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0年内共计55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3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411种,包括文学教育、文教资料、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西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学术研讨会、2009年体育文化论坛、2004年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乡土情结的相关文献由577位作者贡献,包括柯灵、黄志刚、卢政等。
乡土情结
-研究学者
- 柯灵
- 黄志刚
- 卢政
- 侯东栋
- 白忠德
- 袁俊峰
- 刘凤芹
- 刘芳
- 刘菊莲
- 卢泰宏
- 唐旭
- 唐翠石
- 唐雪
- 安冰
- 张元春
- 张建安
- 张慧光
- 张红明
- 徐丽萍
- 方文开
- 施学云
- 晁成林
- 朱凯
- 李威
- 李娟
- 李洪华
- 杨晓敏
- 段海龙
- 殷孝辉
- 沈玲燕
- 涂昊
- 王亚亚
- 田光荣
- 罗良金
- 范丽
- 贾方舟
- 赵克红
- 赵萍萍
- 邸玲
- 金大伟
- 钱国宏
- 陈久健
- 陈娅玲
- 陈楠
- 韩雪
- 马永辉
- 马玲
- 高亚斌
- 一笑
- 丁浩
-
-
罗晓翔
- 《江海学刊》
| 2020年
-
摘要:
传统时代的中国为农业社会,其文明的根基与认同也被视为乡土性的.然而晚明以降,农业社会中的城市色彩日益浓重.从地方经济到社会风俗,从个人谋生方式到家族生存策略,从精英思想到大众心态,城市的影响无所不在.城市的商业活力与资源优势吸引着人们离开乡村,城乡流动与社会流动日益契合.乡土情结并不必然阻碍城市认同,而城市生活却能深刻改造传统的宗族结构与宗法关系.至晚清,城市与乡村渐行渐远.这看似近代化冲击下的社会转型,却也是晚明以降“乡土情结”与“都市依恋”之间长期角力的结果.
-
-
金大伟;
施学云;
张文娟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安徽乡土小说是中国乡土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于五四运动之后并同步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流变过程中,经历萌生、发展、转型、断裂、回归到再度转型的过程.第一,凸显问题意识、秉持批判品格,从乡土世界的细微变化中窥见历史变革转型的重要迹象和表征,自觉肩负启蒙乡土世界、探寻乡土现代性的社会责任.第二,彰显存在意识、寄托人文关怀,关注乡土主体的生存需求、情感归属和精神寄托,通过人道主义叙事、传统文化阐释的方式实现人文关怀.第三,抒写地域经验、凸显文化意识,坚持抒写安徽地域经验,进行物态、行为和精神地域文化的叙事实践.第四,抒发乡土情结、探寻精神归宿,以抒发乡土情结表现乡愁,探寻人类的精神归宿.薄弱之处表现为终极意义探寻不够、文化叙事挖掘不深.总结安徽乡土小说叙事经验和流变规律,探索新时代语境下的叙事路径,成为彰显安徽乡土小说叙事价值、推动乡土叙事直面未来的有力实践.
-
-
陈书纪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习近平同志在闽东时提出要传播"闽东之光",增强文化自信,以进一步发展闽东,振兴闽东.党的十九大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闽东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这是闽东人民文化自信之源.闽东区域文化具有极强的乡土性,闽东区域文化下闽东人的乡土情结较为浓厚.但是,在实践中,闽东区域文化自信存在许多需要克服的难题.从乡土依恋的视角,探讨增强闽东区域文化自信,具有可行性.
-
-
张理;
童新华;
张豫;
韦燕飞
-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调查显示,农村宅基地利用存在一户多宅 、面积超标 、利用率低 、布局散乱等现象,宅基地使用权的退出面临着产权界定模糊 、农民认识偏差 、村民乡土情结较重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推动宅基地使用权的退出,要从村民观念及社会结构考虑,从村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只有加快进行宅基地及农民房屋的确权工作,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鼓励以村为单位对村民进行集中安置,积极引导农民自身观念的转变,才能更好地盘活农村建设用地,缓解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建设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矛盾.
-
-
黄明海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沈从文一生几经沉浮,代表了部分知识分子在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中的某种遭遇和走向.1966—1976年间,沈从文一家颠沛流离,他为此频繁写作家书.从"有情"和"事功"两个视角读解沈从文这一时期的家书,挖掘其潜藏在文本之下的话语蕴涵——乡土情结的重新阐释、家国忧思的深沉表达、生命意义的多重演绎,可以据此深入探析社会变动与文人心态之复杂关系.
-
-
-
赵占元
- 《理论观察》
| 2020年
-
摘要:
黑龙江地处北国边陲,历史悠久白山黑水地域辽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孕育了北方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造就了北方人雄浑大气、粗犷豪放、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与独有的精神气质.
-
-
-
-
-
-
-
乔治忠
- 《“中西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关于《越绝书》的成书年代与作者,历代研究者众说纷纭,迄今莫衷一是.解决这一问题,须认清本书撰于《吴越春秋》之后,起因是试图抵消《吴越春秋》贬抑越王勾践的影响.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确切解读《越绝书·篇叙外传记》的隐语和文义,可辩明作者是袁康、吴平相继牵头的一个群体,成员为会稽当地怀有乡土情结的人士.吴平"年加申酉,怀道而终",透露出他乃卧病、逝世于汉安帝庚申、辛酉两年,此间编纂工作大体完成.其弟子继而于一、二年间,撰成《篇叙外传记》,全书告竣.至此相关疑问皆可化解,其他不同说法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