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趣味
艺术趣味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243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文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4309篇;相关期刊190种,包括文艺研究、美术、美术大观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11年苏州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等;艺术趣味的相关文献由22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小晖、郝建、刘醒龙等。
艺术趣味—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309篇
占比:98.33%
总计:14552篇
艺术趣味
-研究学者
- 王小晖
- 郝建
- 刘醒龙
- 孔润常
- 左琰
- 李季
- 王岳川
- 王济远
- 秦大树
- 陈沙梨
- 隋林华
- 魏韶华
- 黄发有
- 黄潇
- Kathleen Ryor
- 丁方
- 何文祯
- 俞振林
- 倪学礼
- 傅博
- 傅安辉
- 光植
- 冯坚荣
- 冯湘一
- 冯路
- 刘伟林
- 刘利娟
- 刘彩蓉
- 刘志
- 刘柳
- 刘洋
- 刘畅
- 刘秋兰
- 刘蓉蓉
- 卢瑞祥
- 即墨
- 叶丽慧
- 叶抒明
- 向宝云
- 吕修艳
- 吕兆康
- 吕少卿
- 吴义勤
- 吴冠中
- 周一农
- 周建宏
- 周来祥
- 周永健
- 周玖华
- 咏枫
-
-
陈姗
-
-
摘要:
1929年秋,由于对时局失望,何香凝自筹经费西游欧洲。据何香凝声明,她赴欧有两大目的:"此回姐妹远游,原抱两大目的,盖欲环游世界各国,一以筹募仲恺农工学校基金,一以宣扬祖国文化。"[1]一、旅欧路线、行程及原因1929年9月18日,何香凝乘坐"搭扑克总统号",从上海出发,踏上前往法国的旅程。
-
-
李立;
向宝云
-
-
摘要:
40年来,《美的历程》经历了两次论争。第一次论争主要聚焦于写作方法,可以归纳为方法之争。第二次论争主要聚焦于写作体例,可以归纳为观念之争,两次论争引发的核心问题是《美的历程》到底是不是艺术史?重读《美的历程》我们发现从表面上看是方法与观念之争,实则反映了艺术趣味与学科制度之间的选择差异。《美的历程》充分说明艺术史的定义、内涵、范畴在中国学术语境中有其特殊性,这既给了中国学者在此领域的创新机会,也有导致重复研究的可能。新文科建设下的艺术史需要更为宽容地允诺艺术趣味,吸取《美的历程》的历史经验,保持“开放的艺术史”眼光,夯实艺术史的文献基础,唯其如此,学科方有发展,学术方有创新。
-
-
薛以平
-
-
摘要:
中国花鸟画的涵盖很宽泛,除了花与鸟,凡走兽、家禽、虫鱼、瓜果、蔬菜等均属此类。花鸟画独立成科比较晚,可花鸟却和人物一样,是中国绘画里最早的描绘题材,早在一万多年前就出现在岩画中(见图一)。当然,原始时期的花鸟画表现和今天花鸟画“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以及强调作者思想观念的体现与艺术趣味的追求相去甚远。
-
-
张宗帅
-
-
摘要:
《区分》一书在布迪厄的理论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布迪厄在该书中通过对艺术趣味的获得方式与时间的关系的分析,揭示出“时间”是艺术趣味等级关系区分的根源,与时间的关系越久远、密切,艺术趣味的获得就显得越自然、隐蔽,也越具有文化上的合法性,并融入到身体性中。艺术趣味是由高雅的与低级的、纯粹的与不纯粹的、形式与功能等对立项所构成的不可分割的社会分类的统一体,其中“纯粹趣味”在艺术趣味中又占据统治地位,“纯粹趣味”的美学通过不断地拒绝与功能性时间相关的东西来确立自身。最后,布迪厄也指出,纯粹趣味和社会区分原则不是静止的,掌握着分类原则的统治阶级与反对这一分类原则的被统治阶级,围绕着区分符号、分类原则和合法化的生活风格不断进行着“象征斗争”。
-
-
王成
-
-
摘要:
服饰作为社会意识外化的表征,能够从物质形态方面折射出人们的生活水平、思想观念及社会整体风貌。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承袭数百年,明朝中后期随着纺织手工业的发展,不少女性参与手工业的生产工作,其独立意识日益显现,封建观念对女性的思想禁锢有所松懈,使女性更加关注自身价值体现。随着手工、农商业的发达,空前繁荣的明中后期弥漫着奢靡之气,女子服饰在如此背景下争奇斗艳,姿彩纷呈。文章基于对明代中后期女子配饰的艺术性探究,从配饰的纹样与表现形式中,找寻当时社会形态下独特的趣味意识与人文价值,解读其背后反映的文化寓意。
-
-
-
-
摘要:
家,一向被视作私密的庇护之地,但它也是一个最能展现主人生活情趣和美学品位的地方要说什么人的家最有看头,莫过于收藏家的家,他们的家最值得好好体会的一点,就是当他对某一领域的收柒已经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如何穿越艺术趣味的弱水三千,取出一瓢饮来布置自己的日常居所,刚刚上任全球最大的艺术品在线交易网站Artsy首席营销官(CMO)不久的埃弗雷特·泰勒(Everette Taylor)的家,或许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
-
-
石泉
-
-
摘要:
课型:欣赏课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内容:欣赏陕北民歌(教材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一部分"五十六朵芬芳的花")教材分析: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歌是一种时代的声音,是一份特别的备忘录,载刻着一代人的艺术趣味与集体意识,展示着自己民族文化的盛筵。陕北民歌用它那淳朴明快的音乐,原始野性的唱腔与近似呐喊的语言彰显了它独具魅力的艺术特征。
-
-
黄发有
-
-
摘要:
文学思潮是指在特定的时空内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潮流,并且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互呼应。学术界对文学思潮的研究各有侧重,有些侧重研究社会文化思潮,有些侧重研究文学创作潮流,还有一些侧重研究文艺理论和文学思想潮流。文学思潮较为复杂,既受到社会文化思潮的外部影响,又深人影响文学内部的美学观念与艺术趣味,是文艺思想潮流和文学创作潮流的结合体。
-
-
朱洪英
-
-
摘要:
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几百年来享誉世界.紫砂壶具有造型千姿百态、色泽古朴醇厚、工艺技法巧夺天工、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等特点,以及突出的实用功能,因此受到大众的一致喜爱.尤其是花货器,善于将自然界中常见的景物、动物设计成造型的一部分融入到创作中,造型生动有趣.因此,从造型艺术方面而言,紫砂艺术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顶峰.
-
-
孙睿
-
-
摘要:
研究折纸艺术在茶叶包装中的应用,将折纸的独特材质性、环保性、趣味性、便捷性、益智性相结合进行研究.艺术的目的性不仅仅是美学的,更多的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大众生活,立足于当下时代,研究更多的趣味艺术融合在社会生活中.折纸是一种传统的艺术,是一种从二维平面到达三维立体的艺术效果展示,而在这一过程中,输入了人类的智慧,文化和精神元素,甚至是对一种传统文化的艺术手法的延伸.将折纸艺术设计到茶叶包装中,是对传统艺术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一种衔接,也是将中国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的一种创新途径.
-
-
张振东
- 《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社会艺术趣味的分化和区隔成因于社会体制、经济发展、文化范式等因素,数媒时代下艺术趣味呈现一种泥沙俱下的景象,趋利化、娱乐化、蔓生化等艺术趣味形态成为大众艺术趣味的特点,在其快速的蔓延生长态势下,经典艺术趣味生存空间渐趋狭小,基于此,该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当下艺术趣味的成因,旨在修正和引领当下的社会艺术趣味,进而对艺术学学科发展,以及社会文明进步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
-
王虹霞
- 《孔孟儒学历史传承与转化创新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论语》中"三月不知肉味"之"肉"系肉食之肉,"三月"非韩愈、程颐所谓由"音"字所衍,"月"亦非于省吾所谓由"日"字所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的"图"是思虑义,"不图"即不意、未料;"为乐"之"为"是动词,系学习、操习、练习之义,该用法在《论语》及其他古籍多见.代词"斯"指代同章中前述之"三月不知肉味"这一学习状态或精神程度,即好酒好肉亦不思的沉湎痴迷状,此即孔子所自述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状.孔子闻韶学韶且三月不知肉味的精神状态可与《孔子世家》、《韩诗外传》、《孔子家语》述孔子向师襄子学鼓琴的故事相比照,此可共见孔子的艺术趣味及学歌学琴的精神沉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