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
遣唐使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43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6642篇;相关期刊276种,包括法音、日本研究、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海洋文化经济论坛、第7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研讨会等;遣唐使的相关文献由38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勇、李广志、王仁波等。
遣唐使—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642篇
占比:97.46%
总计:17075篇
遣唐使
-研究学者
- 王勇
- 李广志
- 王仁波
- 胡沧泽
- 谢志东
- 赵安博
- 陈炎
- 马云超
- 伊森
- 刘晓东
- 刘毅
- 刘淑梅
- 刘颖洁
- 孙海荣
- 戴禾
- 曹复
- 李业成
- 李振
- 李敏
- 林学锦
- 武陵子
- 王川
- 王建新
- 王维坤
- 石晓军
- 胡锡年
- 苏渊雷
- 萨苏
- 葛继勇
- 蔡毅
- 赵乐甡
- 赵维宁
- 邹维
- 郭祝崧
- 郭雪妮
- 酒寄雅志
- 陆中华
- 陈春霞
- 韩昇
- 顾忠国
- 马一虹
- 万礼
- 东方晓
- 乌为
- 乔林生
- 于长敏
- 任强
- 任衡道
- 伊宁
- 佐佐木彻
-
-
张维薇
-
-
摘要:
在文献学研究方面,史料局限一直是研究过程中有待突破的瓶颈。《天之原》“伪实”之争,反映了学界对和歌创作时间与地点甄别意见的分歧;而在唐土婚恋与家口问题方面,中日学者之间亦一度掀起热议。学界对阿倍仲麻吕诗文的一致关注,体现了“以诗证史”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论。而在人物行迹与活动研究层面,亦同步呈现出延展与细化的特征倾向。就遣唐使个案与群体研究而言,涉及渤海、安南关系即古代“东亚区域”的史观层面及研究角度、点面等微观次元,尚存若干延展空间。
-
-
孙晓竹;
陆妍谷
-
-
摘要:
日本的遣唐使制度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光辉的一页。古代山东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儒佛结合、古刹众多的特点,成为遣唐使北路航线的必经之地,以及多位遣唐使留学僧的拜访巡礼之处。他们在山东境内的足迹为我们增添了文物古迹,也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山东的重要地位提供了更多佐证。
-
-
梁辰雪
-
-
摘要:
古代日本持續吸收中國漢籍,尤其是奈良(710-784)、平安(794-1185)時代,遣唐使將大量漢籍帶去了日本。平安時代末期以降,日本學術以家族傳承爲主,學問體系封閉,漢籍的傳承也主要限於貴族和僧侣集團内部。也因此,這種封閉體系中所傳承的不少漢籍都保留了中國文獻的原貌。與版刻文化興盛的中國不同,日本的這些漢籍大多是以鈔本形式傳承的。
-
-
孙炜冉
-
-
摘要:
日本律令制度改革就是通过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来应对日本面临的政治危机,而日本律令国家的建立与朝鲜半岛系渡来人的到来有着密切且无法忽视的联系。7世纪后期,日本通过优渥的安置政策,吸引了大量经由朝鲜半岛移民日本的渡来人,又通过登用大量朝鲜半岛系渡来人中的官僚士人加速了日本律令制度的构建与完成,并且在这些朝鲜半岛系渡来人中,还有大量掌握各项技能的匠人,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之下,提高了日本的对外交通技术,为“遣唐使”顺利实现提供了保障。因此,朝鲜半岛系渡来人是日本律令国家形成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
-
-
张路
-
-
摘要:
笔者执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后,学生课下询问:遣唐使里面为什么会有留学僧,除了我们知道的空海大师,还有哪些谁,人数多吗?中国渡海去日本传教的只有鉴真吗?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除了书本上讲的,还有其他方面吗?学生的问题切中要害,却长期以来为我所忽略。课后翻阅史料,读到堀敏一教授在《隋唐世界帝国和国际交流》中提道:“此时期的宗教具有日本所说的镇护国家的性质,即以护国家宗教的名义守护世界宗教。所以遣唐的日本留学生中很多僧侣,他们的使命不光为了引进文化,还要学习佛教以服务国家建设。”[1]可见,此时佛教在东亚国家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僧侣在中日交流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
-
刘岳恒
-
-
摘要:
在唐代,书法教育体系基本完备,以宫廷、官学、私学为主的书法教育模式建立起来。在这一时期,域外地区通过官方或私人交流手段对唐朝文化展开学习,其中以日本、朝鲜地区的文化交流最为频繁。在书法于两地兴旺发展的背景下,书法教育模式自然也被参照。本文通过研究日本、朝鲜两国对唐代书法教育模式的学习和推行情况,从而探究两地书法繁荣发展的背后动因。
-
-
李广志
-
-
摘要:
明州开元寺建于唐开元二十八年,以佛教为载体,在整个东亚文化交流史上留下许多历史印记.日本遣唐使、入唐僧等都与开元寺有过不解之缘.普陀山的观音信仰与之密切相关,甚至朝鲜半岛的僧人梵日也留下过足迹.从东亚文化交流的视角看,明州开元寺在唐代是一座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性寺院.
-
-
许晓迪
-
-
摘要:
他考察三峡遗址,测绘石窟古寺,近日在春晚讲述天龙山佛首的国宝传奇小说《古董局中局》里,作家马伯庸讲了一桩“佛头奇案”。唐朝,武则天建造明堂,用异邦美玉雕刻了一尊毗卢遮那佛像,供奉其中。谁知,遣唐使河内坂良被珍宝吸引,用计窃于己手。世家子弟连横奉命追回,争执下,佛像一分为二,佛头被带往日本,佛身则留在连家。
-
-
王丽芳
-
-
摘要:
唐代时期,中日两国以遣唐使为纽带进行了频繁的文化交流.扬州一跃成为中日交流的中心.许多学者都认可扬州的中心地位,但都认为是外部环境导致,忽视扬州的自身优势.笔者根据扬州的地位进行探究,从扬州自身优势出发探寻成为中日交流中心的成因.
-
-
历史的囚徒
-
-
摘要:
公元9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唐朝似乎遭遇了冰冻。日本人非常好学,曾对大唐推崇备至。从公元630年开始,他们多次派出遣唐使。使者们交了不少学费,进献了不少宝贝,学会了很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