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认知计算

认知计算

认知计算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与知识传播、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80014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中国图书馆学报、科学中国人、福建电脑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8成都人工智能发展论坛、2016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第十一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 等;认知计算的相关文献由21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国胤、段斌、冯康等。

认知计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80014 占比:99.97%

总计:380117篇

认知计算—发文趋势图

认知计算

-研究学者

  • 王国胤
  • 段斌
  • 冯康
  • 张涛
  • 刘昌杰
  • 吴俊峰
  • 崔运鹏
  • 张潇丹
  • 杨爽
  • 谷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国胤; 傅顺; 杨洁; 郭毅可
    • 摘要: 在传统的机器学习研究中,数据空间与知识空间分离表达、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与人脑的认知处理过程不一致,成为了当前人工智能研究需要解决的核心关键问题.本文从认知计算的角度,回顾分析了基于多粒度认知的智能计算研究的发展历史轨迹,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多粒度认知计算、可解释的认知机器学习、脑认知的智能计算辅助等该领域的三个前沿研究方向,探讨了在多粒度认知启发下,这些智能计算研究的未来可能发展趋势.
    • 赵乐; 杨观赐; 徐杰; 王猛; 何玲; 陆丰
    • 摘要: 目的 促进认知计算与智能设计的创新与应用。方法 从用户需求分析、机械创新设计、图像生成、疾病诊断、在互联网上的应用、产品评价等6个方面总结了认知计算与智能设计的最新进展。结论 结合认知计算方法的智能设计,提高了设计效率,加快了设计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步伐,但认知计算与智能设计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
    • 包振山; 丁义龙; 张文博
    • 摘要: 行为模仿是现代机器人展现其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技术之一,如何使机器人模仿出的行为动作与示教者相似且自然一直是该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为此,基于朴素方法设计了一种改进的机器人行为模仿框架。该框架使用普通单目摄像头采集示教者动作,在朴素方法中引入行为语义识别模块与关键动作提取模块,使得机器人可以在理解示教者行为动作语义的基础上进行行为模仿。最后将该框架部署在HBE-ROBONOVA-AIⅡ人形机器人平台上,输入自主采集的单人动作视频数据进行实验。与目前其他主流框架的实验效果相比,该框架可以使得机器人在精确性、平衡性、相似性三方面的综合表现更加优秀,同时展现了机器人对于示教者行为动作独特的认知能力。
    • 邱昭继
    • 摘要: 法律人工智能经历了从法律专家系统到论证检索和认知计算的转变。法律解析为论证检索和认知计算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法律解析是使用语言的统计的和机器学习的技术从法律文本数据库中提取有意义的知识和模式。法律解析实现了自动表示法律概念和关系、信息提取和挖掘与论证相关信息的目标。法律人工智能将法律实践带入人机协作时代,人类与计算机彼此执行最擅长的智能活动。人工智能时代涌现了一大批法律应用程序,他们将极大地改变律师的工作方式和法院的运作方式。
    • 代浩; 金铭; 陈星; 李楠; 涂志莹; 王洋
    • 摘要: 应用自适应是软件工程和服务计算这一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应用通过感知自身和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流程,以便在环境与需求发生非确定性变化的情况下继续高效地达成服务目标.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基于软件模型控制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动态和复杂的应用环境.相比而言,数据驱动的方法不依赖于数学模型和专家知识,而是以概率和数理统计为基础,通过应用服务运行的反馈数据,逐步学习和理解复杂多变的环境,继而学习出自适应系统的模型.因此,数据驱动的应用自适应具有感知性、适应性、自治性和协作性等特点,适用于流程复杂的应用服务场景,如物联网、智能交通、分布式计算等.从自适应框架出发,参考了认知计算的相关特点,总结出数据驱动的智能自适应框架,并分别综述了其中的表征学习、模式识别、决策规划和规则演化这4种技术在近几年数据驱动的自适应技术中的应用,重点探索了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等新技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总结和展望了自适应技术在服务计算领域的发展趋势.
    • 摘要: 文成林,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特聘教授,河南省特聘教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人工智能2023重大专项等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优秀青年基础项目等评审专家,中国自动化学会认知计算与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粒计算与多尺度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的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智能服务专业委员等。
    • 摘要: “大数据挖掘与粒计算理论及应用”团队围绕“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致力于推进大数据创新应用,着力解决大数据挖掘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粒计算理论与应用平台建设,凝练形成了“复杂数据的粒计算理论与方法”“低质数据的粒计算与特征选择”“三支认知计算与个性化推荐”和“图像高维隐写检测特征优化选取”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 李永杰; 张瑞; 魏慕恒; 张羽
    • 摘要: 船舶自主航行作为智能船舶的显著特征,日益受到工业与海事企业的关注.为把握船舶自主航行现状和发展方向,开展相关关键技术研究调研与综述.分析近三年国内外船舶自主航行技术的发展现状,针对航行态势感知、认知计算、避碰决策、航行控制、赛博安全等关键技术,剖析其技术内涵、研究现状与应用情况.针对智能航行关键技术现状与技术需求,从态势感知、认知与决策、控制与安全3个方面对船舶自主航行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张寅生
    • 摘要: 进入21世纪,新一代人工智能逐渐处于多国战略规划之下和快速发展之中.对其核心技术和基础理论特征的深入挖掘发现,在计算对象的领域划分上,认知计算已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构成;在计算模型分类上,出现了非图灵计算和数据集群处理方式上的新型图灵计算;从计算工具和材料上看,人机融合计算已现雏形.这些特征进一步确认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独特性及发展趋势,其哲学意义表明,强人工智能正在获得新的说服力;对强人工智能的反驳,事实上已经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实践中被否定.除非再提出更有说服力的新的否证理由,否则,强人工智能在理论和实践上正在证明,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天然智能的本质差异已经难以被弱人工智能学派和非还原论者所坚守.
    • 单美贤; 张瑞阳; 史喆
    • 摘要: 以构建能够像人类一样理性地思考和行动的智能系统为目标的人工智能技术,经历了两次低谷期和三次热潮期,认知计算则是在第三次热潮期开始崛起,它提供了实现人工智能的现实路线图.目前尚没有对认知计算的统一定义,现有定义的共同特征是:认知计算主要指来自对人脑功能的研究而得出的一系列技术,它描述了各种人工智能和信号处理的结合,是一种模仿人脑处理信息并增强人类决策能力的技术.以此为基础,呈现了认知计算的系统架构图,即在5G网络、物联网、机器人和云计算基础设施等技术的支持下,涉及人机交互、语音识别和计算视觉的任务将得到大规模实施;所支持的上层应用包括健康监管、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进而从符号主义认知模型、认知联结主义模型、贝叶斯脑模型、直觉推理与因果模型四个方面,梳理了认知计算模型,以理解认知计算是如何模拟大脑的运算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于教育领域中的认知计算集成框架.从认知计算在充分体现学习科学研究成果、推动智能化学习的创新发展、学习支持服务应用和驱动教育决策的精准化这四个方面,分析与展望了认知计算在今后“智能+”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