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方式
认识方式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教育、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0113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江汉论坛、青海社会科学、人文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二届环球杯全国针灸临床特技演示大会、全国化学教师教育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基础教育(初高中)化学新课程成果交流会等;认识方式的相关文献由17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磊、胡久华、戴光宏等。
认识方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0113篇
占比:99.51%
总计:30262篇
认识方式
-研究学者
- 王磊
- 胡久华
- 戴光宏
- 戴光宏2
- 黄素雯
- 黄素雯1
- 佘正荣
- 刘凤艳
- 刘凤艳1
- 孙艳平
- 孙艳平1
- 尚荣荣
- 尹博远
- 徐敏
- 支梅
- 李同福
- 林龙官
- 欧阳珊婷
- 秦林
- 郝宁湘
- 陈克纯
- 陈克纯1
- CAO Huan
- HU Jiu-Hua
- YUAN Hong
- ZHANG Li
- 乔海清
- 于振勇
- 亚力昆2
- 任忱
- 何建梅
- 冯为兰
- 刘东方
- 刘云兴
- 刘伟一
- 刘俊
- 刘光耀
- 刘密
- 刘湘溶
- 刘玉兰
- 华姿
- 卓漫红
- 占小红
- 吕秀玉
- 吴乃华
- 吴家清
- 周立秋
- 周继祥
- 周靖毅
- 唐玉斌
-
-
胡久华;
王磊
-
-
摘要:
分析了2017年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无机物主题的要求,明确了该主题承载的学科观念和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要求。阐述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新教材无机物主题编写思路,描述学生无机物认识方式持续进阶的路径,并据此提出新教材的使用建议。
-
-
尹博远;
王磊
-
-
摘要:
从核心知识、学科任务与问题情境、学科认识方式以及学科能力活动等4个基本维度建构了电解质溶液主题学科核心素养的系统构成模型,解析了各构成维度的具体内涵。利用该系统构成模型可以将电解质溶液主题下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具体化,可以对主题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评价,可以为素养导向的教学提供基础和支持。
-
-
胡久华;
王磊
-
-
摘要:
分析了2017年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无机物主题的要求,明确了该主题承载的学科观念和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要求.阐述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新教材无机物主题编写思路,描述学生无机物认识方式持续进阶的路径,并据此提出新教材的使用建议.
-
-
尹博远;
王磊
-
-
摘要:
从核心知识、学科任务与问题情境、学科认识方式以及学科能力活动等4个基本维度建构了电解质溶液主题学科核心素养的系统构成模型,解析了各构成维度的具体内涵.利用该系统构成模型可以将电解质溶液主题下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具体化,可以对主题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评价,可以为素养导向的教学提供基础和支持.
-
-
秦林;
胡久华;
支梅;
徐敏;
尚荣荣
-
-
摘要:
分析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必修课程主题4的必做实验和教材中相应搭建活动的教学目的,结合相关研究构建了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认识模型。深入分析了教材中6个球棍模型搭建活动的教学功能,梳理了有机化合物结构认识方式发展和认识模型的建构过程,并进行了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分析了教学效果,提炼了促进有机化合物结构认识方式发展的模型搭建活动教学策略。
-
-
秦林;
胡久华;
支梅;
徐敏;
尚荣荣
-
-
摘要:
分析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必修课程主题4的必做实验和教材中相应搭建活动的教学目的 ,结合相关研究构建了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认识模型.深入分析了教材中6个球棍模型搭建活动的教学功能,梳理了有机化合物结构认识方式发展和认识模型的建构过程,并进行了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分析了教学效果,提炼了促进有机化合物结构认识方式发展的模型搭建活动教学策略.
-
-
李娟;
符吉霞;
占小红
-
-
摘要:
培养和发展基于化学键的有机物认识方式,能帮助学生拓展对有机物的认识路径,提升他们的有机化学认识能力水平.通过总结相关研究,提出不同学习阶段培养学生基于化学键认识方式的教学策略:习得阶段,应采取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和巧用模型等教学策略;巩固与转化阶段,应结合实验、利用图表进行教学;迁移与应用阶段,应采用举例分析和设计变式练习等方式方法.
-
-
林春财
-
-
摘要:
认知对优良德性形成影响很大,从认知构成要素、认知对象、认知内容,认知方式探讨其对德性形成的障碍和好的影响.提出完善认知结构,真善美相统一,知情意行相一致;改善认知方式,提升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共生意识,促进形成优良德性.
-
-
林春财1
-
-
摘要:
认知对优良德性形成影响很大,从认知构成要素、认知对象、认知内容,认知方式探讨其对德性形成的障碍和好的影响。提出完善认知结构,真善美相统一,知情意行相一致;改善认知方式,提升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共生意识,促进形成优良德性。
-
-
-
-
曾凡朝
- 《第八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古人把观"象"看作是洞悉世界奥秘的必然方式,"象"也是《周易》思维的典型特征."意象"是原始思维的认识方式的基本要素.在原始思维的三个不同的运作阶段中,意象占着主导的地位.整部《周易》都是以"象"来表"意"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周易》的思维方式典型地体现了原始思维的特征,或者说,这种以"象"表"意"的思维方式正是以《周易》为典型和源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