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视觉审美

视觉审美

视觉审美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97篇,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绘画、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55760篇;相关期刊245种,包括美与时代(上旬刊)、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13年CIID第23届哈尔滨年会等;视觉审美的相关文献由436位作者贡献,包括赵佳、常凌、李建永等。

视觉审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7 占比:0.69%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5760 占比:99.29%

总计:56157篇

视觉审美—发文趋势图

视觉审美

-研究学者

  • 赵佳
  • 常凌
  • 李建永
  • 于浩琪
  • 付璟
  • 何瑞星
  • 何静
  • 冯凯
  • 冯阳
  • 刘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梁超越
    •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迈入新阶段,城市环境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景观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升要求更加迫切,对环境景观设计中景观视觉审美要求进一步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景观视觉研究内容的外延扩大。在相关研究中,对城市动态景观的研究兴起,成为未来城市规划设计中重点。探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动态景观视觉审美,对于现代景观设计具有积极意义。文章论述了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中动态景观内涵、内容和特点,分析了动态景观与城市环境景观间关系,并探讨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中提升动态景观视觉审美的策略。
    • 李娜
    • 摘要: 《明集礼》图绘乐器精细华美、章法有度,完美呈现了皇家艺术臻品富丽堂皇的审美特色与视觉冲击力。从乐器材质、形制、构造、纹饰上看,无不体现明代艺术家尊古、复古的艺术设计思维。礼乐用器、排列、组合非常讲究,以此凸显皇权至上原则,继而强化国家意志。
    • 方燕娜; 范文菁; 陈姚佳; 王雨筝
    • 摘要: 设计说明:本系列设计由《黄护》《黛蓝》《梅染》《月白》4个作品组成其灵感来源于敦煌藻井元素、敦煌藻井图案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起到了沟通潮流时尚和古老文明的作用。本系列作品提取敦藻井代表性的元素进行整理、归纳变形,结合时代审美进行了创意设计。作品传达出的传统文化底蕴,既能满足人们精神感官和视觉审美上的双重需求,同时又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广敦煌艺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陈芝宇
    • 摘要: 在图像霸屏的数字媒体时代,视觉审美异化是其特殊症候。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与图像资本的深度合谋,视觉审美异化给社会精神文明进步带来了一系列风险与考验,呈现为畸形视觉审美肆虐侵蚀网络文化生态圈、西方普世审美数字化扩散引发主流价值认同危机、视觉消费异化动摇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为此,应从技术纠偏、供需调和与现实观照向度出发,警惕视觉消费在数字媒体时代的生存危机,破解消费异化在网络场域的供需屏障,夯实视觉审美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基础,从根源上破解视觉审美异化困境,为推动大众审美回归正位奠定精神根基。
    • 杨家元
    • 摘要: 《六方赏瓶》整体的做工很精致,纯手工成型而成,作品寄托了创作者的情感,具有一种自然人文之美。刻绘的画面赏心悦目,婉转清幽,风光秀丽,意境清新。紫砂花瓶通过装饰和造型的结合,产生出迷人的艺术效果,才能变成雅俗共赏的艺术品。
    • 张源堤
    • 摘要: 三星堆具有全球化传播的文化内涵和视觉审美特征,从产品周边设计入手,结合博物馆专题展览、影视多媒体传播途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 叶子
    • 摘要: 色彩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它能让人产生视觉上的愉悦,而色彩的搭配又能增加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推动了民族艺术的发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族艺术的色彩很大程度上受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制约,而外在环境的作用也是巨大的。我国民间美术表现出鲜明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征,并始终遵循着传统色彩的象征含义。从传统民间美术色彩的象征性、传统民间美术色彩的视觉审美等角度,全面地剖析和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观念,希望能为广大继续进行艺术创作的民间传统艺术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 朱宝洁
    • 摘要: 后现代审美有三种异曲同工的重构,即视觉审美、听觉审美与触觉审美。视觉审美被消费社会引导下的视觉文化所裹挟,日趋浅层化、感官化、同质化,引发审美精英的烦扰甚至是恐惧。听觉审美的初衷是消解视觉权威,重新寻回审美本真,但现代技术的发展将纯粹听觉领域的音乐整合进世界图像的狂欢,导致听觉审美未能完成使命。对长期被压抑的触觉审美的挖掘,不仅是对现代美学轻身体感官,重理性意志的纠偏,而且也是人们实现以感官对抗技术,反思现代启蒙的途径。由此,视觉审美、听觉审美与触觉审美的三重表征内括于后现代的反叛之中,共同组建了对抗单一现代性的多元审美批判。
    • 陈艳红
    • 摘要: “绺巾”作为湘西“巴岱”仪式中的一件重要的、神圣的仪式法器,在仪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承载着湘西苗族人民对于信仰的坚守和传承,也凝聚了湘西苗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作为静物的“绺巾”,从制作过程、图案和颜色组成、绣法、圣化仪式等方面展示出苗族人民的集体意识、和谐观念以及对神灵的敬畏。在这场人神共享的“司刀绺巾舞”仪式过程中,“绺巾”则充当“人-神”沟通交流的桥梁和媒介,缩短了人神的距离,实现视觉审美的转换和超越。
    • 江雪歌
    •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迎来了观众主导话语权的全媒体时代,网络剧与传统电视剧相比具有更大的互动性和优越性,受众的角色定位向用户过渡。古装网络剧中的服化道成为剧作的品质保证,在展现给用户视觉美感之余对网络剧的人物塑造、情节推动和思想内涵都有很大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热播古装网络剧《延禧攻略》《长安十二时辰》《鹤唳华亭》《陈情令》的服饰、妆容、道具,探讨中国服化道兴盛的原因和表现,深剖网络自制剧在当代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