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8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21701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心血管病学进展、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第十三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一届华北心脏病学术会议暨河北省心血管病2008学术年会等;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相关文献由24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传昶、杨天伦、蒲晓群等。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1701 占比:99.97%

总计:321787篇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发文趋势图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研究学者

  • 李传昶
  • 杨天伦
  • 蒲晓群
  • 刘国勇
  • 张钲
  • 胡大军
  • 苏晓灵
  • 俞芽法
  • 叶福龙
  • 吴雁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锐锋; 梁思文; 高翔宇; 赵慧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形成的潜在促发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 从2712例AMI患者中入选的1662例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分为CCC组和非CCC组。分析两组的基本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CCC形成的潜在因素,以及比较住院期间心脏功能、估计梗死面积大小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in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结果 两组之间基线资料总体均衡,CCC组冠心病病史(既往诊断)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高于非CCC组。冠脉状动造影结果提示,CCC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大,各支血管存在狭窄的比例较高。Logistic分析显示,CCC的促发因素包括:年龄、冠心病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临床结局方面,CCC组住院日较长,心功能较差,但心肌梗死面积并不比非CCC组大,两组之间MACE事件无显著差异。结论 伴随有CCC的AMI患者,存在冠心病病史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的比例较高,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高;年龄、冠心病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是CCC形成的促发因素;CCC不能有效改善住院期间的心功能和减少住院日,但伴随有CCC的AMI患者,其心肌梗死面积和MACE事件不高于无CCC的AMI患者,提示CCC有不全面的保护作用。
    • 张志杰; 王健; 颜培冉; 王世勋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神经轴突诱导因子-1(Netrin-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严重冠状动脉(冠脉)狭窄患者冠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择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的154例患者,冠脉造影检查均显示严重冠脉狭窄。收集患者入院后的基本资料;根据Cohen-Rentrop分级将患者分为CCC不良(0、1级)组37例、CCC良好(2、3级)组117例,用Gensini评分对冠脉病变进行评价,统计慢性完全闭塞(CTO)发生率;经桡动脉鞘留取患者血标本,离心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VEGF、Netrin-1。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VEGF与Netrin-1的相关性;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CC形成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VEGF、Netrin-1对CCC形成良好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CCC不良组比较,CCC良好组年龄小,Gensini评分、CTO发生率及血浆VEGF、Netrin-1水平高(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VEGF与Netrin-1水平呈正相关(r=0.408,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EGF(OR=1.012,95%CI:1.007~1.018,P<0.05)、Netrin-1(OR=1.006,95%CI:1.001~1.010,P<0.05)、Gensini评分(OR=1.042,95%CI:1.010~1.075,P<0.05)为CCC形成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ROC曲线显示,血浆VEGF水平预测CCC形成良好的最佳截断值为384.88 pg/mL,灵敏度为80.34%,特异度为89.19%,曲线下面积为0.906;血浆Netrin-1水平预测CCC形成良好的最佳截断值为950.03 pg/mL,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94.59%,曲线下面积为0.884;两者联合预测CCC形成良好的灵敏度为86.32%,特异度为91.89%,曲线下面积为0.951。结论 血浆Netrin-1、VEGF水平升高的严重冠脉狭窄患者CCC形成良好,二者联合检测对CCC形成情况有一定预测价值。
    • 罗进; 王延博; 刘鹏; 贺琳
    •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coronary occlusion,CTO)患者Tp-e间期、Tp-e/QT比值的影响,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对CTO患者Tp-e间期、Tp-e/QT比值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选取邵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CTO患者共150例。CCC采用Rentrop评分进行分级,将入选患者分为CCC不良组(Rentrop 0级、1级组),CCC良好组(Rentrop 2级、3级组)。测量各组患者心电图中Tp-e间期、Tp-e/QT比值。另从以上研究对象中按是否成功行PCI治疗分为PCI治疗成功组及PCI治疗失败组。观察两组患者PCI治疗前及治疗后心电图中Tp-e间期、Tp-e/QT比值的情况。结果CCC良好组患者Tp-e间期、Tp-e/QT比值低于CCC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成功组与PCI治疗失败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及Tp-e间期、Tp-e/QT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成功组患者术后Tp-e间期、Tp-e/QT比值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成功组患者术后Tp-e间期、Tp-e/QT比值低于PCI治疗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O患者中,良好的侧支循环形成有利于降低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指标Tp-e间期、Tp-e/QT比值,更好地恢复CTO患者心肌细胞电生理稳定性;成功的PCI治疗可以减少CTO患者心室复极离散度指标Tp-e间期、Tp-e/QT比值,从而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 张兴; 申强
    • 摘要: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心肌缺血后心肌供血的一种方式,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可能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潜力的治疗方法.该文介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生理机制、评估方式,重点介绍通过药物、康复、手术等方法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 朱婕
    • 摘要: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IL-8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取80例冠心病伴动脉管腔完全阻塞患者,根据Rentrop评分分为CCC良好组46例和CCC不良组34例,比较两组NLR和IL-8水平,分析两炎症指标与CCC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CCC良好组NLR、IL-18水平明显低于CCC不良组(P<0.01);NLR、IL-18水平均与CCC分级呈负相关(r=-0.436,r=-0.338).结论 NLR、IL-18水平可反应CCC形成水平,并与CCC分级呈负相关.
    • 崔晓伟; 谷国强
    • 摘要: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广泛存在于人类冠状动脉之间的小交通支.当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良好的侧支循环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冠状动脉血流灌注,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室壁瘤形成,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近年来,较多的研究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进行了说明.
    • 李源繁; 杨国杰; 李栋博; 李国栋; 秦鹏; 魏子寒
    • 摘要: 目的 研究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微小RNA-144(miR-144)、血管生成素1/2(Ang1/2)表达与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冠脉造影检查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34例,根据Rentrop分级分为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Rentrop分级≥2,n=76)及不良组(Rentrop分级≤1,n=58).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2组受试者血清miR-144相对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Ang1、Ang2表达水平,Spearman法分析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miR-144、Ang1/2水平与Gensisi评分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血清miR-144、Ang1/2水平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比较,不良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miR-144、Ang1、Ang2水平降低,Gensini评分增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miR-144水平与Ang1、Ang2呈正相关(r=0.402、0.404,P<0.05),血清miR-144、Ang1、Ang2水平与Gensini评分均呈负相关(r=-0.707、-0.401、-0.454,P<0.05).血清miR-144、Ang1、Ang2水平预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7、0.698、0.728,截断值分别为0.644、3.082 ng/ml、10.753 ng/ml,灵敏度分别为86.20%、98.30%、94.80%,特异度分别为89.50%、56.50%、46.10%.三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915,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3.10%、90.80%.结论 血清miR-144、Ang1/2水平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狭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预测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特异度,诊断价值更高.
    • 俞芽法; 孙志刚
    • 摘要: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疗程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CC情况、心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2周后,两组AMI患者CCC级别、心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良好改善(P<0.05),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差异;且治疗组AMI患者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用丹红注射液治疗AMI患者比较,麝香保心丸联合丹红注射液能够促进AMI患者CCC的形成,改善患者心脏功能.
    • 俞芽法; 孙志刚
    • 摘要: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5,实施常规治疗)和观察组(n=35,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麝香保心丸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1疗程后,比较两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麝香保心丸可改善AMI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促进其心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 孙昊; 卢长林; 郭宗生; 刘佳梅; 张媛; 王欣; 陈牧雷
    • 摘要: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维生素D[由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评估]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入选至少有一个主要冠状动脉有慢性闭塞病变的冠心病患者171例.按Rentrop分级法进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根据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发展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组(n=81)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组(n=90).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25(OH)D3水平.结果: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组相比,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的25(OH)D3水平较低,脂蛋白(a)[LP(a)]水平较高,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使用率均较低(P均<0.05).随着Rentrop分级的增加,25(OH)D3水平显著升高(P=0.0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3水平是侧支循环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99,95%CI:1.004~1.204;P=0.040).经倾向评分配比后,25(OH)D3仍是侧支循环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OR=1.137,95%CI:1.007~1.285;P=0.039).结论:对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的冠心病患者,血清25(OH)D3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有关,提示25(OH)D3可能对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有潜在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