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载畜率

载畜率

载畜率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植物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41398篇;相关期刊27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畜牧与饲料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与生态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中国草学会2013学术年会、中国草学会六届二次会议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草业科学与技术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载畜率的相关文献由205位作者贡献,包括韩国栋、王忠武、赵萌莉等。

载畜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1398 占比:99.94%

总计:141480篇

载畜率—发文趋势图

载畜率

-研究学者

  • 韩国栋
  • 王忠武
  • 赵萌莉
  • 王悦骅
  • 宋晓辉
  • 王占文
  • 刘芳
  • 张睿洋
  • 李治国
  • 闫宝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倪芳芳; 吕世杰; 屈志强; 白璐; 孟彪; 张博涵; 李治国
    • 摘要: 以短花针茅为建群种的内蒙古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在长期梯度放牧试验和风蚀监测实验的平台上,通过对2018-2019年非生长季风蚀物及植物群落特征(植物群落高度、盖度、枯落物量)的调查,开展了不同载畜率下近地表高度的风沙通量与植物群落特征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荒漠草原非生长季,1)载畜率的增加会加剧土壤风蚀,尤其显著增加集沙高度10 cm(即距地表最近的高度)和0~50 cm的总风沙通量。对于0~50 cm高度的总风沙通量来说,对照区的风沙通量最低,轻度放牧区和中度放牧区的风沙通量分别是对照区的1.29和1.81倍,重度放牧区的风沙通量最高,是对照区的2.20倍;2)不同载畜率下,植物群落特征对风沙通量有显著影响,风沙通量与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和枯落物量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植物群落高度对不同集沙高度的风沙通量影响最大;3)载畜率显著影响植物群落特征,载畜率的增加使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及枯落物量降低,进而增加草地风蚀量。
    • 史雨星; 秦国庆; 赵敏娟; 蔡瑜; 李超琼
    • 摘要: 草畜平衡管理已经在中国实施近20年,但天然草原超载过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仍然是制约北方草原生态恢复和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进一步降低牧户载畜率,实现草畜平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基于社会经济学视角,理论分析了牧户载畜率决策邻里效应的存在性及其对牧户载畜率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并利用2020年在内蒙古、甘肃两省牧区对820户牧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线性均值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分组回归等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牧户载畜率决策存在邻里效应,表现出"近墨者黑"特征,且这一效应在控制内生性后依旧存在;牧户会受邻里高载畜率、高超载过牧比例的消极驱动呈现出高载畜率和高超载过牧概率,从而陷入超载过牧的恶性循环。(2)机制分析表明,邻里效应通过提高牧户畜牧业预期收益和降低牧户的心理负担提升牧户载畜率。(3)调节作用分析表明,邻里效应会受到榜样群体的调节,村干部、党员、富人和能人等榜样群体的负向示范强化了载畜率决策的邻里效应,抑制牧户降低载畜率。(4)异质性分析表明,邻里效应在低载畜率、贫困牧户、汉族牧户和受教育程度高的牧户群体中作用更小;当政府外部生态监管严格和村域内部非正式制度健全时,邻里效应对牧户降低载畜率的抑制作用更小。根据以上结论,建议政府在微观草畜平衡管理中,通过打造高效畜牧业样板、树立生态典型、强化舆论压力、改善生态监管和注重政策瞄准等方式,破解载畜率决策邻里效应的负面影响,降低牧户载畜率
    • 董海宾; 刘思博; 蒋奇伸; 白海花; 尹燕亭; Bolormaa DAMDINSUREN; 侯向阳
    • 摘要: 外购干草在牧民载畜行为及生产方式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利用内蒙古450户的牧户调研数据,通过核减干草效用计算牧户实际载畜率值,探究核减前后牧户载畜率的变化趋势,剖析核减干草后在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标准下牧户超载情况。结果表明:三类草原区牧户在核减外购干草效用后的载畜率较核减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草甸草原区降幅最大,为35.09%,然后是荒漠草原区和典型草原区,分别下降31.82%,23.23%;依据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标准,区域内草甸草原区牧户未表现出超载行为,县域内新巴尔虎左旗牧户未呈现超载;区域内典型草原区牧户心理载畜率值最高,为0.86羊单位·hm^(-2),较典型草原区牧户核减干草效用后的实际载畜率值高出11.63%;县域内新巴尔虎左旗牧户心理载畜率值最高,为1.28羊单位·hm^(-2),较新巴尔虎左旗牧户核减干草效用后的实际载畜率值高出36.72%。
    • 王梓晗; 王忠武; 吕世杰; 闫宝龙; 王占文; 门欣洋; 宝音贺西格
    • 摘要: 载畜率是衡量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之一,研究荒漠草原冷蒿(Artemisia frigida)植物种群在不同载畜率下的耐牧程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对退化草原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优势种冷蒿为研究对象,在4个不同载畜率放牧试验设计(对照区CK(0只/hm^(2))、轻度放牧区LG(0.93只/hm^(2))、中度放牧区MG(1.82只/hm^(2))和重度放牧区HG(2.71只/hm^(2)))小区中选择代表性样地(面积为40m×40m),采用机械取样法进行取样,记录冷蒿植物种群的密度,使用SAS 9.4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并用地统计学软件GS+9.0进行空间异质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荒漠草原优势种冷蒿密度、出现频率和单位均值上的变异值随载畜率增大都明显下降,其植物种群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随载畜率增大由结构性因素转变为随机性因素。LG和HG处理区的空间自相关距离较大,但这两者表现结果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在CK和HG区,冷蒿空间分布斑块化较为明显,LG区的冷蒿空间分布的特征表现为带状分布,MG区冷蒿空间分布形成了一处大的条带和零星的几块斑块。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得出,随着载畜率增加,荒漠草原冷蒿种群密度下降,空间分布趋于单一化,导致冷蒿的生产力下降,进而影响草地的可持续利用。
    • 李雅男; 李邵宇; 孙宇; 胡雪峰; 贺启珅; 张彬; 赵萌莉
    • 摘要: 为探究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对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的响应,本研究于2021年5月于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长期放牧平台进行(2004年开始),设置不放牧(CK)、轻度(LG)、中度(MG)和重度放牧(HG)4个载畜率水平(分别放牧0,4,8和12只羊),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随载畜率增加,土壤毛管持水量(Capillary water holding capacity,CC)、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土壤全氮(Soil nitrogen,TN)、土壤全磷(Soil phosphorus,TP)呈降低趋势,土壤容重(Soil bulk density,BD)、土壤pH值呈增加趋势(P<0.05);α-葡萄糖苷酶(αCG)、β-葡萄糖苷酶(βC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碱性磷酸酶(ALP)5种土壤酶活性均随载畜率增加而降低(P<0.05);与碳(C)、氮(N)、磷(P)相关的酶化学计量比均随载畜率增加而降低;BD与CC,pH与TN呈负相关关系(P<0.05),CC与TN,LAP与αCG,βCG,NAG,TN,TP,βCG与NAG,αCG,TN,NAG与αCG,TN,αCG与TN,TP,ALP,TN与TP,ALP,TP与ALP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
    • 王琪; 郑佳华; 张峰; 乔荠瑢; 赵萌莉; 张军
    • 摘要: 为探讨放牧强度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位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优势植物生态位宽度与种群特征的关系,以不放牧(NG)为对照(CK),设置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3个处理,载畜率分别为0.91(只羊/hm^(2))、1.82(只羊/hm^(2))和2.71(只羊/hm^(2))。于2020年8月植物生长高峰期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物种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以及物种种群特征与生态位宽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K、LG、MG和HG群落中物种数分别为18、15、12和5,表明随着载畜率增加,群落中物种数减少;与CK相比,LG提高了优势种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等的生态位宽度,降低了半灌木冷蒿和木地肤的生态位宽度,而MG和HG降低了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与CK相比,LG显著降低了群落中物种生态位重叠平均值,而MG和HG显著增加了群落中物种生态位重叠平均值;建群种短花针茅的生态位宽度与种群特征均无显著相关性,优势种无芒隐子草的生态位宽度与其密度和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银灰旋花与无芒隐子草相同。综上所述,载畜率为0.91只羊/hm^(2)是荒漠草原较为适宜的放牧强度,有利于优质牧草生长。
    • 哈洁; 李治国; 韩国栋
    • 摘要: 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的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两种草地类型的家庭牧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牧户的实地问卷调查、模型模拟分析和文献查阅研究,深入剖析牧户家庭的草场参数、家畜参数、饲料参数、气象参数和经济参数等,利用模型模拟计算出草地生长速率、草畜能量平衡状况和经济效益收支现状,以期为指导当地的家庭牧场可持续经营提出可靠依据.结果表明:四子王旗牧草生长周期较短,夏季典型草原牧草生长速率大于荒漠草原,冬季两种类型草地牧草的抗寒能力较差,牧草大部分停止生长,地上部分基本枯死,家畜利用新鲜牧草得到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夏秋牧草生长季节.中小牧户是草原超载过牧的主体,草地面积越小的牧户,其家畜载畜率越高.草料费支出与家畜载畜率也呈正相关关系,草料费支出越多,载畜率越高.典型草原区和荒漠草原区都呈现出夏季仅有短时间的草地供给能量大于家畜自身能量需求,可以满足家畜良好的生长状态;冬季寒冷且漫长,能量摄入量较低,典型草原地区在1月产羔期能量缺值高达10.5 MJ/(羊单位·d),荒漠草原地区能量缺值高达9.5 MJ/(羊单位·d).适当调整家畜载畜率有利于四子王旗地区家庭牧场提高草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
    • 熊梅; 乔荠瑢; 杨阳; 张峰; 郑佳华; 吴建新; 赵萌莉
    • 摘要: 以荒漠草原建群种短花针茅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载畜率(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对短花针茅与其对应土壤(0~20 cm和20~40 cm)碳(C)、氮(N)、磷(P)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对短花针茅N、P及C:N:P化学计量比没有显著影响,但C含量随载畜率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除表层土壤C:N外,载畜率对两层土壤的N、P及C:N:P化学计量比有显著的影响(P<0.05),这些差异主要由土壤N和P的变化决定,但不同土层下载畜率间的化学计量特征没有一致的变化规律;整体上看短花针茅化学计量特征不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的影响,放牧具有降低短花针茅P和土壤C的作用,但这种作用随载畜率的增加而降低.相比不放牧处理,重度放牧完全改变了土壤N、P、C:N和短花针茅C、C:N特征,而土层深度的加深对MG处理下的土壤P、N:P和C:P影响较大.
    • 崔媛媛; 白柳; 王梓晗; 赵宏宇; 宝音贺西格; 李治国; 韩国栋; 王忠武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降水梯度和不同载畜率对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方法]试验依托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对照、低载畜率、中载畜率、高载畜率)平台,增设模拟降水试验(减水50%、自然降水、增水50%、增水100%).在2017年植物生长季,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密闭式箱法测定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t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和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ecosystem productivity,GEP)对不同降水梯度和不同载畜率的响应.[结果]①降水单因素处理对NEE、ER、GEP均产生极显著(P<0.001)影响.②高载畜率处理的ER显著(P<0.05)低于对照处理.③降水与载畜率的交互作用只对GEP产生显著(P<0.05)影响.相同载畜率处理下,降水量的增加对NEE、ER、GEP均有促进作用;相同降水处理下,对照区的ER、GEP显著(P<0.05)高于高载畜率区.ER、GEP在低载畜率条件下与土壤体积含水量的线性回归模型斜率的绝对值最大.[结论]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NEE、ER、GEP呈显著增加的趋势;随着载畜率的增加,ER显著降低,降水与载畜率的交互作用只对GEP产生显著影响,尽管水分的增加促进生态系统碳交换,但中、高载畜率条件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对土壤水分变化的敏感性减少.
    • 白柳; 崔媛媛; 刘倬彤; 门欣洋; 侯东杰; 孙海莲; 王忠武
    • 摘要: [目的]阐明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叶片养分含量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方法]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的放牧样地上设置4个不同放牧强度的处理: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载畜率分别为0、0.91、1.82、2.71只羊/hm2.于2020年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叶片中的C、N、P浓度进行测定,并对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计算.[结果]与对照区(CK)相比,重度放牧显著(P0.05)影响;中度放牧显著(P<0.05)增加了短花针茅和银灰旋花叶片的P浓度,并显著(P<0.05)降低了冷蒿的P浓度;重度放牧显著(P<0.05)降低了银灰旋花的C:N,短花针茅、银灰旋花和冷蒿的C:P,以及短花针茅的N:P.[结论]放牧改变植物对养分的利用状况,不同植物对相同生境有不同的适应策略.放牧降低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固C能力.长期中度放牧有利于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对N、P的吸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