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
蒋廷黻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1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史学理论、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0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人文杂志、做人与处世、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中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2012)等;蒋廷黻的相关文献由15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玉龙、曾维君、尹媛萍等。
蒋廷黻
-研究学者
- 张玉龙
- 曾维君
- 尹媛萍
- 蔡乐苏
- 任骏
- 陈红民
- 傅敏
- 刘超
- 智效民
- 王春龙
- 傅国涌
- 刘文沛
- 刘耀
- 吴跃农
- 孔维佳
- 梁阁亭
- 王学斌
- 王素华
- 王金静
- 薛莹
- 赖晨
- 陈月霞
- 高志勇
- 严君
- 乔佳伟
- 于晓萌
- 仲伟民
- 何步兰
- 何永涛
- 余学用
- 侯洪颍
- 兰梁斌
- 冀满红
- 冯峰
- 刘启文
- 刘文博
- 刘桢
- 刘泽生
- 刘洪艳
- 刘红
- 刘诚龙
- 单啸宇
- 卢弘
- 卢旗英
- 卫馨桐
- 卫馨桐1
- 危兆盖
- 吕峥
- 吕文浩
- 吕霞
-
-
袁元;
张程程;
张康喆
-
-
摘要:
这是一个骨子里流淌着现代化基因的政党,既有远大的使命目标、稳定的政治领导力量,也有不断更新升级的治理能力、实事求是的发展战略"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1938年,民族危亡之时,历史学家蒋廷黻苦苦思索中华民族的命运与未来。历史与人民把回答这个考卷的资格留给了中国共产党。
-
-
陈璐
-
-
摘要:
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要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绪论部分提及蒋廷黻"抑林扬琦"倾向及其态度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转变,认为该时期蒋廷黻给予了林则徐明显高于琦善的评价,表明了他对妥协和抵抗的新看法,但茅先生此观点并无足够的事实依据。本文通过对蒋廷黻在全面抗战初期所发表的著作、时论及私人遗嘱的分析,认为蒋廷黻对林、琦二人的总体评价并未发生实质改变,因此所谓"蒋廷黻‘抑林扬琦’转变说"不能成立。
-
-
于晓萌
-
-
摘要:
作为民国知名的“学者政客”,蒋廷黻不像他的同僚那样受到后来学界研究的追捧,有长达半个多世纪他都是被边缘化的人物。赞誉声没有、骂声也没有,只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可幸的是,近几年学界刮起了一股蒋廷黻热,大家似乎都意识到蒋廷黻在历史学研究和外交事务上的赫赫之功。作为一位在外交史和近代史研究领域有筚路蓝缕创业之绩的学者,蒋廷黻确实不应该被人遗忘。然而治学十二年,从政三十年,蒋氏在民国政坛上的功绩也值得后人铭记。
-
-
金一南
-
-
摘要:
1938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历史学家蒋廷黻在其撰写的《中国近代史》这本小册子中,发出了著名的蒋廷黻之问:“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
-
李帆
-
-
摘要: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是书写中国近代历史的开山之作。该书从近代中国外交史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阐述近代中国衰落的深层 原因,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近代史有重要影响,启发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追求科学思想、现代化生产与民族主义。
-
-
-
-
-
孙倩
-
-
摘要:
《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先生1938年应《艺文丛书》编者之一陈之迈的邀请所写的一部著作。全书共四章,分析了中国从乾隆寿诞,英国想打开中国门户进行通商,到孙中山过世的一段历史。先生没有详述近百年间中国近代史上具体事件的过程,而是在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深入浅出,展现了先生深厚的史学功底以及对近代某些社会问题的独特认识,非常值得阅读。
-
-
天俊
-
-
摘要:
1924年七八月间,主政陕西的刘镇华以西北大学和省教育厅的名义,邀请京津文化名人王桐令、李干臣、林砺儒、陈定谟、李济之、蒋廷黻、夏元璨、孙伏园等人,到西安作一次暑期讲学。因为学校一时疏忽,未曾把鲁迅列入邀请名单,经陕籍学生王捷三向校长提议,鲁迅也得以同往西安。当时水陆交通都不畅通,路上乘车换船就花了半个来月。实际讲学时间是从7月21曰到29曰,只有一周,前后来回共有三十七天,史家将这次活动,称为“西安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