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肿体积
血肿体积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3704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光明中医、心脑血管病防治、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放射学实践》第八届全国放射学术会议、2008年北京地区神经内科学术年会、香山科学会议第S42次学术会议等;血肿体积的相关文献由349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秋英、柯明远、宋春杰等。
血肿体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704篇
占比:99.15%
总计:13821篇
血肿体积
-研究学者
- 吴秋英
- 柯明远
- 宋春杰
- 朱建新
- 郭彦兵
- 刘凤霞
- 刘宪俊
- 周待令
- 唐德仟
- 宋毅
- 张姗姗
- 张继东
- 张鹏
- 曹淑兰
- 曾文
- 朱帅
- 李家伦
- 李骥
- 汪锋
- 洪东煜
- 王大满
- 王大龙
- 秦淑蓉
- 范化兵
- 赵淑艳
- 陈奕
- 陈弼沧
- 马荣耀
- Alberts
- Begtrup K.
- Brun N.C.
- J.
- Kalita J.
- M.
- Mayer S.A.
- McCarron
- Misra U.K.
- P.
- Ranjan P.
- 丁美萍
- 严骏
- 于震男
- 代晓蓉
- 任丽娜
- 任翠萍
- 伊西才
- 何小宇
- 何雷
- 余健华
- 余震
-
-
陆盼盼
-
-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幕上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早期血肿体积扩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0年12月160例老年幕上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早期血肿体积扩大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老年幕上HICH早期血肿体积扩大的影响因素。结果:160例老年幕上HICH患者发生早期血肿体积扩大47例,发生率为29.38%(47/1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10 d、血肿形态不规则、血压变异性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空腹血糖(FBG)>7 mmol/L均为老年幕上HICH早期血肿体积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7 mmol/L、NIHSS评分>5分均为老年幕上HICH早期血肿体积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
-
-
胡智;
侯晓彬;
倪晓俊
-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脱水治疗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组(46例,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和延迟组(36例,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使用甘露醇脱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4 h、48 h、5 d、10 d的血肿体积、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情况。结果早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延迟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肿体积均小于治疗前,且早期组小于延迟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各时间点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早期组低于延迟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各时间点GSC评分高于治疗前,且早期组高于延迟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使用甘露醇治疗后,能有效防止血肿扩增及再出血风险,更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
-
郁超
-
-
摘要:
目的:分析在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使用不同剂量甘露醇取得的效果和价值。 方法:患者接收时段介于 2020 年 11 月 ~2021 年 12 月,对 120 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开展规范分组操作(每组60 例);对照组给予高剂量,观察组给予低剂量。 结果:经对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进行评估,观察组结果显示为96.66% 、3.00% ,与对照组评估结果 85.00% 、10.00% 展开比较,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 治疗工作实施后,经对神经功能缺损、肾功能以及血肿体积进行评估,观察组与对照组评估结果展开比较,血肿体积较小,神经功能缺损、肾功能改善幅度较大(P<0.05)。 结论:在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低剂量甘露醇效果显著,可提升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预后。
-
-
蔡霞;
唐辉;
程文;
李黎
-
-
摘要: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肺动脉造影相关参数诊断急诊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月于本院接受CT平扫影像学检查的8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血肿是否扩大将其分为血肿扩大组(n=32)和非血肿扩大组(n=48)。记录所有患者的CT平扫影像学征象及血肿体积,比较两组比较CT平扫影像学征象及血肿体积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单一征象、血肿体积与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相关性,以ROC曲线分析CT平扫影像学征象、血肿体积评估血肿扩大的价值,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血肿扩大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血肿扩大组的CT平扫出现“岛征”、“黑洞征”、“混杂征”占比均高于非血肿扩大组(P<0.05);血肿扩大组的血肿体积大于非血肿扩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岛征”、“黑洞征”、“混杂征”、血肿体积与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均呈正相关关系(r=0.423、0.456、0.427、0.516,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岛征”、“黑洞征”、“混杂征”联合血肿体积评估血肿扩大的曲线下面积为0.934,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89.6%,均高于单一征象及血肿体积。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岛征、黑洞征、混合征、初诊血肿体积增大是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基于CT平扫影像学表现及血肿体积对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且联合评估价值更高。
-
-
王娟;
郭龙军;
李昌;
冯国洋;
鹿梦岩
-
-
摘要:
选取30例脑出血血肿增大患者为血肿增大组,另选30例脑出血无血肿增大患者为无血肿增大组,均行脑CT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血肿增大的相关影响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脑出血征象、血肿体积、高低密度差预测血肿增大及软化灶的效能.结果显示,初诊血肿体积、高低密度差与血肿增大显著相关(P<0.05);混杂征、分叶征、黑洞征、血肿形态不规则、初诊血肿体积、高低密度差联合预测血肿增大、出现软化灶的AUC值均高于任一单一参数预测.本研究结果可证实,混杂征、分叶征、黑洞征、血肿形态不规则、初诊血肿体积、高低密度差等CT征象和定量参数与血肿增大及软化灶形成关系密切,联合检测具有较高预测价值,便于指导临床完善治疗方案.
-
-
杨克;
邱平华;
吴植念
-
-
摘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钻孔引流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6月于笔者所在科接受微创钻孔引流术后预后不良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预后不良组,并将同期接受微创钻孔引流术后预后良好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纳入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钻孔引流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术前血肿体积大、术后残余血肿体积大、术后肺部感染均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钻孔引流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术前血肿体积、术后残余血肿体积、术后肺部感染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钻孔引流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
-
王小亮;
王强
-
-
摘要:
目的 观察补肾逐瘀化痰方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周围血肿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2组脑出血患者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于急性脑出血发病24 h出血稳定后,给予补肾逐瘀化痰方,100 mL/次,2次/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2组血肿周围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的影响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头颅CT结果显示,观察组应用补肾逐瘀化痰方治疗后局部血肿周围体积、水肿周围体积明显缩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使用补肾逐瘀化痰方能够有效缩小局部血肿周围体积、减小局部血肿周围水肿体积.促进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
-
王硕
-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降血压药物对高血压脑出血后患者血肿体积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01-2020.07年期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肿体积及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NHISS分数为7.61±2.81/分,对比对照组患者更低,神经功能恢复更好,p<0.05;分别药物干预后,实验组内患者的血肿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尼莫地平注射液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患者的血肿体积显著降低,神经功能恢复较快,该项药物可推广.
-
-
肖红波
-
-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预后(脑出血后90 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4月于医院就诊的54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血肿体积>25 ml 17例,血肿体积≤25 ml 37例;脑出血后90 d预后不良32例,预后良好22例),比较不同血肿体积、预后患者入院时的HbA1c水平,分析入院时HbA1c水平与血肿体积、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血肿体积>25 ml的患者入院时HbA1c水平为(6.68±1.05)%,高于血肿体积≤25 ml患者的(5.49±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的患者入院时HbA1c水平为(5.19±0.86)%,低于预后不良患者的(6.96±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出血患者入院时HbA1c水平与血肿体积、脑出血后90 d的预后成正相关(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入院时HbA1c水平与血肿体积、脑出血后90 d的预后成正相关,可将其作为防治脑出血的新思路.
-
-
黄国玲;
成艳
-
-
摘要:
目的:分析用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小儿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于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88例脑出血患儿,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参考组(44例)与分析组(44例).为参考组患儿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为分析组患儿采用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叶提取物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中国卒中量表(CSS)的评分、血清一氧化氮(NO)的水平和血肿体积.结果:与参考组患儿相比,分析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治疗后其血清NO的水平、CSS评分均较低,其血肿的体积较小,P<0.05.结论:为脑出血患儿使用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叶提取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促进其康复.
-
-
王洋;
鲍智颖;
黄丽芳;
马鸿;
余健华
- 《2021年华南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与康复医学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目的:研究盐酸氟桂利嗪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对脑出血患者的NIHSS评分及血肿体积的影响. 方法:选取自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272出血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均由CT确诊,出血位置在基底节区和丘脑,亦或是脑叶,出血量<40mL.依照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136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主要包含止血和营养支持,以及抗感染和脱水利尿等措施,对照组予以桂利嗪,观察组联合应用盐酸氟桂利嗪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的血肿体积及水肿面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结果:观察组的痊愈率是32.35%,总有效率是97.06%,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2%和88.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肿体积及水肿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且观察组的血肿体积(7.42±2.81)cm3及水肿面积(2.06±0.51)cm2较对照组的(9.24±2.79)cm3及(3.18±0.65)cm2明显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NHISS评分均分别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NHISS评分(5.87±2.12)分较对照组的(8.29±2.36)分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盐酸氟桂利嗪以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联合应用治疗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明显,还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安全性较高.
-
-
程敬亮;
邵楠楠;
任翠萍;
高雪梅;
张焱;
崔晓琳;
白洁;
张会霞
- 《《放射学实践》第八届全国放射学术会议》
| 2009年
-
摘要:
近年来,随着MR硬件设备的不断提高及软件的开发应用,Haacke博士等在T2*梯度回波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磁共振对比成像技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imaging,SWI),该序列是一种全新的长回波时间,三个方向上均有流动补偿的的梯度回波序列,具有高分辨,三维,高信噪比的特点,同时充分使用相位信息并将幅值图和相位图融合,进一步增强了局部对比。由于其对组织之间磁化率不同造成的磁场不均匀尤为敏感,可以准确显示血液产物(对含铁血黄素尤其敏感)和小静脉结构。使得常规MR序列无法显示的微小出血得以显示,同时,它的出现将脑微出血的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评价MRI常规序列与SWI在微出血中的运用价值。本实验目的即通过动物实验:比较脑出血在MR常规序列与SWI检出率的差异,探讨其对微出血检出的敏感性,通过与组织学血肿体积的比较,计算出SWI对出血病变的放大率,在此基础上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探讨SWI对脑微出血的敏感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
-
-
-
-
-
-
-
-
- 国华
- 公开公告日期:2014-03-26
-
摘要:
本发明针对颅内血肿图像的特点,对图像的预处理采用非线性各向异性扩散滤波,有效去除了噪声、伪影,且满足医学图像处理的实际性要求;对其采用二步图像分割处理,巧妙去除了颅骨及颅骨外非脑组织,并且不需要图像配准等工作;将熵的概念引入图像分割,实现了二维熵阈值化,用像素灰度及其邻域灰度为参数来分割图像,它不仅反映了灰度信息分布,而且反映了图像象素邻域空间相关信息,因此有效的抑制噪声,排除干扰和不需要的细小结构;改进遗传算法的各个算子,尤其为防止遗传算法存在的“早熟”问题,也就是算法过早收敛于一个非全局最优点,采用自适应大变异算子,最后用改进的分层遗传算法搜索最佳阈值。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