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7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篇、专利文献975606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父母必读、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等;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文献由176位作者贡献,包括侯佩强、陈华根、刘伟平等。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75606 占比:99.99%

总计:975678篇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发文趋势图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研究学者

  • 侯佩强
  • 陈华根
  • 刘伟平
  • 刘冰
  • 刘玮红
  • 周溢
  • 安哲
  • 宋强
  • 王惠梅
  • 许颖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安哲; 李思鹏; 张妮; 董炜; 孟昊; 刘海龙; 周源; 郭智; 秦瑞鸿; 朱幻歌; 宋琳岚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1周岁前婴幼儿血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及其特征。方法以2019年1-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实验室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epatitis B virus markers,HBV-M)的815例1岁以下婴幼儿和219例新生儿母亲为研究对象。将1岁以下内婴幼儿按月龄分为3组:7~11月龄组、1~6月龄组、<1月龄组。HBV-M定量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仪器采用美国雅培公司的Alinity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所有HBsAg≥0.05 IU/mL的样本均高速离心后二次复检,并以二次复检结果作为最终结果。结果3组不同年龄婴幼儿的HBV-M模式种类分别是5、7、10种,3组婴幼儿的HBsAg阳性检出率分别是:0.00%、0.47%、6.66%,3组婴幼儿的抗HBs阳性检出率分别是:94.29%、84.65%、66.06%,3组婴幼儿的抗HBc阳性检出率分别是:6.67%、20.47%、27.27%;219对母子检测结果,8例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0.00%,76例HBV-M全阴性结果的一致率为85.53%;抗HBs、抗HBc、抗HBe的一致率分别是100.00%、95.00%、77.27%;31例HBsAg阳性婴幼儿HBV-M的主要特征:其母亲HBsAg阴性;HBsAg水平均值为0.19 IU/mL(0.05~0.54 IU/mL);抗HBc阴性;定期随访HBsAg可阴转;疫苗和新生儿黄疸可能是其假阳性的主要原因;检出时间不超过疫苗接种后10 d。结论7~11月龄婴幼儿HBsAg阳性率最低,抗HBs阳性率最高,表明当前疫苗预防效果良好;<1月龄新生儿HBV-M受多种因素影响,来自母体的抗原抗体是主要的干扰因素;该年龄段HBsAg阳性主要见于1~10日龄新生儿,定期随访可阴转。
    • 肖静; 李文华; 司晓盼; 纪玉红; 朱国艳
    • 摘要: 目的:探讨乙肝肝炎患者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模式、前S2抗原(Pre-S2)与HBV-DNA定量检测的关系.方法:选择18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近期均未接受相关抗病毒治疗.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水平和前S2抗原,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血清HBV-DNA定量,对HBV-M检出模式、Pre-S2阳性率情况与HBV-DNA定量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14种HBV-M模式,其中大三阳、小三阳和其他HBV-M模式分别占比25.56%、46.11%、28.33%,不同HBV-M模式HBV-DNA、Pre-S2阳性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107例HBV-DNA阳性患者中,HBsAg、Pre-S2阳性检出率为93.46%、95.33%,明显高于HBeAg阳性率47.66%%(P<0.05),且随着HBV-DNA载量水平升高,HBeAg阳性率也明显升高(P<0.05);不同HBV-DNA载量患者HBsAg、Pre-S2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阳性率(P<0.05).结论:HBV-M、HBV-DNA定量和Pre-S2检测结果紧密相关,联合检测能为HBV感染及病情评估提供充分依据.
    • 刘丽华; 叶贤林; 程丽娜; 聂湘辉; 黄璐; 叶登凰; 李彤
    • 摘要: 目的 了解河源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的情况,分析其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方法筛查河源地区2016年1月~2018年5月44596人份无偿献血标本.对HBsAg-/HBV DNA+标本进一步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定性,HBsAg及抗-HBs定量检测;大容量提取HBsAg-/HBV DNA+血浆标本病毒核酸,采用巢式PCR扩增BCP和S区基因序列,对S片段阳性产物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测定病毒载量.结果 共确认69例HBsAg-/HBV DNA+标本,其中OBI 68例,OBI检出率为0.15%(1:656).OBI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高年龄组高于低年龄组,初次献血者高于重复献血者,河源籍高于非河源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71,28.403,5.157和7.378,P=0.037,0.000,0.023和0.007).病毒载量测定10例不可定量,其余58例病毒载量范围为1.08~1383.93 IU/ml(中位数34.38 IU/ml);不同血清学模式病毒载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33.000,P=0.008).43例可分型的OBI标本中,B基因型41例(95.3%),C基因型2例(4.7%).结论 河源地区献血人群OBI检出率相对较高,以B基因型为主.应选用灵敏度更高的单人份核酸检测系统以进一步提高OBI标本的检出率,降低经输血传播HBV风险.
    • 严关平; 彭江游
    • 摘要: 目的:分析免疫检验方法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本次对照实验中共选取了78例研究对象,经诊断后均被确诊为乙肝,携带有乙肝病毒,在本次实验中需探究不同检验方法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将78例患者随机分配为了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患者,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观察组使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对比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出率及对乙肝的确诊情况.结果:经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查情况来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于HBsAg、HBeAb、HBeAg等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阳性检出率较低,反观化学发光免疫法,各类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观察组准确确诊36例,误诊3例,准确率92.30%;对照组准确确诊32例,准确率82.05%,观察组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化学发光免疫法能够准确检出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应用价值极高.
    • 曾光群; 杨成; 王方芳; 魏世刚
    • 摘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乙肝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定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 门诊和住院260例乙肝患者,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化学发光酶免疫法(CLEIA)同检测HBV DNA和HBV-M.结果:“大三阳”和“小三阳”所占比例最高,其低、中、高HBV DNA病毒载量分别为15.6%,41.7%,42.7%和53.7%,41.7%,4.6%;“大三阳”组比“小三阳”组的DNA病毒载量更高,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 DNA与HBeAg呈正相关,HBV DNA和HBV-M联合检测能更好地监测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对监测疗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 徐少华; 赵静; 朱琳; 杨涛; 谢晓霞; 黄江华; 应军; 郑崛村
    • 摘要: 目的 研究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后其血清标志物的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2015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在四川省川北医学院附属三台县人民医院曾在24 h内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CHB患者26例,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 HBV浓度和 HBV-DNA载量,对比治疗前后 HBV和 HBV-DNA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第1天患者 HBsAg,抗-HBs和抗-HBc浓度相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1,4.753,5.116,均P0.05);输血治疗后,HBsAg浓度在第5天浓度为0.17±0.03 IU/ml,达到最低值,第7天浓度上升为387.50±31.89 IU/ml,达到最高值;HBsAb浓度逐渐下降,第7天浓度为1.51±5.98 mIU/mmol达到最低;HBeAg,HBeAb和 HBcAb的浓度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 HBeAg阳性 CHB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治疗后,短期内 HBsAg,抗-HBs和抗-HBc可出现改变,HBeAg和 HBV-DNA不受输血治疗的影响.%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HBV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HBeAg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CHB) after a large number of blood transfusion treatment.Methods 26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that were treated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in 24h were collected from Jan 1,2015 to Jan 1,2016.The HBV serum markers and HBV-DNA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HBsAg,anti-HBs and anti-HBc concentration in first day after treatment were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t=2.681,4.753 and 5.116,all P0.05).After transfusionthe concentration of HBsAg in the fifth day was the lowest concentration as 0.17±0.03 IU/ml,the seventh day rose to 387.50±31.89 IU/ml,reaching the highest value,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HBsAb decreased gradually to minimum at the seventh day that was 1.51±5.98 mIU/mmol,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HBeAg,HBeAb and HBcAb had no obvious change.Conclusion The HBsAg,anti-HBs and anti-HBc could be changed in patients with HBeAg positive CHB after massive transfusion therapy in short term.HBeAg and HBV-DNA were not affected by transfusion therapy.
    • 王斌; 黄汉菊
    • 摘要: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epatitis B virus serum markers,HBV-M)、HBV DNA载量和反映肝损伤的肝功能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同济医院4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资料,HBV-M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技术定量检测;HBV 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采用紫外连续监测法检测.结果 HBsAg的含量与HBV DNA载量、ALT异常比例(>41 U/L)和AST异常比例(>35 U/L)之间均无关联性(均P>0.05);HBeAg的含量与HBV DNA载量和ALT异常比例之间均无关联性(均P>0.05),但与AST异常比例有关联,关联程度不密切(r=0.21,P0.05);抗-HBc的含量与HBV DNA载量、ALT异常比例和AST异常比例之间均有关联性,但关联程度不密切(r=0.25,P41 U/L)and abnormal AST(>35 U/L)(P>0.05).The HBeAg content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HBV DNA load and the rates of abnormal ALT(P>0.05),but weakly with the rate of abnormal AST(r=0.21,P0.05),it was weakly related to HBV DNA load and the rates of abnormal AST(r=0.16,P<0.05;r=0.19,P<0.01).The anti-HBc content had weak correlations with HBV DNA load,the rates of abnormal ALT and abnormal AST(r=0.25,P<0.01;r=0.29,P<0.01;r=0.29,P<0.01).The logarithm value of HBV DNA load was weak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T and AST(r=0.24;r=0.29).Conclusion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both serum markers and the DNA of hepatitis B virus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and when combined with detection of liver function indexes,it will help understand the damage of liver tissue.
    • 韦志鹃
    • 摘要: 目的 探究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灵敏度和准确度的比较.方法 将该院门诊及住院部2015年10~12月收治的30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确定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的效率.结果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准确度及敏感度差异显著,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具有更高的检测准确度及敏感度.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诊断符合率为98.0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符合率为78.33%,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对于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有效率显著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论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效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具有更高的推广价值.
    • 杨悦
    • 摘要: 目的:研究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检查 HBVM 的320例血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采用 TRFIA 和 ELISA 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ELISA 和 TRFIA 检测 HBsAg、HBeAg 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FIA 检测 HBsAb、HBeAb、HBcAb 阳性率明显高于ELI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RFIA 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应用于临床对 HBV 感染后的诊断价值较高,对于病情的转归发展以及疗效的评估提供了更准确可靠的结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王丽萍
    • 摘要: 目的:对照研究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肝胆专科门诊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298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统计检测数据,评价不同检测方法对于诊断乙肝的有效性。结果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26.17%,乙肝e抗原的阳性率为7.38%,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为52.01%,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的阳性率为29.17%,乙肝核心抗体的阳性率为35.23%,诊断符合率达到97.98%;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24.49%,乙肝e抗原的阳性率为6.37%,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为46.31%,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的阳性率为23.82%,乙肝核心抗体的阳性率为28.18%,诊断符合率为78.52%,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相较于酶联免疫吸附法更加敏感准确,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