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温器
节温器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1315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农业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957130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河北农机、农业开发与装备、农机使用与维修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2013年IDAJ中国区用户年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材料分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等;节温器的相关文献由2048位作者贡献,包括夏万伟、胡松海、杨积旺等。
节温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957130篇
占比:99.99%
总计:2957465篇
节温器
-研究学者
- 夏万伟
- 胡松海
- 杨积旺
- 郑福敏
- 陈华如
- 黄姜余
- 黄德龙
- 杨传欣
- 陈杰
- 张盛兵
- 张飞
- 戴文栋
- 施长泉
- 段伟
- 池海波
- 江帆
- 唐余成
- 唐青
- 张上杰
- 徐建民
- 权国宗
- 李官位
- 汤翔
- 陈浩
- 王超
- 郑忠明
- 储鑫
- 刘健
- 刘兴敏
- 刘军
- 宛东
- 张喜岗
- 张小华
- 张正松
- 张海林
- 张荣其
- 张辉
- 李勇
- 李晓刚
- 李诚浩
- 李青
- 杜洪渝
- 杨文军
- 林晓红
- 沈荣清
- 王德春
- 肖亨琳
- 赵玉安
- 陈林
- 高韬
-
-
陈书宝
-
-
摘要:
故障现象-辆2012年生产的东风半挂车(车型DFL4251AX T38C-F07-04AJ),搭载DCI340-30型发动机,行驶里程为444660km(图1)。该车正常行驶时仪隸温表指针到雖,报故障码,动力不足。故障诊断与排除该车在2020年下半年就出现了重载爬坡时发动机水温高的异常现象,到就近服务站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并更换了节温器、水箱、硅油电子风扇及水泵。
-
-
邵青
-
-
摘要:
Q2015年的奥迪A4,累计行驶里程70000km,一到冬天经常发动机冷却液温度高,之前去维修店检查,更换了节温器,故障现象没有改善。车辆减速之后,水温表的示数就下降了,想问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
谭礼斌;
袁越锦;
黄灿;
王萍;
唐琳
-
-
摘要:
为研究摩托车散热器流场特性及其流动阻力,基于CFD方法,采用STAR-CCM+流体仿真软件对摩托车散热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研究节温器不同小循环管路内径对散热器流动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原节温器状态下,散热器在节温器全开(小循环)时进出口压降约为52 kPa;而散热器在节温器全闭合时(大循环)进出口压降约为187 kPa,闭合状态下的压降值远远大于全开状态下的压降值。随着小循环管路内径值的增大,小循环状态下进出口压降明显降低;同时,小循环管路内径增大,在大循环开启,小循环不能完全关闭的间隙越大,会有更多的流量从小循环流失,对散热器的散热性能有不利影响。综合考虑压降和小循环流失流量占比,建议小循环管路内径不宜超过13 mm,小循环状态进出口压降比原结构可降低30%~40%。研究结果可为该散热器节温器的结构改进及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
-
林夕涵;
吕启菊;
林卫;
梁双青
-
-
摘要:
随着汽车的普及,发动机作为关键部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类故障,直接威胁到发动机和整个汽车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本文从排查、分析和验证发动机热试检测过程中出现的出水总管和节温器壳结合处漏水问题,并制定控制措施,防止此类问题再发生。
-
-
谭礼斌;
袁越锦;
黄灿;
王萍
-
-
摘要:
某摩托车冷却系统阻力偏大,造成冷却系统漏水现象,经排查初步原因为散热器及节温器管路的总体阻力较大。为研究冷却系统节温器部件的流阻大小,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分析软件STAR-CCM+对节温器部件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为降低节温器全闭状态下小循环流阻,研究了大节温器、双节温器、小循环连接管路内径对该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温器全闭状态下小循环流阻为187 kPa,对冷却系统总阻力影响较大;大节温器、双节温器结构可有效降低节温器全闭状态下小循环流阻,但在节温器全开时流经小循环的冷却液流量占比增加较大且成本高。在原节温器状态下,小循环连接管路内径增大,小循环流阻明显降低,而流经小循环的冷却液流量占比增大,该节温器结构的小循环连接管路内径不宜大于13 mm。结合成本和快速应对冷却系统阻力偏大的问题,建议小循环连接管路选择12.2 mm直角弯管状态,小循环流阻降低34.8%,流经小循环的冷却液流量占比为36%。研究结果可为阻力评估及结构改进提供仿真数据参考。
-
-
夏全刚;
高源;
章桐
-
-
摘要: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却系统的温度管理对发动机至关重要,节温器管理系统的大小循环切换及系统的快速升温,涉及分流和合流模式。针对30 kW的燃料电池系统,优化设计了零部件,搭建了冷却系统的仿真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准确性,分流模式下,电堆出口的误差在0.8%左右,温度震荡时间误差在5%左右,大小循环切换时的最高温度误差在0.7%左右,合流模式下温度波动较小。通过仿真平台研究了节温器分流与合流对冷却系统温度的影响,基于仿真模型,预测了不同外界环境、不同开度的节温器对冷却系统大小循环切换和进入大循环时的影响。通过此模型,可以校验零部件的选型、匹配,优化、指导控制策略。
-
-
王天禹
-
-
摘要:
为实现精细化控制,一些主机厂采用电子节温器替代发动机蜡式节温器,验证表明利用电子节温器快速响应的特点,可实现一定的节油效果。本文主要介绍汽车冷却系统暖风电磁阀和变速器电磁阀的主动控制对车辆经济性的影响。
-
-
程子枫;
李明;
郭勤;
任雁;
秦贵和
-
-
摘要:
运用一维仿真软件建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液冷系统模型,研究了不同节温器布置形式对系统的性能影响.对某额定功率30 kW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在4个不同工况点进行液冷系统散热特性仿真:在节温器一进两出的布置形式下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一致,电堆出口温度仿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分别为0.5%、1.5%、2.4%、4.9%;节温器两进一出的布置形式下液冷系统中冷却液温度变化平缓而均匀,前10 s和第10~50 s之间的温度变化率之差较一进两出形式低36.85%,更有利于电堆的长期高效运行.
-
-
刘辉
-
-
摘要:
文章研究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节温器的故障诊断教学中的运用及教学效果,并通过教学分析确定教学思路应为:拆卸—检测—安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示范演练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最终完成教学目标.通过仿真动画与实物认知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节温器的位置,通过理论分析与分组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学会节温器的故障分析,最后让学生全面掌握节温器的故障诊断方法.
-
-
刘春晖
-
-
摘要:
引起发动机水温过高甚至"开锅"的原因比较多,常见的如冷却系统的电子元件损坏(节温器、冷却风扇)、散热器散热不良、冷却液不足等。发生这种情况时要靠边停车,但不要立即熄火。因为冷却液的温度已经很高,降温能力已达到极限,这时如果立即熄火,沸腾的冷却液也就停止了循环,过高温度的冷却液得不到冷却,发动机也是难以承受的。应该先让发动机怠速运转一会儿,不断循环的冷却液就可以减轻高温对发动机的影响。
-
-
-
曾姣;
乔艳菊;
白振霄;
连学通;
苏庆鹏;
刘巨江
- 《2018年世界内燃机大会》
| 2018年
-
摘要:
为满足国Ⅵ法规中对节温器卡滞在常开位置的诊断要求,根据节温器正常和常开时的发动机冷却液温度特性,提出分区诊断法,将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场分为节温器未开启区域和开启区域.未开启区域采用温降法或者风扇主动诊断法完成节温器诊断,当冷却液达到热平衡且工况稳定,采用风扇主动诊断法,否则采用温降法进行诊断;开启区域采用时间诊断法进行诊断.对上述诊断模型进行标定后,在WLTC循环下进行验证,该诊断模型可准确诊断出节温器的故障状态.
-
-
冉光政;
骆清国;
尹洪涛;
张建春;
李顺达
- 《2013年IDAJ中国区用户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简述节温器的功能及分类,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及对冷却系统的影响;结合装甲车辆特点,探讨在其电控冷却系统中应用节温器的可行性;基于某型装甲车辆冷却系统建立了有节温器和无节温器的电控冷却系统GT-cool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结果显示有节温器冷却系统的阻力比无节温器冷却系统阻力高,小循环阶段温升速率高于无节温器冷却系统,总的初始温升慢于无节温器冷却系统;在冷却系统中加装节温器并进行台架试验,验证了仿真结论.
-
-
-
-
-
李四娣;
苏建强;
何树燊;
罗金祺;
陈学勤;
李维明
- 《2010中国铸造活动周》
| 2010年
-
摘要:
介绍了汽车发动机铝合金节温器总成生产技术的研制和开发过程中,攻克节温器本体铝合金压铸、CNC高精密加工、压管涂胶装配、总成密封性检查等关键工艺难题,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成功实现节温器总成产业化生产的情况.该项目虽然精度要求高,投产难度大,但目前已成功装机50余万辆,为国内同行业生产技术发展提供了实施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