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冠状动脉分流术

冠状动脉分流术

冠状动脉分流术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70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3821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届国际冠心病外科治疗研讨会暨2010南京胸心血管外科年会等;冠状动脉分流术的相关文献由1996位作者贡献,包括肖苍松、高长青、吴扬等。

冠状动脉分流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9 占比:0.5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3821 占比:99.48%

总计:134521篇

冠状动脉分流术—发文趋势图

冠状动脉分流术

-研究学者

  • 肖苍松
  • 高长青
  • 吴扬
  • 李伯君
  • 陈鑫
  • 胡盛寿
  • 万峰
  • 马晓辉
  • 徐明
  • 李立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婷; 张青青; 李华; 吴盼; 张静涛; 刘红梅
    • 摘要: 目的:探讨一期运动康复联合心理干预对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焦虑抑郁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021年在我科接受CABG的3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干预方法,患者被分为常规护理组(174例)和干预组(180例,接受一期运动康复联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ICU天数,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入院时、出院前的抑郁、焦虑发生率。结果: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干预组术后住院时间[(13.0±5.8)d比(9.5±6.9)d]显著减少,P=0.001。与入院时比较,干预组出院前焦虑发生率(43.33%比17.78%)、抑郁发生率(35.56%比6.67%)均显著降低,常规护理组抑郁发生率(36.78%比19.54%)显著降低,P均=0.001。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干预组出院前焦虑发生率(35.63%比17.78%)、抑郁发生率(19.54%比6.67%)显著降低,P均=0.001。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一期运动康复联合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CABG后患者焦虑抑郁情况,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 杨阳; 肖锋; 王进; 宋波; 李西慧; 张师杰; 何志嵩; 张寰; 尹玲
    • 摘要: 目的:探讨同期手术治疗心脏病和非心脏疾病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方法:自1999年7月至2018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外科联合胸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对111例同时患有心脏病和非心脏疾病的患者同期行心脏手术和其他外科手术,其中男性83例(74.8%)、女性28例(25.2%),年龄41 ~ 84岁,平均(64.64±8.97)岁.心脏疾病的构成包括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脏肿瘤、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和先天性心脏病;非心脏疾病的构成包括肺部良恶性疾病、胸腺瘤和胸腺囊肿、乳腺癌、胸壁巨大血管瘤、消化道良恶性疾病、泌尿系恶性肿瘤和妇科疾病.观察手术的短期和长期效果.结果:2例患者术后死亡,住院死亡率为1.8%,其中1例为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膀胱癌根治术后第153天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另1例为心包剥脱术+肺癌手术后第10天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109例患者康复出院.住院期间手术并发症共13例,发病率为11.7%,包括术后出血2例(1.8%),肺部感染及低氧血症3例(2.7%),上消化道出血1例(0.9%),切口感染3例(2.7%),膈下脓肿1例(0.9%),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血液滤过3例(2.7%).109例出院患者中,108例完成随访,所有患者都存活6个月以上,21例患者在随访1~5年期间因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无心脏源性死亡.随访期间心功能不全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术后抗凝过度导致脑出血1例,切口疝1例.结论:同期手术治疗心脏病和非心脏良性或恶性疾病安全可行,短期和长期生存率均满意.
    • 胡展; 孙寒松; 袁昕; 陈斯鹏; 宋云虎; 王巍; 王水云; 王立清; 凤玮; 刘盛
    • 摘要: 目的 比较在单一高手术量心脏外科中心,有经验术者行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的近期安全性结果.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31 075例在阜外医院由有经验术者(既往CABG完成超过100例)完成CABG的多支血管病变冠心病患者.根据意向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体外循环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CABG组.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心功能状态等基线临床资料,研究终点包括:30 d死亡率、主要并发症或死亡复合终点、住院时间延长(prolonged length of stay,PLOS)、术后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延长(prolonged length of intensive care unitstay,PICULOS)、远端吻合口数目等.死亡率通过术后30 d随访完成,其他研究终点均为住院期间收集.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CABG组的基线资料.在匹配后的队列,使用McNemar检验对每一项终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按配对分层的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校正.结果 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10243组(共计20486例)患者完成配对,其中女性4605例(22.5%),年龄(60.7±8.6)岁.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两组间基线变量的标准化差值均<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体外循环CABG组30 d死亡率(0.2%比0.7%)、主要并发症或死亡复合终点(5.7%比8.8%)、PLOS(3.2%比4.9%)、PICULOS(9.4%比12.2%)、远端吻合口数目[(3.3±0.8)个比(3.6±0.8)个],均低于体外循环CABG组(P均<0.001).多因素校正后,使用非体外循环手术仍为术后30d死亡率(OR=0.29,95%CI0.09~0.87,P=0.027)、主要并发症或死亡复合终点(OR=0.60,95%CI 0.53~0.68,P<0.001)、PLOS(OR=0.64,95%C1 0.54~0.75,P<0.001)、PICULOS(OR=0.76,95%CI 0.69~0.84,P<0.001)的保护因素.结论 对于有经验术者,相较于体外循环CABG,采用非体外循环CABG可能与更优的近期安全性结局相关.
    • 邱志兵; 刘亚峰; 蒋英硕; 徐明; 陈鑫
    •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近中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CE+CABG的248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1例,女性47例;年龄(65.6±8.5)岁(范围:43~79岁).体外循环手术156例,非体外循环手术92例.共对269根病变血管完成CE,包括前降支108根,右冠状动脉140根,钝缘支21根.共完成旁路移植872支,包括左胸廓内动脉248支,桡动脉48支,大隐静脉576支,每例患者移植(3.5±0.8)支(范围:2~6支).CE后平均血流量为(26±8)ml/min(范围:13~59ml/min),血流指数为3.1±0.8(范围:2.0~6.7).采用t检验或x2检验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患者的手术结果 及术后通畅率.结果 全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2%(3/248),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顽固性低心排血量.9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随访(41.8±21.4)个月(范围:1~68个月).旁路血管术后1年通畅率为78.4%(182/232),3年通畅率为69.8%(162/232).左冠状动脉系统通畅率明显高于右冠状动脉系统(1年:87.4%比73.1%,x2=6.533,P=0.011;3年:78.2%比64.8%,x2=4.588,P=0.032).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旁路血管通畅率无差异(1 年:80.0%比76.9%,x2=0.277,P=0.599;3年:71.5%比67.9%,x2=0.300,P=0.584).结论 CE+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完全再血管化,有较好的早、中期效果和旁路血管通畅率.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手术具有相似的早中期结果 .
    • 项飞; 尹力; 蒋贲; 邱志兵; 徐明; 黄福华; 汪黎明; 蒋英硕; 陈鑫
    • 摘要: 目的 探讨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旁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9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同时使用左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进行旁路移植的连续5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36例,女性149例,年龄(63±10)岁(范围:36~86岁).有糖尿病史者占40.7%(238/585),多支血管病变者占75.6%(442/585).2017年1月后的手术患者接受旁路血管的术中即时流量测定.对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手术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体外循环手术占81.9%(479/585),11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43例患者同期接受瓣膜手术.远端吻合口(3.6±0.9)个(范围:2~6个),动脉旁路远端吻合口(2.1±0.3)个(范围:2~5个),560例患者桡动脉旁路吻合至钝缘支.靶血管近端狭窄程度均>70%,>90%者占72.5%(424/585).151例患者术中即时流量测定结果显示,桡动脉旁路流量为(29.8±10.2)ml/min(范围:10~150 ml/min),搏动指数2.5±1.4(范围:0.7~5.0).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0d后院内死亡2例,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近5年手术的188例患者中位随访3.2年,非心源性死亡2例,无心肌梗死发生,无需再血管化治疗病例.结论 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旁路用于CABG安全有效,良好的靶血管选择和术中即时流量测定有助于取得满意的旁路通畅率和近中期疗效.
    • 胡展; 袁昕; 凤玮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在工作日与节假日不同时间进行急诊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安全性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阜外医院急诊行单纯CABG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工作日与节假日接受手术患者的术后30 d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本研究纳入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共1393例急诊单纯CABG患者,其中工作日急诊单纯CABG患者1330例,节假日急诊单纯CABG患者63例.全组患者年龄(61.0±9.6)岁;其中女性占比26.4%(368/1393).与工作日急诊患者手术相比,节假日急诊患者CABG后30 d死亡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置入、新发急性肾损伤、呼吸机通气时间>48 h、新发心肌梗死、新发脑梗死、输注血制品、肺部感染、二次开胸等多个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高(P均<0.05).经风险矫正后(包括主刀医师等变量在内),上述终点依然存在显著性差异.节假日接受CABG急诊手术与复合终点事件(术后30 d死亡+术后新发心肌梗死+术后新发脑梗死+术后新发急性肾损伤)发生率显著相关(OR=3.1,95%CI:1.7~5.5,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节假日手术可能会影响急诊CABG近期结果.节假日期间接受急诊CABG患者术后死亡率及多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工作日接受急诊CABG患者.
    • 张凯博; 张驰; 肖宗宇; 李坤正
    • 摘要: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在缺血性心脏病血管重建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缺血性卒中是CABG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CABG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准确的术前评估和仔细选择血管重建策略是使缺血性卒中风险最小化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CABG术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评估CABG术后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不同亚型生存质量、防治原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付文; 吕向妮; 张霍; 张宁; 段维勋
    • 摘要: 目的 调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年龄>70岁)术后谵妄发病情况,并探讨患者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谵妄、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20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356例年龄>70岁的CABG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n=89)和无谵妄组(n=267),统计各年龄段、不同性别谵妄的发病率,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术中情况、机械通气时间、术后疼痛、ICU住院时间、血红蛋白、APACHEⅡ评分、认知障碍[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探究谵妄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APACHEⅡ评分、LVEF与POCD的关系及预测谵妄、POCD的效能.结果 356例年龄>70岁的CABG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为25.00%;随着年龄、手术持续时间、ICU住院时间、APACHEⅡ评分增加和术前LVEF、MoCA评分降低,及存在脑梗死史,年龄>70岁的CABG患者术后谵妄发生风险随之增加(P70岁的CABG患者术后MoCA评分与APACHEⅡ评分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LVEF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70岁的CABG患者术后存在一定谵妄发生率,APACHEⅡ评分、术前LVEF均为谵妄发生的影响因素,且与谵妄患者POCD显著相关,在预测谵妄、POCD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许昊; 张国栋; 范桄溥; 陈彧
    • 摘要: 目的:研究术前血浆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至12月3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行择期单纯CABG的患者148人,采集患者术前24 h内空腹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IL-1、IL-6、TNF-α、Hcy、ET-1的含量,其中术后新发房颤患者39人,以术后是否新发房颤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各38人.将匹配后两组患者的5个指标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如果不符合正态分布则进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然后将各指标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术前各指标血浆水平与术后新发房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1∶1倾向性匹配后,两组均衡可比,匹配后房颤组的IL-1、IL-6、TNF-α、Hcy血浆水平均大于非房颤组[(0.867 ±0.589) ng/L vs.(0.742 ±0.262) ng/L,21.55 (6.50,209.90) ng/L vs.17.95 (3.60,86.70) ng/L,20.30 (5.70,361.00) ng/L vs.21.50 (7.50,251.80) ng/L,(0.29±0.11) μmol/L vs.(0.27±0.09) μmol/L],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165,P=0.891,P=0.817,P=0.285),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上述4个变量均不是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预测因子.倾向性匹配后,房颤组和非房颤组的ET-1分别为(25.80±6.20) ng/L、(29.10 ±8.54) ng/L,患者术前较低的血浆ET-1水平与CABG术后新发房颤有统计学相关性(P =0.003),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也显示术前血浆ET-1水平与CABG术后新发房颤有相关性(P=0.039,调整后OR=0.637,95% CI:0.415~0.977).结论:CABG术后新发房颤患者的术前血浆IL-1、IL-6、TNF-α及Hcy的水平均高于术后无房颤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血浆低ET-1水平与CABG术后新发房颤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