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乳腺癌骨转移

乳腺癌骨转移

乳腺癌骨转移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1371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中成药、现代肿瘤医学、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第二届中华名中医论坛暨中西医优势互补治疗肿瘤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年会等;乳腺癌骨转移的相关文献由39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敏涛、李宜健、胡雨祝等。

乳腺癌骨转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1371 占比:99.74%

总计:51504篇

乳腺癌骨转移—发文趋势图

乳腺癌骨转移

-研究学者

  • 刘敏涛
  • 李宜健
  • 胡雨祝
  • 薛守海
  • 王凤祥
  • 童强
  • 刘琦
  • 张新峰
  • 王俊涛
  • 王祥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楚立园; 姜苗; 董青; 黄杏; 王佩佩; 李爽; 于航
    • 摘要: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是双膦酸盐类药物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以坏死骨暴露、软组织脓肿至出现瘘管和弥漫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双膦酸盐类药物作为恶性肿瘤骨转移一线治疗用药,近年其药物相关颌骨坏死发生率的提高值得关注,目前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根据本病临床表现,似与中医古籍中“骨槽风”相对应,目前尚缺少中医药论治该病的临床报道。本文介绍一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应用唑来膦酸后导致下颌骨坏死,经外科手术及抗感染等治疗后复发加重的病例,通过中医辨病、辨证相结合,考虑为正气无力托毒外出,导致败骨内留、局部毒热瘀邪相搏结,治以托里透脓、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处方以仙方活命饮为主加减化裁,经5个月的治疗使患者局部症状消失,坏死骨脱落,破溃处愈合,取得了良好疗效。希望借此病例为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梁敏; 芦殿荣; 何理玉; 冯利
    • 摘要: 目的评价益肾骨康方对骨转移癌痛大鼠的骨保护作用。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解毒化瘀组、扶正组、益肾骨康方低剂量组、益肾骨康方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大鼠乳腺癌MRMT-1细胞悬液10μL缓慢注射于大鼠胫骨骨髓腔内建立骨转移癌模型。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给药,中药组给予相应中药1 mL/100 g灌胃,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2周。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胫骨HE染色观察骨质破坏情况。结果给药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扶正组及低剂量组体质量下降不明显(P<0.05);从胫骨病理组织学上可以看出,模型组骨组织被肿瘤细胞破坏严重,解毒组及扶正组骨髓腔内可见少量肿瘤细胞浸润,骨小梁及骨皮质受损程度较模型组减轻。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骨皮质较完整,髓腔内可见肿瘤细胞,骨小梁受损较轻。结论益肾骨康方可减轻骨转移癌导致的溶骨性骨破坏。
    • 谢程妍
    • 摘要: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双膦酸盐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疼痛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某医院应用双膦酸盐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104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n=52)与对照组(n=52)。实验组患者给予舒适疼痛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疼痛护理。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负性情绪、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VAS评分、SF-36评分、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SF-36评分高于干预前,且实验组患者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舒适护理应用在双膦酸盐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疼痛护理中,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负性情绪,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提高了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徐继刚; 胡世珍
    • 摘要: 目的:探讨来曲唑、唑来膦酸对ER/PR阳性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8月64例ER/PR阳性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两组ER/PR阳性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均予以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来曲唑、唑来膦酸,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来曲唑。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及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VAS法评分情况、骨密度检测结果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法评分较之前下降幅度、骨密度检测结果较之前提高幅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组内数据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来曲唑、唑来膦酸治疗ER/PR阳性的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效果显著。
    • 常宝; 任伟
    • 摘要: 目的研究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及癌胚抗原(CEA)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75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统计所有患者治疗有效率、血清因子水平。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总有效率为61.34%;治疗后疼痛程度较治疗前轻(P<0.05);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血清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经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可降低血清CEA、CA153、CA125水平,缓解疼痛感,有一定效果。
    • 禹瞳垚; 苑曦宸; 王东恩; 续惠云; 杨鹏飞; 商澎; 任丽
    • 摘要: 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死亡率高达70%~80%,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微流控芯片技术能够有效模拟骨组织的生化和生物物理微环境,便捷地实现模拟骨微环境中乳腺癌骨转移的研究,这将为探索乳腺癌骨转移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进而进行抗乳腺癌骨转移药物高通量筛选提供有价值的技术方法和平台.本综述简要介绍了乳腺癌骨转移的分子机制和治疗药物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乳腺癌骨转移的微流控芯片模型,分析了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进行抗乳腺癌骨转移药物高通量筛选的优势和挑战,旨在为乳腺癌骨转移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参考.
    • 刘思琪; 孙欣; 徐晓慧; 林方才
    • 摘要: 目的: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中挖掘乳腺癌骨转移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探讨DEGs的细胞定位、分子功能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寻找乳腺癌骨转移的潜在治疗靶点和预后预测基因.方法:通过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筛选乳腺癌骨转移相关芯片数据,使用RStudio对芯片进行质量评价后筛选DEGs并绘制热图和火山图.对共同DEGs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并使用Kaplan Meier Plotter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在GEO中共筛选出两组芯片,对GSE137842、GSE51232进行分析后得到44个共同DEGs.对共同DEGs进行GO富集分析得出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连接酶活性,包括下调基因ZNRF3、RNF182、UHRF1;生物学过程富集在凋亡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涉及上调基因ELMO1、SULF1、DAPK1;通过生存分析得出12个与基因表达情况相符且与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或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密切相关的下调基因.最终GO富集分析以及生存分析共得到16个DEGs.结论:GO富集分析和生存分析得到的16个DEGs即ELMO1、SULF1、DAPK1、UHRF1、TOX2、BMPR1B、NXPE3、AEBP2、ADIPOR2、GPR63、ZNRF3、NECAP1、SLAIN1、MICB、POPDC3、ALKBH6可以作为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靶点,其中生存分析得到的12个DEGs包括TOX2、BMPR1B、NXPE3、AEBP2、ADIPOR2、GPR63、ZNRF3、NECAP1、SLAIN1、MICB、POPDC3、ALKBH6,可作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预测基因.
    • 郑亚男; 李梅; 赵基源
    • 摘要: 乳腺癌是威胁全世界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骨是最容易发生转移的部位.乳腺癌骨转移的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药物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归纳了参与调节乳腺癌骨转移的关键分子,并分别从靶向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两个类别对重要的靶向治疗药物进行介绍和疗效比较.
    • 曹晓征; 王锦锋
    • 摘要: 目的探究放射性核素与唑来膦酸联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61)和对照组(n=60)。对照组使用唑来膦酸,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放射性核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骨转移病灶消退情况,两组VAS评分,患者不良反应(发热、呕吐以及低血钙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骨转移病灶消退率为70.49%(43/61),对照组51.67%(31/6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性核素与唑来膦酸联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效果较好,降低患者疼痛指数,控制病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较为安全。
    • 赖琦; 谢丹; 刘乐玲; 邓韫洁; 叶甜婧
    • 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附子-白术"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并结合文献筛选附子和白术的活性成分,使用TCMSP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收集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靶点,绘制韦恩图获取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并导入Cytoscape3.7.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同时利用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附子-白术"通过25个活性成分作用于205个乳腺癌骨转移治疗靶点.主要通过9种核心活性成分,作用于AKT1、IL6、MAPK3等30个核心靶点,调控雌激素、破骨细胞分化、PI3K-AKT、HIF-1、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作用.结论:"附子-白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来调控乳腺肿瘤增殖、凋亡、转移并减轻骨破坏、骨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