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乳内动脉

乳内动脉

乳内动脉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88710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心肺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七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等;乳内动脉的相关文献由53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彧、刘刚、张永等。

乳内动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8710 占比:99.93%

总计:188851篇

乳内动脉—发文趋势图

乳内动脉

-研究学者

  • 陈彧
  • 刘刚
  • 张永
  • 李大连
  • 汤楚中
  • 田津
  • 程智广
  • 肖锋
  • 胡大一
  • 赵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韩增强; 王璇; 刘刚; 陈彧
    • 摘要: 目的:分析使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应用双侧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科使用双侧乳内动脉行CABG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7例,平均年龄(56.9±9.8)岁。按照手术方式分为非体外循环下CABG组(OPCAB组,55例)和体外循环下CABG组(CCABG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情况,出院前行冠状动脉CT检查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围术期死亡1例(1.22%)。轻微胸骨切口并发症3例(3.66%),无胸骨松动,换药并重新缝合后治愈。与CCABG组比较,OPCAB组围术期输红细胞及平均远端吻合口数少,平均手术时间短。两组乳内桥血管平均流量、搏动指数、舒张期充盈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远端吻合口数、围术期心肌梗死及脑卒中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复查冠状动脉CT,仅OPCAB组有1例右乳内动脉到右冠状动脉桥血管闭塞。结论: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使用双侧乳内动脉行CABG,桥血管早期通畅性相近,双侧乳内动脉是稳定理想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物。
    • 张兴; 申强
    • 摘要: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心肌缺血后心肌供血的一种方式,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可能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潜力的治疗方法.该文介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生理机制、评估方式,重点介绍通过药物、康复、手术等方法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 沈崇文; 刘戈; 蔡超; 施超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前评估桡动脉及左侧乳内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44~76岁.患者术前均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左侧乳内动脉及双侧桡动脉.(1)分别采用超声和Allen试验检测60例患者两侧手掌侧支循环类型,初步筛除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桡动脉依赖型血管或血管异常的患者.在行全动脉搭桥的患者中,以术中检测结果为依据,比较Allen试验和超声检测判断手掌侧支循环类型的差异.(2)测量并比较桡动脉桡骨茎突处、肘关节下5 cm处(肘关节下段)及二者中点处(中段)血管内径.(3)观察在按压和放松桡动脉状态下不同侧支循环类型尺动脉的血液峰值速度(PSV)变化及增长情况.(4)记录左侧乳内动脉第二肋间水平的血管内径及PSV,观察起始部血流方向、有无狭窄及乳内动脉下端是否在第四肋间分叉.(5)分析全动脉搭桥的患者桡动脉桥血管血流量与术前桡动脉内径之间的关系.(6)观察全动脉搭桥患者术后胸闷、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行冠脉CTA和手部超声检查,观察桥血管通畅情况及桡侧手掌血供情况.结果(1)60例患者经过初步筛查后纳入44例患者进行全动脉搭桥手术,术中剥离78条桡动脉,术中检测均为非桡动脉依赖型,其中Allen试验检测桡动脉依赖型10条、非桡动脉依赖型68条,多普勒超声检测桡动脉依赖型3条、非桡动脉依赖型75条,超声测量判断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正确率为96.2%,高于Allen试验的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0,P<0.05).(2)120条桡动脉桡骨茎突处、中段及肘关节下段血管内径分别为(2.06±0.44)、(2.38±0.43)、(2.37±0.4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42,P<0.05).(3)术前超声检测手掌侧支循环为桡动脉依赖型17条,压迫桡动脉前后尺动脉PSV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证实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78条,压迫桡动脉后尺动脉PSV为(69.8±13.6)cm/s,明显高于压迫前的(42.0±7.4)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23.346,P<0.05).(4)60例患者左侧乳内动脉检测均未发现存在起始段狭窄、变异、反向血流等异常情况,其中7例患者左乳内动脉在第四肋间水平分支为肌膈动脉和腹壁下动脉.60例患者第二肋间左乳内动脉血管内径(2.29±0.38)mm,PSV(67.8±15.9)cm/s;其中仅1例患者血管内径为1.5 mm,PSV为12.2 cm/s,其他患者血管内径>1.5 mm、PSV>40.0 cm/s,均在正常范围.(5)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77条桡动脉桥血管,术中桡动脉桥血管血流量与术前测量的桡动脉内径呈正相关:(Y)=18.503X-4.471,R2=0.499.(6)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全动脉搭桥手术.住院期间临床症状改善,未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出院后44例患者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胸闷、心绞痛,无手部缺血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冠脉CTA显示桥血管通畅,无明显异常;手部超声检查显示桡侧手掌血供正常.结论 多普勒超声可以测量桥血管的内径,判断桥血管有无狭窄等异常情况,在CABG术前可精准、高效地完成对桡动脉及乳内动脉的评估;同时,多普勒超声判断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的正确率高于Allen试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赵舟; 张国栋; 张显贵; 廉波; 刘刚; 陈生龙; 陈彧
    •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较两侧原位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系统血运重建后的血流表现.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363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行左侧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LIMA-LAD)和右侧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RIMA-LAD)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按照不同动脉移植血管分为左侧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组(LIMA-LAD组,329例)和右侧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组(RIMA-LAD组,34例).术前行经胸乳内动脉超声检查,术中使用TTFM测量并记录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搏动指数和舒张期血供比例(DF值)等参数,术后1周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 术前右侧乳内动脉相较于左侧直径更粗、流量更大、搏动指数更优(P <0.05).吻合于前降支系统后,左、右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在流量、搏动指数和DF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骨骼化获取的原位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并未体现出血流量增加的优势.与术前自身乳内动脉血流相比,术中左或右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在血流量和搏动指数方面均明显改善(P<0.001).考虑到两组间年龄因素差异巨大,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再次比较流量、搏动指数以及DF值,组间差异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LIMA-LAD组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313例,其中4例存在不同程度问题.RIMA-LAD组34例均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1例提示远端显影浅淡,余者结果未见明显异常.两组在术后冠状动脉CTA完成率(P=0.381)和旁路移植血管失败率(P =0.4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术前自身乳内动脉血流相比,术中左、右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搏动指数均显著改善.尽管术前右侧乳内动脉血流参数优于左侧,但吻合于前降支靶血管后两组在流量、搏动指数以及DF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骨骼化获取的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的血流量优势并未体现.
    • 沈晓炜; 李奔; 季宇萌; 王旭枫; 徐骁晗; 陆小虎; 王晓伟
    • 摘要: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动脉移植物旋股外动脉降支(descending branch of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DBLCFA)与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的血管功能,根据二者对血管收缩剂和舒张剂的药理学反应评估其痉挛特征及内皮功能.方法:将20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的33支DBLCFA血管环和31支IMA血管环平衡于器官浴中.血管收缩性由受体介导的血管收缩剂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Ⅱ和血栓素A2模拟物U46619检测.乙酰胆碱用于测试内皮依赖性舒张,硝酸甘油用于测试非内皮依赖性舒张.比较两种动脉的最大收缩或舒张反应,以及引起50%最大收缩或舒张反应的有效浓度.结果: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Ⅱ和U46619引起的收缩中,DBLCFA的反应性均高于乳内动脉,分别为[(0.94±0.09)g vs.(0.57±0.08)g,P=0.012]、[(0.88±0.13)g vs.(0.24±0.05)g,P<0.001]、[(4.95±0.57)g vs.(1.86±0.30)g,P=0.001].转换成由100 mmol/L KCl引起的收缩力百分比时,两者无明显差异.由内皮素-1和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50%最大收缩反应的有效浓度无明显差异.由U46619引起的50%最大收缩反应有效浓度,DBLCFA高于IMA.受体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在两种血管间无明显差异.两种动脉引起50%最大舒张反应的有效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DBLCFA对血管收缩剂的药理学反应高于IMA,提示其更易发生血管痉挛.DBLCFA舒张反应与IMA相似,但DBLCFA更易痉挛,因而其血管功能次于IMA.但当IMA使用受限时,DBLCFA可作为一种选择.
    • 倪亦琨; 支爱华; 丁力; 孙洋; 张岩
    •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MSCTA)评估胸廓内动脉解剖特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MSCTA技术对199例CABG术前患者的胸廓内动脉进行分析,测量左胸廓内动脉长度,观察其起源、走行、分支、变异情况.结果 199例胸廓内动脉主干及其终支均能清晰显现,其中45例发生起源变异,变异率为22.6%,不同性别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类型以甲状颈干共干多见,占42例(21.1%),另有1例(0.5%)起自肩胛上动脉,2例(1.0%)起自腋动脉.左胸廓内动脉平均长度(193.80±28.74)mm,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可以清晰显示胸廓内动脉的起源、主要分支及变异等解剖结构,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预评估有重要意义.
    • 魏芸; 勇强; 王立娟; 刘海芳; 邢媛媛; 付静静; 包晶晶
    •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前常规超声检查锁骨下动脉的价值.方法:超声检查拟CABG术患者1546例共3092条锁骨下动脉,分析锁骨下动脉狭窄及同侧椎动脉、乳内动脉的血流频谱情况,发现锁骨下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时以血管造影为金标准,评价椎动脉及乳内动脉逆流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价值.结果:103例患者(124条锁骨下动脉)存在锁骨下动脉起始段中度以上狭窄,狭窄发生率为6.7%.锁骨下动脉狭窄侧椎动脉逆流51条,无逆流73条,余锁骨下动脉无狭窄侧椎动脉均无逆流;锁骨下动脉狭窄侧乳内动脉逆流11条,无逆流113条,余锁骨下动脉无狭窄侧乳内动脉均无逆流.以椎动脉逆流诊断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41.1%,特异性为100%,ROC曲线下面积为0.706;以乳内动脉逆流诊断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8.87%,特异性为100%,ROC曲线下面积为0.544.结论:根据椎动脉及乳内动脉逆流诊断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价值均较低,常规超声检查锁骨下动脉对指导CABG术桥血管选择避免出现冠状动脉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是非常重要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