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村学生

乡村学生

乡村学生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教育、预防医学、卫生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0656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瞭望、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历史学习(高考)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第一届学校卫生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第二届全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论坛、北京市第十二届中小学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等;乡村学生的相关文献由13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海霞、吕巧莉、孙荣浩等。

乡村学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656 占比:99.55%

总计:20750篇

乡村学生—发文趋势图

乡村学生

-研究学者

  • 刘海霞
  • 吕巧莉
  • 孙荣浩
  • 徐乐乐
  • 方华
  • 赵取花
  • 邢思珍
  • 钟辉
  • 代淑英1
  • 任国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程月; 张文宇
    • 摘要: 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乡村创新人才的培育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瞄准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以创新品格与创造能力为目标指向,以人人创新与差异创新为生态旨趣,以分层创新与协同创新为实践向度。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呈现出了迫切性、开放性、内生性和协同性等时代特征。在实践中,乡村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面临着观念革新、方式变革、评价体系优化等多方面困境。突破困境的关键在于坚持“以学生为本、为生活而教、以乡土为根”的培育导向,使科学的顶层设计彰显实效;扎根乡土,使乡村的创新元素充分释放;多主体协同,打造乡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共同体,把乡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成为加速乡村教育振兴的新引擎。
    • 苗钟立; 胡有宏
    • 摘要: 甘肃属于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自1990~2020年,甘肃30年间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常住人口前20年增长较快,后10年却快速缩减,老年化问题日趋严峻;通过对甘肃农业大学1990~2020级甘肃籍乡村生源18岁大一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这一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特定人群体测数据30年的变迁来反映甘肃乡村汉族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随甘肃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得出结论:30年来,甘肃乡村18岁汉族男女学生平均身高分别增加了6.61cm和5.51cm,平均体重分别增加了9.94kg和3.47kg,胸围分别增加了7.86cm和2.75cm。自2012年国家开始对甘肃农村学生给予每天营养餐补助行动后,贫困乡村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较大改善。2014~2020年18岁乡村生源男生平均身高和体重均出现一个加速增长期,但平均体重仍属于健康体重的偏瘦状态。尽管每年甘肃肥胖总人数都在增长,但多为男性。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而甘肃青年一代的体质健康还需要给予一定关怀。
    • 宋宇; 刘芷楠; 邝艺敏; 贾朝良; 梁秋淼
    • 摘要: 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是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升乡村学生信息素养是关键。为探析乡村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影响机制,本研究选取了我国南部某省26558名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学生、453名乡村信息技术教师和3096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构建乡村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模型,采用关系网分析方法探究各影响因素以及与信息素养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乡村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整体偏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动机不足,对信息技术价值认识薄弱是乡村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偏低的关键制约因素。此外,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低和信息化设备使用难的问题也是制约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因素。提高乡村学生信息素养应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增强信息技术服务支持,提高设备使用效能;增强教师培训实践效用,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带动作用;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提高信息素养培育成效。
    • 朱细才
    • 摘要: 本文针对如何引导农村学生就地取材,在作文中写出独特的乡村风味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 可以从六个方面去着手作文:刻画乡人,捕捉乡趣,演绎乡情,描写乡俗,描绘乡景,还原乡音。
    • 何达亿; 李苑烨; 刘田梅
    • 摘要: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给乡村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机遇,教育资源差距的缩小,仅仅意味着乡村教育表面公平.文章以湛江乡村的中小学生为研究群体,通过调查发现互联网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乡村学生的学习、娱乐及社交等方面,存在学生使用互联网会产生负面影响、家长缺乏约束和引导孩子使用互联网等问题.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潜藏性影响,需要从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从而缩小互联网下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 俞爱红
    • 摘要: 到乡村学校支教一年多,笔者感触最深的是绝大多数乡村学生不热爱读书、不善于表达,特别是书面习作水平较低。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它能从多个层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海安是著名的"中国茧丝绸之乡"。笔者尝试通过开展基于"蚕"项目的学习活动,来研究提升乡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 杨道山
    • 摘要: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历来是语文课程框架的重要内容,但作文教学往往又是语文教学的“盲区”,出现了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老师不愿教、不会教;学生不想写、不会写;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等等。这些问题在农村地区更加凸显。笔者植根乡村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深有感触。本文就乡村学生写作乱象及如何对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行“靶向扶贫”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 曹纯惠
    • 摘要: 长期以来,减负政策侧重于优化学校教育与学生选拔,实践性极为有限.减负政策落实的有限性让资本匮乏的乡村学生陷入学业困境.课外时间增加反而削弱乡村学生的学业竞争力,乡村教育生态贫瘠助长乡村学生学业成绩下滑,而"就近入学"限制乡村学生凭借后天努力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性.适切的减负政策需要将政府的顶层设计与教育补偿机制有机结合,杜绝"减负一刀切",坚持分类治理原则,同时建立政府补偿机制,为乡村学生提供免费课后辅导与素养课程资源,并且恢复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权,示范性学校应为乡村学生预留入学指标.
    • 吕巧莉; 徐乐乐
    • 摘要: 部分乡村学生出现逃学、拒学和破坏学校学习生态等隐性辍学行为问题,成为控辍保学工作及正常学校管理的一大隐患.通过对部分乡村教师访谈,发现教师在"请"学生回校上课,防止其扰乱课堂、伤害自己及他人等工作上面临很多难题.并且,此类现象如不及时干预,将削弱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阻碍乡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为探索乡村学校隐性辍学现象产生的根源,文章以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为视角,分别从乡村家庭场域、学校场域来探讨影响乡村学生的场域要素,以期望了解乡村学生的文化资本处境.并以乡村文化资本与现行教育体制不切合之处为出发点,提出优化乡村家庭教育以及乡村学校教育的相应策略,为落实真正意义上的"控辍保学"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
    • 王乐; 张乐
    • 摘要: 一直以来,乡村存在一种"逃离"自己生长土地的倾向.大学作为人力资源的"配置中心"源源不断地将乡村学生输送到城市.为了追问"上大学"背后的"离土"动机如何通过教育变为现实,分别选择"出走前"、"出走中"和"出走后"三组教育群像进行"画图",基于"行为原因——影响因素——结果反思"的逻辑,深描"上大学"在教育时间线上如何影响乡村学生的"离土"选择.研究发现,乡村学生在教育的鼓励和"不支持"下,通过务实规划和环境提示做出"离土"选择,同时表现出欣然接受和情感淡薄的态度.总之,教育通过认知、发展和情感三个方面将乡村学生推向城市,而其也可借助"实地化"、"专业化"和"伦理化"在系统内部对"离土"问题进行力所能及的教育性调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