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诗兴

诗兴

诗兴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贸易经济、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政府法制、文学教育、读读写写等; 诗兴的相关文献由130位作者贡献,包括浪波、洪玲、丁芒等。

诗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100.00%

总计:144篇

诗兴—发文趋势图

诗兴

-研究学者

  • 浪波
  • 洪玲
  • 丁芒
  • 丁遵新
  • 享耳
  • 何健平
  • 何其芳
  • 何捷
  • 余光中
  • 佚名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侯本塔
    • 摘要: 陈与义作为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佛禅思想对其人生观念及诗歌创作均有较大影响。禅宗思想令陈与义的人生观念由消极悲观逐步转为超然达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作诗的积极性。而临济宗“峻烈活泼”的宗风促使陈与义提出“拔俗求新”的诗学思想以及重视“韵格”的学杜方法,“触目是道”的宗旨则令其更加崇尚“诗兴”的创作手法,进而催生出“新体”诗风。总之,临济宗思想在陈与义跳出江西诗风圈圚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 摘要: 兵马俑两块美石,演绎一个奇迹,一部经典。偶然发现,黄土高原之下,有一个军事博物馆。兵很威武,马很矫健,却敌不过揭竿而起的烽火狼烟。战士手中紧握的是拉不开的弓,抽不出的剑。朵朵红梅寄深情石上红、黄、绿三色相间,红色绽放出数朵艳丽的红梅,凌寒怒放,把红梅的姿色与傲骨充分地展现出来,仿佛置身在环境宜人的梅林中,幽香四溢,使人心旷神怡。一日闲暇,把玩此石,忽发诗兴,作诗一首:"春光美景石中映,傲霜欺雪笑盈盈,常年盛开红梅景,胜过世间梅花韵"。
    • 刘诚龙
    • 摘要: 尔墓拱矣,黄土齐下巴矣。李鸿章回望宦海生涯,打禅被团,突然想起某人欠他三升米,无边落幕萧萧下,不尽长恨滚滚来。李中堂喊来小妾红袖子添茶,他要平复心绪;又喊小妾笔墨侍候,他要胭脂添诗兴,即刻挥毫: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心中一段春。就两句?嗯,下头没有了。这句子好眼熟。曾文正公写过: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 白士兴
    • 摘要: 诗在唐代,是一个传媒,也是一个擂台。人与人比,诗与诗比,这种不确定主题、富有趣味性的文学竞赛时至今日仍然沿袭不衰,将寂寞的文坛弄得热闹生动,花絮繁多。譬如崔颢先到黄鹤楼,题诗一首,力拔头筹,竟然使得后来的诗仙李白大伤脑筋,面对美景,诗兴全无,只是嘟嘟囔哦地说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话语显得勉强和无奈,大约面对崔颢的诗,只有闷头喝酒。
    • 宋晓红
    • 摘要: 有座山,深居四川盆地边缘偏僻一隅,然从古至今,却吸引几多文人墨客前来。宋朝学士黄庭坚游览后大赞:山清而秀!大才子苏轼上山,留下诗作:犹余好名意,满树写天书。共和国开国元勋,时任滇军旅长的朱德登临大发诗兴:绝顶凭临眼底空,怒号戟影剑光红。立马高冈遥注目,群山低首拜英雄!新中国美学大师王朝闻。
    • 何其芳
    • 摘要: 在平津交通恢复的第二天我们便离开北平了,不顾沿途等待着我们②的是什么,不顾其他朋友的劝阻。一个写诗的朋友,当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他向我说卢沟桥一名马哥孛罗桥,很漂亮的一个名字,似乎很引动了他的诗兴。这次也说:“你们还是等一等再走吧。我耽心③你们就是逃出去了,沿途的刺激也会使你们的神经失常。”然而我们终于安全的逃出来了。
    • 摘要: 初冬时节天气暖和,好似小阳春一般。此时大多数树叶已经零落,众多花儿中却总有那么一枝好似误判了季节,逆时绽放。天边挂着红霞,仿佛预示着霜雪即将到来。星辰有了淡淡的光晕,那是风雨即将来临的征兆。而(我)却担心梅花这么早就开放了,自己诗兴仓促,跟不上这美丽的时节。
    • 沈鹏
    • 摘要: 天气乍暖还寒,最难受的莫过于"闷"。闲来读杜甫《解闷十二首》,有些历史背景与人名不曾熟记,觉着费力。在杜甫,信笔所之,解释闷怀,对我却难做到。倒是再次接触十二首中名句"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引起一番思索。陶冶性灵,莫过于诗。在作者为"言志",在读者为"陶冶性灵",促进人的变化气质,精神升华,虽然各门文艺无不如此,诗的特殊效应绝不能忽视,由诗的特长与民族文化历史造成。
    • 黄昌祥
    • 摘要: 庚子年的春天,是一个特殊的春天,让人心潮澎湃的春天。迟到的春天终于来了,难掩诗兴,在《抗疫三部曲》后,写下了《明阳春韵》《春天来了》《春来忙》春三篇,以此来记录下春到华夏大地,到处--派繁忙的这番景象。以鉴后人不忘这个春天。以此祝福祖国全面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以此祝福人民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下安康幸福!
    • 朱夏楠
    • 摘要: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必融情;走马观花,花落诗人眼,自有诗兴发。当诗人来到大运河,便自动与运河产生生命的交集。作为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人文积淀;在新时期如何去展现一个文学视野中的运河,便成了诗人的使命。于是有了这组《南运河走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