辨率,能较准确地反演模型的位置、边界和密度.应用该方法反演车镇凹陷重力数据,得到了垂向分辨率较高的剩余密度模型,从中提取密度界面和剖面开展构造解释,揭示了下古生界构造格局和潜山发育规律,证明了该方法的实用价值和应用潜力.
    • 汪健; 申重阳; 孙文科; 谈洪波; 胡敏章; 梁伟锋; 韩宇飞; 张新林; 吴桂桔; 王青华
    • 摘要: 地表地质调查与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北、中段地壳结构与变形具有显著的横向差异性。为检测其地壳现今深部物质迁移和变形特征,文中利用红河断裂带北、中段2013—2019年3条流动重力剖面的观测资料,经分析和去除地表垂直运动、地表水循环、剥蚀和冰川均衡调整引起的重力效应,获取了地壳深部物质迁移引起的趋势性重力变化信息。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近期的重力动态变化具有分段性特征:北段、中段和中南段剖面的平均变化率为(-0.39±1.30)μGal/a、(0.16±1.57)μGal/a和(0.29±1.25)μGal/a,北段剖面以红河断裂为界,NE侧呈负变化、SW侧呈正变化,SW侧相对NE侧以(3.1±0.55)μGal/a·100km的重力变化率增加,反映出青藏高原物质东流背景下深部物质跨越红河断裂带后受澜沧江刚性块体阻挡、质量不断累积的特征;中段剖面断裂带区域的重力变化率比两侧低,体现了红河断裂的深部控制作用;中南段剖面的重力整体呈正变化,反映了印支、华南块体与川滇菱形地块间相互侧向挤压、深部物质累积的性质。基于重力变化反演的莫霍面变形结果表明:近期红河断裂带的莫霍面平均以0.54cm/a的速率持续隆升,北段、中段和中南段的平均变形速率为-0.06cm/a、1.36cm/a、0.32cm/a,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非均衡构造运动作用;北段莫霍面自东向西由下沉逐渐转为隆升;中段东侧隆升、西侧下沉;中南段变形速率低且两侧差异小;红河断裂带区域的变形速率明显低于两侧地块,体现了其对地壳深部变形较强的边界控制作用。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断裂活动性研究提供新的约束。
    • 白永良; 杨慧良; 张迪娅; 容伊霖; 董冬冬; 吴时国
    • 摘要: 数值模拟研究认为洋底高原/洋脊俯冲和弧后扩张能够有效影响俯冲带岩浆活动和岛弧地壳增生。本文以伊豆−博宁−马里亚纳(IBM)俯冲带为实例,论证该结论的有效性。以卫星测高反演重力异常为基础,通过构建地球不同圈层密度模型,反演得到IBM俯冲带莫霍面埋深。本文的莫霍面埋深反演结果与地震解释结果具有一致的分布趋势。结合开源水深和沉积层厚度数据,给出了IBM俯冲带地壳厚度分布。IBM岛弧地壳体积沿走向的分布特征表明:①小笠原洋底高原和相对较小规模达顿洋脊的俯冲,都能够使得相应位置的岛弧变窄、地壳变厚、体积增大;②马里亚纳海槽扩张显著降低了岛弧地壳体积的增生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