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脾胃论

脾胃论

脾胃论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5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4篇、会议论文66篇、专利文献909篇;相关期刊185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环球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58种,包括第二十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美容分会学术年会、2015年外科学术年会暨外科分会换届改选工作会议等;脾胃论的相关文献由101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菲、刘淑彦、卫向龙等。

脾胃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4 占比:34.96%

会议论文>

论文:66 占比:4.40%

专利文献>

论文:909 占比:60.64%

总计:1499篇

脾胃论—发文趋势图

脾胃论

-研究学者

  • 李菲
  • 刘淑彦
  • 卫向龙
  • 吴静
  • 周晓波
  • 朱西杰
  • 李娟
  • 梁国英
  • 王长荣
  • 胡陵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谷宁; 王鹏辉; 张超
    • 摘要: 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体系中的独特大法,李杲是中医学“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在临床诊疗中强调重视脾胃的作用,《脾胃论》是其著作之一,该书全面阐述了他诊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目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已成为中医药传承研究的重要部分,数据挖掘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隐含在其中的事先不为人知的潜在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技术。借助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书中记载之方剂进行数据统计,通过分析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通过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及药物关联分析等分析探讨李东垣《脾胃论》的用药规律并总结其治疗思想。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收集到《脾胃论》中方剂共62首,涉及中药104味,统计分析可知其中甘草使用次数最多,其次为人参、陈皮、当归等;用药以温类药物、辛味及归脾经的药物为主。聚类分析可将上述中药分为3组,具体分组情况为第1组:白术、茯苓。第2组:当归、柴胡、甘草、升麻。第3组:苍术、陈皮、人参、黄芪。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方药为:升麻、柴胡、人参、黄芪、陈皮、甘草。药物关联分析强支持度为柴胡、陈皮与甘草。根据统计结果可知这些组合都来源于补中益气汤,总结李杲治疗脾胃病思想以升举阳气兼以补虚的思想。
    • 周敏; 袁雪晶
    • 摘要: 近年来儿童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西医对儿童MG的治疗有效,但存在巨大的副作用。中医在辅助治疗儿童MG方面有着良好的效益,可明显改善西医西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中医认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肺热叶焦”,儿童根据其独特的生理病理,当代医家多从脾胃虚损等方面认识儿童MG,在此基础上提出从五脏虚损、络脉虚滞、地域影响等不同方面认识本病,湿邪是儿童MG的重要病理因素,其与本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治疗上提出“治痿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的治疗原则,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可酌情采用中药、成药、推拿、针刺等多种疗法“杂合以治”,综合调理,提高患儿免疫力,改善症状,疗效确切。
    • 赵娜; 张理云
    • 摘要: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的代表作,是东垣学说的核心部分。李东垣对于脾胃内伤学说研究精详,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并提出阴火论,强调补脾益胃的同时注重热证的治疗。在制方时,除了擅用升发脾胃阳气之药,亦会使用苦寒之药以清热泻火。笔者仔细研读《脾胃论》,发现李东垣所运用的苦寒药中,黄连使用频率较高,共出现33次,包含黄连的方剂共有6首。现针对这些用药配伍和方剂,并结合李东垣其他著作中的相关论述,探讨并总结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对于黄连的应用。
    • 张丽菊; 张易从; 刘绍能
    • 摘要: 《脾胃虚实传变论》是李东垣的代表作《脾胃论》中的第一篇。在该篇中,李东垣引用了部分《黄帝内经》中关于脾胃的论述,进一步从脾胃生理和病理角度阐明脾胃之气对人身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创性地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见解。深入探析其内涵,对全面准确把握和深入研究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提高内伤脾胃病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 宣铭杨; 周冰莹; 马棣元; 庞然
    • 摘要: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常见排尿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比现代医学治疗,中医治疗具有明显优势。文章基于东垣学说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认为良性前列腺增生从属“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范畴,而“脾胃气虚、升降失调、湿浊下流、肾失开阖”为本病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与李东垣提出“阴火”理论类似,治疗可遵“补中、升阳、泻阴火”之法,随证加减,临床取得一定疗效,可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 吕荣华; 张咩庆; 张卫星
    • 摘要: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饮食所伤始为热中论》。补中益气之药为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白术,升举之药为柴胡、升麻,二者药量之比为4︰5;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1]。主治脾胃气虚,症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薄,脉虚软,气虚甚者见身热自汗,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笔者有幸跟随张卫星主任医师抄方,见证了其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功效,现报道如下:1益气行水治水肿患者女,87岁,2019年7月3日初诊。主诉:大便溏稀伴双下肢水肿半月。
    • 孟冬; 周莉; 刘博文; 莎日娜; 邹鸿鑫
    • 摘要: 多发性硬化中医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劳倦等病理因素。现代研究多根据发病特点,将多发性硬化病病机概括为肾气亏虚、湿邪浸淫、阴阳两虚等。李东垣《脾胃论》认为,阴火应是脾胃气衰,不能正常推动气的运行,气虚郁而化火。故多发性硬化核心为本虚标实,虚因脾气衰败,实因阴火内生。急性期与缓解期均可见阴火夹杂风湿、血瘀、水饮,阴火贯穿于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
    • 曲笑啸; 陈清光; 陆灏
    • 摘要: 陆灏教授临床基于“补脾升阳泻阴”原则治疗瘿病体现了李东垣“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学术观点。陆教授认为瘿病患者脾胃内伤的现象普遍存在,常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调引起,病机在于中焦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机升降失调,日久阴血耗伤,虚火上浮。陆教授基于《脾胃论》建立瘿病辨治体系,灵活顾护脾胃元气,调畅气机,清泻阴火,交通心肾,调和阴阳,形成了自己的辨治特点,临床疗效颇佳。现结合临床医案,对陆教授治疗瘿病临证经验进行介绍。
    • 孔令源; 吴越; 李昕泽; 周洪莹; 李岳霖; 刘川
    • 摘要: 本研究围绕李东垣《脾胃论》中治疗发热的两首无名方,依据原文记载从证治机理、方药配伍、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释,得出无名方一适宜治疗气虚热证和脾虚湿盛证、无名方二适宜治疗心火亢盛证和阳明气分证的结论,借助研究无名方,以探讨李东垣用药特点、组方规律,为进一步挖掘其学术思想提供借鉴。
    • 杨一天; 苏航; 叶蔚
    • 摘要: 李东垣,宋金时人,字明之,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名医学家,其遵循《内经》中“土者生万物”的思想,重视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人以胃气为本”的理念[1],被后世之人称为“补土派”,著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著述。腹痛,为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其病机复杂纷繁,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共提出61方,其中提及腹痛的方剂共15方,占所有方剂的近1/4,并列出了具体的药物组成,但因中医古籍数据有大量、模糊、繁杂的特点,对其研究往往偏于主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