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证论

血证论

血证论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6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环球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全国民族医、中医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学术论坛、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血液学高峰论坛、2008年中医各家学说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等;血证论的相关文献由37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新宇、李凤、王玉凤等。

血证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80.98%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6.34%

专利文献>

论文:26 占比:12.68%

总计:205篇

血证论—发文趋势图

血证论

-研究学者

  • 徐新宇
  • 李凤
  • 王玉凤
  • 侯仙明
  • 陈国华
  • 韩卉
  • 刘伟
  • 唐秀琴
  • 戴蕾
  • 曾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树红; 郑源萍
    • 摘要: 该文总结分析了唐容川《血证论》中关于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其用小柴胡汤治外感、除瘀血、疏郁火、理中焦,扩展了该方的临床应用范围,探讨小柴胡汤治疗疾病的本质及治病求本的思维方法。
    • 王菲; 曾柏荣
    • 摘要: 唐宗海为晚清著名医家,其著作《血证论》阐述了中医血证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治法方药,《血证论》中的第一卷六条总论就血证机理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中阐述的水火为气血生化之源、去瘀生新法、调和五脏阴阳以生血、补血亦有宜有忌等理论对于临床气血生化不足之证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现代肿瘤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在中医范畴内辩证属“血证”、“血虚病”、“虚劳病”[1],其中医证型多以气血阳虚证为主,且夹杂痰湿、火热、寒邪与瘀血等病邪[2],在临床上西医虽有一定疗效,但费用较昂贵,且毒副作用较多,该文从《血证论》入手,分析探讨其对现代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的认识并例举部分治法方药及思想特色,旨在为临床诊治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
    • 马铭泽; 孟静岩
    • 摘要: 通过咳嗽、出血、脓3类病症探讨唐荣川《血证论》中所阐述的痰瘀相关理论及临床应用,唐氏认为痰是津液失常的结果,瘀为“离经之血”,换言之,水病为痰,血病致瘀;阴、气、水和阳、血、火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属性且横向联系,这是痰瘀相关的根本原因;在生理活动进行过程中脏腑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也是痰瘀相关的依据;临床可遵循痰瘀同治的治疗原则,依据病位和病势选择不同方药。
    • 蒋婉; 顾皖临; 田红霞; 徐新宇; 王允琴
    • 摘要: [目的]探究唐容川《血证论》中诊治便血的经验特色,从而为临床诊治便血提供思路。[方法]以《血证论》"便血篇"为研究对象,结合《黄帝内经》《伤寒论》《济生方》等相关著作论述,对唐氏辨治便血的特色进行系统阐发。[结果]唐容川将便血分为近血及远血进行辨治,认为近血病位在大肠,同肺、胃、肝、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可分为脏毒下血和肠风下血,其中脏毒主责湿热蕴结、气血郁滞,治疗上当以和血疏利为原则;肠风主责外风内陷、肝风内动,治疗上当以清火养血为原则,不论肠风或是脏毒,下血日久皆致阴分损伤,又当滋阴濡肠以复其亏耗。远血病位在胃,发病之因在于中宫不守、血无所摄,其因于虚寒者,当温补中焦、固摄阴血;因于虚热者,当补中兼清、安宁阴血。唐氏在系列治则指导下确立了行之有效的方药,尤其推崇经方的使用,完善了便血治疗的体系,并对其预防提供了思路。[结论]唐容川辨治便血经验丰富,理法充备,为现代临床诊治便血提供了思路及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 陈祥华; 林平; 何友成; 黄铭涵; 黄建辉; 李思汉
    • 摘要: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是临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具有较高复发率及病死率,其在中医学中属于“血证”范畴。唐宗海“治血四法”乃“通治血证之大纲”,对血证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现基于“治血四法”探讨ANVUGIB的病因病机,提出“止血为第一要法、止血不忘消瘀、宁血必先求本、补虚需掌握时机”的治疗思路,为运用“治血四法”辨治ANVUGIB提供临床思路。
    • 刘敏超; 呼永河
    • 摘要: 笔者基于《血证论》“健脾补肾活血”法对高原性心脏病临床表现及相关病机进行深入探讨,认为高原性心脏病(high aititude heart disease,HAHD)致病与“脾肾”“瘀水”密切相关。治疗上,宜重视健脾补肾活血法,健脾与补肾互补,行气、活血、利水并施,达到气血水同治的目的。本文还基于对《血证论》的认识,详细阐明了治疗HAHD时“健脾补肾”“活血利水”的经验和用药法度,为临床运用健脾补肾活血法治疗HAHD提供理论依据。
    • 王萌萌; 郭宏伟; 王超众; 韩路拓; 高艺书; 赵阳; 石雪华
    • 摘要: 水肿是临床常见内科病证,通常虚实夹杂,《血证论》将水肿划分为杂证水肿和失血家水肿,一般杂证水肿多以实证为主,失血家水肿多为虚证。目前,水肿的治疗,在以攻邪为主,以补虚为主,或攻补兼施的具体运用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通过梳理《血证论》及历代医家论述水肿的相关条文,对水肿的源流及辨治特点进行探究,发现水肿多从杂证水肿论治,以攻逐水饮为主,兼有虚证时,多从补益阳气论治。《血证论》主要辨治失血家兼有瘀血者水肿,提出失血家水肿的核心病机为血虚,进而导致阴虚,具体表现为肺阴虚、脾阴虚、肾阴虚,治疗则以补虚为基础大法,并针对不同病位给予清肺法、润脾法、滋肾法,兼有血瘀者给予化瘀法。这些治法具有重视补阴补血、慎用峻下猛剂的特点。后世医家也继承和发展唐宗海失血家水肿治法,为现代医学中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更多参考。
    • 黄玉; 范伏元
    • 摘要: 支气管扩张临床上易出现咯血之症,中医药在防治支气管扩张合并咯血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该文基于《血证论》出发,认为支气管扩张合并咯血的关键在于痰、火、瘀,缓解期以补虚为要,治疗上应衷中参西,病症结合,以止血、理气化痰、消瘀补虚为主要治疗原则,随症加减,丰富了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展合并咯血的诊疗思路.
    • 徐新宇; 李萍; 袁琪; 赵松停; 姚梦茜; 李凤
    • 摘要: 比较了唐宗海及张锡纯论治吐血的异同.二者对吐血的病因多责之于气逆与火热,治疗以降胃止血为首要,并均注重消瘀.但唐宗海主张止血后再消瘀,张锡纯则以消瘀寓于止血中;急性出血,唐宗海予以独参汤,张锡纯则以独参汤配代赭石;对于血证复发,唐宗海立宁血及补血法,而张锡纯善用代赭石.认为张锡纯的论述对唐宗海治吐血四法可形成一定的补充,对现代临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许博文; 郭锦晨; 朱雅文; 赵硕琪
    • 摘要: 唐容川《血证论》对咳血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在前人的证治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其独特的血证理论相结合,所论严谨,方药明确,对后世影响极大,如其所论咳血多属火郁、痰凝、气乱,唐氏多以攻、和、消、补之法而忌汗吐之法,其中颇多见解至今仍有较大参考意义.通过研究《血证论·卷二·咳血篇》所论证型方药,进行详细归纳总结,剖析唐氏论治咳血的核心思想、病理因素及治则治法,旨在增强中医对于咳血证临床诊治的指导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