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栓事件

血栓事件

血栓事件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3681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血栓与止血学、心血管病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0天津市老年医学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异常诊治研讨会等;血栓事件的相关文献由246位作者贡献,包括司全金、朱宏丽、王向东等。

血栓事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681 占比:99.65%

总计:23764篇

血栓事件—发文趋势图

血栓事件

-研究学者

  • 司全金
  • 朱宏丽
  • 王向东
  • 王海军
  • 王玉堂
  • 郭搏
  • 吴小庆
  • 李彬
  • 李素霞
  • 李肖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聪; 张少云; 李碧蓉; 李红娇; 汪杨琼; 陈鹏丽; 姜义山
    • 摘要: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因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TXA组和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围术期血红蛋白水平、总失血量、输血率及术后3个月随访血栓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TXA组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无患者发生肺栓塞情况。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关节置换手术围术期静脉应用TXA可减少失血量,降低输血率,有利于提高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且不增加术后血栓事件的发生风险。
    • 杨洁; 向阳
    • 摘要: 高凝状态及静脉血栓形成是威胁肿瘤患者生存的重要合并症;。最近的大样本数据研究显示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事件的风险比正常人高9倍;。而血栓事件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仅次于肿瘤本身;。妇科肿瘤在所有肿瘤血栓事件中属于高风险的肿瘤类型,妇科肿瘤手术属于大手术,围术期发生血栓的风险亦较高;。因此,警惕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事件是妇科肿瘤医生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 王向东; 郭搏; 蔡芸; 杨天立; 朱宏丽
    • 摘要: 目的 观察以免疫调节药(IMiDs)为基础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相关血栓事件(TEs)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18例接受以IMiDs为基础方案的初诊初治MM患者,分析危险因素与TEs发生的相关性.将死亡作为竞争风险进行竞争性风险生存分析,计算TE s的累积发病率.结果 在118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1(31~92)岁,中位随访时间为41.2(4~128)个月,有74例(62.71%)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有1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观察到18例TEs(占全部病例的15.25%),其中静脉TEs 16例(13.56%)、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和消化道出血事件各1例.血栓累积发生率3个月为5.9%,1年为12.7%,3年为14.4%.单因素分析显示:没有特异性的风险指标能预测TE s.结论 接受免疫调节药为基础方案治疗的MM患者血栓发生率较高,并且没有一项特异性指标可以预测血栓风险.
    • 王向东; 杨波; 李素霞; 翟冰; 郭搏; 朱宏丽
    • 摘要: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接受以来那度胺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时血栓风险较高,目前的指南和临床实践关于血栓预防策略并不一致,血栓事件(thrombotic events,TEs)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目的观察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初治的MM患者接受含来那度胺方案治疗相关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46例接受含来那度胺治疗方案的初治MM患者病例资料,分析TEs的发生率。结果46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确诊时平均年龄(60.0±12.7)岁,来那度胺用药中位时间为16(5~90)个月。有32例(69.6%)患者接受预防血栓治疗,其中31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例接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用药期间观察到6例TEs,占全部病例的13.04%,均为深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其中1例合并肺栓塞。另有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事件。所有血栓事件都得到了及时处理,无患者因血栓事件停药或死亡。结论接受含来那度胺方案治疗的MM患者血栓发生率较高,临床治疗中须加强预防。
    • 雷白; 侯剑峰; 胡盛寿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HAS-BLED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系统对心脏外科术后因心原性休克置入体外膜肺氧合(ECMO)装置的患者出血和血栓事件发生风险的预测能力,为ECMO置入术后管理、降低不良事件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8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80例心脏外科术后因心原性休克接受ECMO辅助循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结局为ECMO置入术后48 h至出院前发生的出血和血栓事件,出院后所有患者接受电话随访及问卷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ECMO置入术后48 h至出院前出血和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用ROC曲线分析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HAS-BLED评分、CHA2DS2-VASc评分分别预测ECMO置入术后48 h至出院前出血、血栓事件的分辨力和校准度,并与ATRIA评分和ORBIT评分进行比较.结果:ECMO置入术后48 h至出院前发生出血事件17例(6.07%),血栓事件11例(3.93%);HAS-BLED评分≥3分(高危)者(20.4%,10/49)中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HAS-BLED评分2分(中危)者(11.1%,5/45)和0~1分(低危)者(1.1%,2/186),CHA2DS2-VASc评分≥2分(高危)者(10.9%,10/92)中血栓事件发生率也高于CHA2DS2-VASc评分1分(中危)者(1.2%,1/93)和0分(低危)者(0%,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后平均随访(382.0±175.5)d,所有患者未再发生出血和血栓事件.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ECMO置入术后48 h至出院前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饮酒或服药史(OR=29.824)、肝肾功能异常(OR=38.942).ROC曲线分析显示,HAS-BLED评分预测ECMO置入术后48 h至出院前出血事件的AUC为0.70,而ATRIA评分和ORBIT评分的AUC均为0.54;CHA2DS2-VASc评分预测ECMO置入术后48 h至出院前血栓事件的AUC为0.80,ATRIA评分和ORBIT评分的AUC均为0.55.HAS-BLED评分预测出血事件和CHA2DS2-VASc评分预测血栓事件的校准度均高(P均=1.0).结论:HAS-BLED评分≥3分、CHA2DS2-VASc评分≥2分提示ECMO置入术后患者有较高的出血和血栓事件发生风险.与ATRIA评分和ORBIT评分相比,HAS-BLED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的分辨力和校准度更高.
    • 张玲; 王战豪; 王小琦; 刘华伟; 龚蓉; 邓云蕾; 郑文; 尹凤辉; 韩天曌; 童玉娜; 李珂
    • 摘要: 目的 分析中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凝血纤溶水平变化,探讨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我院住院的中老年CKD患者.根据有无肾病综合征表现分为肾病综合征(NS)组79例,非肾病综合征组89例,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健康对照、NS组与非NS组凝血纤溶水平变化,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中老年慢性肾病凝血纤溶水平与相关实验室指标及血栓事件的关系.结果 NS组与非NS组ATⅡ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D-D、FIB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NS组与非NS组D-D、AT-II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D-D水平与血清ALB负相关,与尿蛋白、尿蛋白/ALB比值正相关,AT-III水平与血清ALB、CHOL、HDL-C、LDL-C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B是AT-III与D-D水平的影响因素.对血栓事件的诊断D-D检测价值优于血浆ALB,血浆白蛋白优于AT-III.结论 中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其血清ALB与D-D及ATⅡ水平呈显著相关,D-D、血清ALB、ATⅡ水平对中老年CKD血凝状态和血栓事件具有诊断价值.
    • 李莹
    • 摘要: 目的 观察和评价延续性护理对肺癌患者预防血栓事件发生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福建省肿瘤医院342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延续性护理组(n=171)和对照组(n=171).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治疗及护理均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延续性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了院外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血栓预防指导等多渠道、多方面的护理,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血栓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焦虑抑郁评分等.结果 延续性护理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性护理组新发血栓事件及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性护理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可明显减少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王向东; 杨波; 李素霞; 翟冰; 郭搏; 朱宏丽
    • 摘要: 背景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接受以来那度胺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时血栓风险较高,目前的指南和临床实践关于血栓预防策略并不一致,血栓事件(thrombotic events,TEs)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目的 观察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初治的MM患者接受含来那度胺方案治疗相关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46例接受含来那度胺治疗方案的初治MM患者病例资料,分析TEs的发生率.结果 46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确诊时平均年龄(60.0±12.7)岁,来那度胺用药中位时间为16(5~90)个月.有32例(69.6%)患者接受预防血栓治疗,其中31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例接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用药期间观察到6例TEs,占全部病例的13.04%,均为深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其中1例合并肺栓塞.另有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事件.所有血栓事件都得到了及时处理,无患者因血栓事件停药或死亡.结论 接受含来那度胺方案治疗的MM患者血栓发生率较高,临床治疗中须加强预防.
    • 吴菲
    • 摘要: 目的:分析双抗血小板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栓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5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治疗,研究组给予新的双抗治疗,观察治疗手段的有效性。结果:患者间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栓事件发生率差异显著(P <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进行双抗血小板治疗,可大大降低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保证治疗安全性,对患者疾病恢复有不可比拟的作用。
    • 刘华坤; 王鹏; 张磊; 刘朝来; 周亚飞; 卢哲; 李晖; 闫中瑞; 初建峰
    •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基础上术中预防性加用替罗非班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其对血栓事件发生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7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0例患者在术前仅接受传统的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处理(经典组),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65例患者在术前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基础上术中预防性加用替罗非班(改良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血栓事件发生的差异. 结果 经典组与改良组术中可视血栓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4%(7/110)和1.2%(2/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栓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5%(5/110)和2.4%(4/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道黏膜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1%(10/110)和21.2%(35/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6%(15/110)和19.4%(32/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有急性消化道出血及脑出血发生,尿道黏膜出血及牙龈出血均为一过性,均自行缓解. 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时,在术前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基础上,术中预防性加用替罗非班可以减少术中可视血栓事件的发生,且不明显增加出血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