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皮肤科学术年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皮肤科学术年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皮肤科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5-09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皮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荨麻疹是风邪为患,风邪在腠理之间,因为邪气轻,外不得出膜理,内不得入脏腑,故游于膝理之间,发生痉痒性多种形态的皮疹,不胜烦恼, 如何祛邪外出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方中麻黄、葛根、紫苏叶等解表药是治疗难治性尊麻疹的有效药物,方剂麻桂各半汤加葛根、麻杏甘石汤合银翘散加减等解表方剂在临床案例的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汉派中医皮肤科的人文背景,其次介绍了急性皮肤病、慢性皮肤病和疑难皮肤病的辩证原则,其中慢性皮肤病包括健脾益气法、扶脾化湿法、扶脾化痰法、扶脾固表法、清脾泻火法、清胃泻热法、和胃除湿法、补中益气法、益气温阳法、滋阴润燥法、扶脾保肺法、舒肝益脾法、清心泻火法和温阳通痹法,最后从博采百家之长和创新上介绍了汉派中医皮肤科的传承。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理瀹骈文》的来源并进行了概述,其次介绍了中医外治法具有疗效奇特、方法众多、应用广泛、操作简便的特点,其与内治法同源,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分治等外治治法,外治之方,即内治之方,膏方取法,取之于内治之汤丸,凡汤丸有效者,皆可熬膏,外治之药有通经走络之品、开窍透骨之品等,外治用药须用药味厚重者,方能有效,药性平和之品,效能甚微,主张运用药物组方,就中去平淡无力味,易于他方厚味之品,皮科常用外治之法有贴法、涂法、敷法、灸法、熏法、糁法、沐浴法和滴法。
  • 摘要:黄褐斑是发生在颜面的色素沉着斑;淡褐色到深褐色的色素斑对称分布面部,不累及眼睑和口腔;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有时呈蝶翼状;育龄期女性多见,中医称本病为"面上杂病"、"肝斑"、"黧黑斑"、"面尘"、"蝴蝶斑",主要病因为肝气郁结、肾气亏损,现代医学病因为日光照射、妊娠性黄褐斑、慢性消耗性疾病、遗传因素等,临床上分为面部中央型、面颊型和下颌型,可全身治疗或局部治疗,中医上分为肝郁气滞型、脾虚湿阻型、肾阴不足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临床上使用面部针灸治疗、穴位埋线治疗、刮痧疗法、中药面膜治疗及经验方珍僵汤,取得良好效果。
  •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慢性自发性尊麻疹,也包括诱导类的物理性和非物理性尊麻疹,如胆碱能性尊麻疹、皮肤划痕症等,本病的发生,亦即风邪在体内的形成主要有三个途径为外界风邪侵入人体、人体内风形成和外风与内风合邪,常见证候为风湿热证、营卫不和证、血虚风恋证、肺卫不固证、肝经郁热证和肝旺风动证,其主症、治法、方药等各不相同,大多数慢性荨麻疹患者其证候在治疗开始至治疗结束呈现阶段性演变,“虚实夹杂”逐渐转为纯虚,或“先实后虚”,是本病的一大特点或规律,治疗时应中西药配合协同增效提高患者依从性,初诊要认真复诊要仔细记录要详细,基本治愈后必须巩固治疗一段,以免复发而致治疗难度增加和疗程延长。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带状疱疹案例的治疗,其次介绍了带状疱疹肝经郁热型主清肝火,解热毒可用龙胆泻肝汤,脾虚湿蕴型主健脾利湿可用除湿胃菩汤,气滞血癖型主理气活血,重镇止痛可用桃红四物汤,但临床疗效不佳,然后从历史上介绍了火丹一般指丹毒,傅青主认为肝木生火,肝生诸火,以水灭火,清经络火,给邪出路,外湿利水内湿健脾,以及火丹方的临床应用,最后介绍了带状疱疹前期痛因火,后期痛因虚。大便不通火毒内攻,大便实的痛甚,大便稀的痛轻,水疤大而清晰的痛轻,火丹方使用后水疤为增多,皮疹按顺序出完,疾病向愈,气血盛皮疹易出全,疼痛渐轻,气血衰皮疹迁延,疼痛渐重。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与使用的药物,中药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其中的精华.必须从文化的多元性解读中药.中药理论的诞生与应用是古人认识自然、应用自然的结晶,必须从药物的自然属性、人为属性予以解读,其次从汉字与中药、药名文化、饮食与中药、民俗与中药、文学与中药和哲学与中几个角度解读了中药的文化属性,最后从半夏、麻黄、沙漠人参肉苁蓉和生姜等具体中药才出发介绍了中药的自然属性。
  • 摘要:辨证论治从血论治概念:"从血论治"是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最主要的辨证论治方法.以"气血津液辨证"中的"血病辨证"作为主要的辨证方法.针对"血病辨证"形成的证候制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银屑病外因为风、寒、湿、热、燥、毒,内因为血燥、血虚,治疗上注重祛风、润燥、养血,基本证型为血热证、血燥证和血瘀证,其诊断标准和方药各不相同,要分清血虚与血燥,血燥重在血的功能异常(濡养功能),血虚重在血的形质异常(多少胖瘦),银屑病主要为血燥,表现以干燥、脱屑为主,较少因病变得瘦弱、萎黄者,辨明热、燥、瘀的关系,凉血而不滞血,润燥而不滋腻,活血而不散血,三者可相互转化、往往同时存在,以一种为主,治疗需要有侧重,并兼顾,认清风湿毒既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从人体是一整体出发,以皮损辨证为主,整体辨证为辅,兼挟证、变证需参合其它辨证方法,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疗法,根据不同证型采用中药湿敷、中药浸浴、中药软膏、针灸疗法等。
  • 摘要:中医外治法泛指除口服药物之外、施于体表或从外进行治疗的各种方法,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简称"外治".它与内治法并重、并行,且能弥补内治法之不足.中医外治“术”的层面的研究就是一些指标和变量的外在表现形式的研究,而中医外治研究的核心应该是研究其中的本源和机理,这才是“道”的层面。以道御术,一察所因,求其本,探其源,愈其疾。同时体现中医外治法的“简、便、廉、验”的特点为目的的中医外治研究才是当下中医外治研究的主要方向所在。中医外治与内治一样均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在临床运用上,医理与药性并没有很大的区别,“所异者,法耳”,只是在方法上的不同。这些外治与内治机理统一的原则,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中医皮肤病治疗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发生在体表不同部位的皮损颜色、形态及性质、病程的外在表现的治疗为主。因此,辨证更重视局部病灶的状况,除了局部病灶的寒热、表里、虚实、缓急、部位及肿、痛、痒、脓、麻木、溃疡等的辨证外,尚须与辨病相结合。较之传统的局部辨证法或皮损辨证法更广一筹,术中有道法自然的体现。
  • 摘要:洗有荡涤之功.涤洗则气血自然舒畅.其毒易于溃腐,而无壅滞也.凡肿在四肢者,溻渍之;在腰腹脊背者,淋之;在下部者,浴之.俱以布帛或棉蘸洗,稍温即易,轻者日洗一次,重者日夜洗二次,每日洗之,不可间断.凡洗时,冬月要猛火以逼寒气,夏月要明窗以避风凉。若不慎此轻则有妨收口,重则恐变纯阴,可用于油风、秃疮、鹅掌风、肾囊风和四弯风,注意肿与将溃者,俱用葱归塌肿汤烫洗。如阴证不起者,俱用艾茸汤敷法。溃后,俱用猪蹄汤烫洗。
  • 摘要:经方是在八纲辨证体系下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治疗疾病的寒热阴阳,构成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论》是八纲理论下发展而成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是经方的重要组成部分.皮炎湿疹和急性荨麻疹等疾病常可见外有邪未解,而里有停饮或热郁之象,治疗当循“解表利饮”的原则,广义的还有解表化饮、解表清利湿热等治则,常用方有五苓散、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真武汤、麻黄连昭赤小豆汤、麻杏薏甘汤等。急性荨麻疹、荨麻疹型血管炎和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疹性疾病与感染或药物因素相关,常出现太阳少阳合病、三阳合病或兼水饮、瘀血的状态,并在太阳者,宜解表,病在三阳合病者,只能和解,不能发汗和吐下。根据瘀血和痰饮的改变,配合合适的化饮、祛疲的方药。疾病传变迅速,常今日太阳,明日三阳合病或入太阴,经详细问诊辨识。
  • 摘要:许多皮肤病易诊而难治,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因此重视对皮肤病患者进行身心的调护,达到体健心康非常重要.皮肤病可通过调身(调精)、调息(调气)、调心(调神)进行调护,其中调心最重要,是治本之法,学习与践行国学经典是调神的重要法门,其文化内涵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自“西学东渐”后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指以先秦的经典与诸子学说为根基,并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及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骄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等各类文化学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核心理念是贵生、护生、佑生,与中医的生生之道一脉相承,要做到“信、愿、行”,真信、真学、真用,最终目标是提升生命的质量,重要的国学经典有儒家的《弟子规》、《孝经》;道家的《道德经》、《庄子》;佛家的《心经》、《金刚经》、《坛经》等,《太上感应篇》(《感应篇直讲》、《感应篇汇编》)是融合儒释道三教精义的一本重要经典,学习和践行《太上感应篇》是调心(调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灵魂的体操,中医经典《百病崇百药经》也有言人有疾病,皆有过恶,阴掩不见,故应以疾病。
  • 摘要:本文首先对欧阳恒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介绍了欧阳恒治疗皮肤病整体辨证,首辨阴阳、四诊合参,病证结合、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取类比象,直观论治的特点,然后介绍了欧阳恒治疗脓疱型银屑病和白癜风病患的诊断、用药、疗效和心得。
  • 摘要:祛风败毒散主要功效和适应症主要功效为祛风、解表、清热、除湿、凉血活血适应症于风疹疥疮(慢性难治性湿疹类)、瘾疹(荨麻疹)、紫白癜风(白斑、黑斑等)、血风(红斑、出血斑)、脓疱疮、丹瘤(血肿、丹毒)及破伤风等的治疗,部位在上,加桔梗;部位在下,加木瓜、牛膝,祛风败毒散类方有人参败毒散、荆防败毒散、十味败毒汤、加味败毒散、消疳败毒散和消风败毒汤,可广泛应用于各类皮肤疾病,诸如湿疹、皮肌炎、荨麻疹、干癣、特异反应性进行性手掌角化症、全身性角质增值,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顽固性皮肤疾患,通过临床应用可知以风药为主,治疗各种皮肤病的通治方,以风毒为主,夹寒、热、湿、燥、痰、疲皆可运用,凡是不能纳入一气周流者,皆可用外透之法(其在表者,汗而发之),病症上半身为主加桔梗,下半身为主加木瓜、牛膝,不可久煎(10-15分钟),多饭后趁热口服,服药后效佳者多伴出汗,注意避风。
  • 摘要:最近针对超分子化学在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应用方面的研究,已日趋重要,而且也确实获得了业界的重视.在传统的化学概念中,分子是由不同原子之间通过化学反应来合成的,原子与原子间的链接是共价键者,而超分子化学与传统化学不同的是:超分子化学是分子之间通过选择性自组装的方式形成一种有序的聚集体,而这种有序的聚集体可以为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提供一种崭新的功能性运用;例如,基于这一理念开发成功的新型智能水凝胶输送体系可以在室温下呈现液体状态,但接触皮肤后,在皮肤温度下迅速转变成剪切敏感的凝胶态.该智能化水凝胶体输送系统具有无论是在液体状态下可以非常方便地添加活性成分,而在凝胶状态下又可使成分发挥功效,比如在液态下可以方便地添加活性成分,同时使其在凝胶状态下,缓控释有效成分,超分子水杨酸复合物能够在较低或者可控pH值下,使非水溶性水杨酸溶于水中,并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活性成分的功效,可满足最苛刻的,在低pH值下使用水杨酸制剂配方的挑战。智能化、功能性超分子复合物聚集体是基于两个或多个分子之间可逆的非共价键通过自组装的方式而形成的。这种独特、创新的技术将有利于开发智能化、功能性新材料,使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的创新得到更好的发展。
  • 摘要:从病名规范、四诊合参与皮疹辨证、辨证论治与三因制宜、学术流派与各家学说等方面简谈中医现代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提出病证命名规范的基本原则是要尊重现代大众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尊重学科发展的现状.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要重视皮疹辨证与三因制宜,参悟名家经验,合理运用适宜的辨证论治方法.兼容并蓄,不惟伤寒六经是崇,不惟地域文化而行.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皮肤科治疗学经历了1945苯海拉明首次合成、1951氢化可的松临床应用和1970s维A酸类临床应用三个重要里程碑,维A酸受体即RAR和RXR属于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核受体亚家族,该家族还包括类固醇、维生素D3、甲状腺素等受体,维A酸可以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皮脂腺分泌,对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黑素细胞和免疫细胞均有影响,其次介绍了维A酸类药物的分类和常用维A酸的品名和代谢,以及外用维A酸、系统用维A酸的临床适应症、外用维A酸治疗座疮、外用维A酸治疗银屑病、外用维A酸治疗光老化、外用维A酸治疗其它皮肤病、外用维A酸的注意事项、系统用维A酸治疗银屑病、系统用维A酸治疗痊疮、系统用维A酸治疗CTCL和系统用维A酸治疗其它适应症最后介绍了外用维A酸主要副反应、系统性应用维A酸主要副反应、皮肤和粘膜的主要不良反应、骨、肌肉和神经精神副作用、眼、甲状腺、胃肠道和肾脏副作用、血脂异常与肝毒性、阿维A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阿维A治疗少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药物相互作用、维A酸的禁忌症和主要不良反应及预防方法,得出维A酸是皮肤科治疗学的重要标志,合成维A酸数量众多,但用于临床的有限,维A酸对许多皮肤病有效,FDA批准仅几种,维A酸的副作用多,最重要的是致畸要严格掌握维A酸的适应症,禁忌症非常必要。
  • 摘要: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表皮增殖和炎症为特征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本病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清楚,研究可涉及遗传、免疫、炎症、神经介质、细胞增殖与凋亡、微循环障碍等多种因素.近年在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上有了显著的突破,现认为银屑病是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的T细胞异常的免疫性疾病,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与细胞免疫,尤其与T细胞密切相关,系统调查了216例银屑病首次发病患者的发病前经历,通过实验对比,对银屑病的诱发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受潮、精神紧张、感染、饮酒、服药、食鱼虾、外伤及吸烟可能是诱发银屑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受镧、感染、饮酒、服药及精神紧张是诱发银屑病的危险因素,这众多因素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文从伤寒论101条,99条,145条原文一一展示了少阳证不必悉具的荨麻疹、邪入三阳,治从少阳的荨麻疹、产后热入血室寒热如疟的荨麻疹临床治疗的遣方用药,阐述了小柴胡汤对荨麻疹的治疗作用,对于反复发作、多方求治无效的荨麻疹患者,总结其病机与邪在少阳证之寒热往来、反复发作类同,抓住其病机特点,多以和法治之,用小柴胡汤加减而获效。
  • 摘要:近年来系统生物学在医学科技领域越来越注重成果转化和系统集成,继转化医学之后,系统医学正成为国际医学科学的重点,有力地促进了多学科的交叉整合,并推动了对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深入认识,使人类能够在动态过程中,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化,从而使医学成为可见、可预防、可参与和个性化的所谓4P医学.4P医学更是精准医学的基础,只有在4P医学大数据的大量集成基础上才能得到精准医疗,才能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更为精准.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医学虽然在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方面与西医不同,但却蕴藏着许多朴素的辨证分析思想及系统论的观念。中国传统医学的深厚积淀,为发展系统生物学,并将其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二者合璧,相得益彰。建立中西合壁的系统医学,既要重视运用西医提高中医,同样亦应该重视中医理论、诊治手段及经验对西医的启发,从人体系统的平衡理论或稳态概念出发进行整合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哲学观点看,中西医结合有其必然性和可能性,从临床实践看,系统医学本来源于中医,事实也逐渐证明必须返本归元,以系统论为基础的系统医学可更利于中西医结合。尤其是在可直观的皮肤病,希望与同道共同努力。
  • 摘要:在给银屑病病人看病时要注意病人的心理疏导、既往治疗情况、与患者沟通等,银屑病患者正常皮肤到银屑病皮损的同形反应发生率约为11%-75%不等,平均为25%,银屑病处在活动阶段之较静止期或消退期更易发生同形反应,潜伏期通常为10-14日,短则3天,长则数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诱因包括机械性损伤、物理性损伤、精神神经因素等情绪刺激、不当饮食等,银屑病患者外观正常皮肤受损后可能发生最大的KP,即银屑病将发生在整个创伤部位,最小的KP,即银屑病仅发生在某个点,顿挫的KP,病变似银屑病,经历10-20天自行消退或无KP,其发生机理尚不清楚,采用提高对银屑病KP的警觉性,少食花生四烯酸含量高的食物等防范措施,而银屑病治疗抵抗的原因有心理因素影响、合并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真菌)、系统服用激素史、睡眠不佳和代谢系统紊乱。
  • 摘要:六淫、虫、疲等是皮肤瘙痒症的重要致病因素。本文中患者系风邪袭表,日久生瘀,瘀血阻络,故出现皮肤瘙痒等一系列症状。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本例患者宜采用活血通络,祛风止痒法治之。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芍、赤芍养血活血,荆芥、防风、乌梢蛇、蝉蜕、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祛风止痒,夜交藤、远志镇静安神,改善睡眠,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相互协同,共奏活血通络,祛风止痒,镇静安神之功。药症相符,故收效满意。
  • 摘要:本文介绍了治疗皮肤溃疡的四则验方,即紫草油是将紫草100g放入烧热至60-70度的麻油中浸泡.放置24小时,将油滤出即可使用.使用时先用75%酒精消毒患面(有坏死组织用双氧水擦洗,再用盐水冲洗拭干),随后涂上紫草油,每日2次,直到愈合.如意金黄散使用时将此药用醋调成稀糊状敷患部,每日2次.也可将如意金黄散与凡士林按2比8比例制成膏剂,外敷.如溃疡或分泌物多,先清洗伤口后,再用此药.马应麝香痔疮膏虽是痔疮药,但用于皮肤溃疡十分有效。方法是先用75%酒精消毒局部,用干棉签擦干,涂上此膏适量,外盖无菌纱布,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复方炉甘石外用散使用时局部消毒后,将此药撒于患处,每日1-2次。
  • 摘要:中医认为:美的根本在于气血,气血充盈是美的根本原因.针灸美容就是从整体观念出发,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针灸的各种手段,刺激经穴或一定的部位,激发经络之气以疏通经络气血、协调脏腑的功能、濡养面部皮肤,使健康与美容相辅相成,扶正固本以达到美容之目的,以经络辩证、气血辩证、调神为基础,将针灸应用于美容性疾病的治疗中,强调了从内调出发,解决影响容颜的根本问题。针灸治疗美容性疾病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 摘要:白驳风(白癜风)本病常见,病因不明,局部色素脱失,影响美容,易诊断而难治疗.现代医学白癜风是后天性表皮黑素细胞丧失而造成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色素脱失的一种色素障碍性皮肤病.中医病因外因为感受风、热、湿、燥、寒,邪侵皮腠,或外邪入里羁留;跌仆金刃、兽蚀烫伤而致。内因为胎中秉承,先天不足;饮食失节,后天失养;情志所伤,脏腑失调,可分为气血失和证、肝肾不足证和气滞血瘀证,其辩证、治则和方药有所区别,也可用补骨脂15-30g百部酊100m1浸泡一周左右外搽患处,或梅花针疗法、耳针等,燕京赵氏皮科流派认为是气血失和和肝肾不足所致,运用滋补肝肾,养血祛风的白斑乌黑汤临症加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应注意起居规律、防晒等,薰黑斑(黄褐斑)常用辨证方法为脏腑辨证,病位为肝、脾、肾,病性为虚证、本虚标实,病因病机为“气由脏发,色随气华”,证型为肝郁脾虚证和肝肾不足证,其主证、方药等有所区别,另介绍了玉容散与临床案例治疗过程与疗效。
  • 摘要:中医经典理论在临床中的指导与实践运用,是20世纪以来,中医皮肤病学取得长足进步的重要原因.皮肤病有其外在特点,寒热表里虚实难以确切分类,而于八纲之中独取阴阳为特点,藏腑理论对皮肤生理病理的认识影响着当代中医皮肤病学的实践,十二皮部理论在皮肤病辩治中拥有重要意义,皮肤病虽非伤寒理论的主要内容,但伤寒理论及经方在当代中医皮肤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桂枝汤及其类方,在荨麻疹、过敏性紫癫、湿疹、雷诺氏病冻疮等大量皮肤病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而以李东垣为代表的脾胃派的兴起,使外科病皮肤病诊疗中只重外证的传统得以改变,探讨“内伤”成了一时之重,明清以来诸家无有不重视内脏尤其是脾胃的,可见脾胃派影响之大,而现代研究也表明,中医强调的脾胃和免疫系统息息相关,故从脾胃论治皮肤病成为了一条重要思路,温病理论,特别是血分证理论对当代中医皮肤病诊治有着深刻的影响。理论创新往往能带来革命性的突飞猛进,但理论创新也是十分困难的,需要坚实的实践基础。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和发掘历史上的中医药理论宝库,使其更好的为皮肤病诊疗而服务也等于在另一层面上的实现了进步和创新。由阴阳理论、脏腑理论、经络理论构成的内经理论、伤寒杂病论理论、金元四大家理论和温病理论四大中医经典理论在当代中医皮肤病学中的运用.
  • 摘要:骨膜增生厚皮症又名特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该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骨膜增生厚皮症比较罕见,多有家族史,具有不同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文中的病例18岁发病,临床表现有皮肤增厚,回状头皮,失望面容,手足关节增粗,压痛,掌,趾角化,眼睑增厚,面部油腻。临床类型为肢端肥大厚皮型。对原发性骨膜厚皮症目前尚无根治的特效方法,多采用对症治疗,如额面部皮肤增厚或柞状指者可行整形手术,多汗者行交感神经切断术。关节疼痛者可用镇痛药,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 摘要:肖定远教授在长期的临床诊治中,纪录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学术上倡导整体和局部辩证相结合,审视阴阳,调和气血,内外兼治,重视脾胃与疾病的关系,他重视基础,熟读中医四部经典,潜心研读外科专著,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外科正宗》、《疡科心得集》、《外科精义》、《外科理例》、《刘涓子鬼遗方》等,学习历代医家之精华,在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积极探索疾病的根本原因,强调《内经》所云:“谨守病机,治病求本”发现临床表现与脏腑之间的联系,运用辨证论治外科疾病,治疗皮肤病很重视整体与局部辨证,认为机体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脏腑的病变相关,任一疾病均会导致阴阳偏盛偏衰,阴阳错杂转化,或阴从阳化,或阳从阴化,在治疗上要随着阴阳的转化而灵活变通,外科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尤其与脾胃功能关系密切,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区分男女、长幼、体质差异,并结合季节、气候、地域的不同,选择最佳方案,在治疗中医外科疾病时强调内外兼顾,合理选用外治疗法和方药,对疮疡类的外科疾病,常用切开、引流等方法,排脓去腐,剔除死肉;对皮肤类外科病,则常用敷贴、熏蒸、浸浴、漱涤、扑粉、膏摩等方法。
  • 摘要: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的皮肤病,外因与气候、工作环境、药物、饮食有关,局限性瘙痒与局部摩擦刺激、细菌、真菌及寄生虫感染有关,全身性瘙痒可与糖尿病、肝胆疾病、尿毒症等疾病有关,老年性瘙痒多由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引起.中医认为湿热蕴阻肌肤,风热血热不能宣泄,血虚肝旺,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生本病.临床上可分为湿热下注型、风热血热型、血虚肝旺型,其发病人群、证候、处方各不相同。
  • 摘要:热与火同类,均为阳盛之象,火热常混称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热甚则化火在病理概念上一般统称热邪,火性上炎,热气上腾;热为阳邪,发病骤急热盛则干,火盛则燥;热极生风,火盛风动热盛化火,热极生毒;热结成块,热极致瘀热盛气衰,壮火食气;热盛伤津,火盛耗液,火毒互见,热瘀互生;火易动血,血热妄行热灼心经,邪火扰神;火灼成痰,痰火互结热微致痒,热甚则痛;热盛则红,热腐成脓,血热探源有津液气血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两大与血有关的辨证体系,营血热病情较重较急,津血热病情相对平和,血热证在临床上表现为炎性红色皮疹、紫癜、毛细血管扩张等皮肤症状和瘙痒、疼痛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血色鲜红、血温升高,血流增速,皮温升高等物化特性,微血流增速等微循环障碍,免疫球蛋白增高、免疫复合物增加等免疫反应和血中炎症细胞增加等炎症反应,炎症表现临床上多见为皮肤炎性红斑,包括一般的红斑、丘疹、麻疹样红斑、猩红热样红斑、多形红斑、环形红斑、持久性红斑、蝶形红斑、迥旋状红斑等及红肿热痛的现象,血热证也常见于各种炎症性皮肤病,除红斑狼疮及银屑病外,如皮肌炎、血管炎、药疹、光感性皮炎、接触性皮炎、丹毒、痈疽、玫瑰糠疹、红皮病等,血象炎症细胞的活跃,各种病理的炎症浸润,包括变质性炎症、渗出性炎症和增殖性炎症,免疫测定及相关炎性细胞因子损害如白介素、趋化因子、茹附分子等均呈现异常的炎性反应,提示血热证与现代医学之免疫学炎症、生物源性炎症(如细菌性炎症、病毒性炎症等)、理化刺激性炎症、变态反应炎症等炎性反应密切相关,血热证患者经凉血清热法和凉血解毒法治疗后均获得明显改善,也说明血热证的本质与炎症异常相关,凉血法有改善血热证上述异常的作用。
  • 摘要:面部垢着病从脉证及病变部位认为本病是湿热互结,循经上熏于面,首诊用黄连、黄琴、黄柏清泻上中下三焦实火;另用慧仁、茵陈、红花、山桔;前二味清化湿浊,后二味活血化癖,重用黄茂有扶正托毒之意,外用绿豆粉等有清热解毒之效。二诊中重用生白术、积实,取生白术燥而能润,温而能和,配合积实宽中下气,常能收到消除痞浊,通肠利便的功效,线状IgA大疱性皮病是一种独立性疾病,在发病机制上,提出过多种说法,包括胃肠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和多种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等,估计是病原体激发免疫反应所致,激素依赖性皮炎又称激素依赖性皮炎,就其原因系由长期反复外用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的药物引起的皮炎应重视病变的部位,颜面区域治在阳明,主方以白虎汤为基础加减药物初期以清宣为主,如浮萍、蝉衣、白茅根,待其发红、发痒有所改善之后,则应重视血液的流通,特别是要疏通孙络,了解药物的性质,皮质类固醇外用的副作用,除弥漫性红斑、皮肤干燥、脱屑、表皮萎缩和毛细血管扩张外,还有可能出现阴虚血癖之像,因此加入龟板、醋鳖甲之类效果更佳,颜面再发性皮炎以中年女性居多,在治疗中要注意分阶段治疗,鼓励患者用温水洗脸,勤换洗脸毛巾,少用或慎用洗面奶和化妆品,日常生活中不熬夜、不郁闷、不吃甘甜咸辣食品,调节好心理状态,外出时做好防晒的准备工作,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嗜酸性粒细胞性脂膜炎在治疗的过程中以下肢为主,用药重在清热化湿,必须选用通络止痛的良药,该病病程迁延日久,当从扶脾固本入手,白色萎缩(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多为本虚标实所致,本虚主要考虑阳虚、气虚、阴虚,标实多从寒、湿、热、癖、风论治。强调从“络”论治周围血管病。按取类比象的思维,选用忍冬藤、海风藤、石楠藤、雷公藤、活血藤等藤类药物,达通络行癖之功效;对久病者,取虫类药性穿掘之特点,地龙、娱蚁、乌梢蛇引药入络,达到化痰湿祛癖之功。同时根据疾病的不同的时期,急性期选用西黄丸祛癖镇痛,慢性期或缓解期选用小金丸或全鹿丸化痰祛癖、温补脾肾以善其后。多腔性湿疹病在清窍者选用泻黄散为主方;病再浊窍者,选用三妙散为主方,然后按其部位的不同酌加相应的药物。
  • 摘要:玫瑰糠疹是一种可引起皮肤色素改变的常见皮肤疾病,故称之为玫瑰糠疹。表现以椭圆形玫瑰红色斑疹、覆有糠状鳞屑、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为特征,其治疗可采用1.金银花20g,连翘20g,荆芥10g,蝉蜕12g,酒黄芩10g,绿豆衣10g,枳壳12g,槐花10g.每日一剂,早晚两次,饭后冲服.适用于风热蕴肤证,症见发病急骤,斑疹呈淡红色,覆盖少量鳞屑,伴心烦口渴,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2.生地黄20g,赤芍20g,牡丹皮12g,紫草20g,地骨皮20g,白鲜皮2飞,蝉蜕12g,枳实6g。每日一剂,服法同上。适用于风热血燥证,症见斑疹鲜红或紫红,鳞屑较多,痉痒较剧,伴抓痕血痂,舌红,少苔,脉弦数。3.苦参60g,地肤子30g,白鲜皮30g,荆芥20g。上药开水冲泡后,加适量开水熏洗患处,每日1-2次。4.紫草30g,加基质70g配成软膏,外搽患处,日两次。5.川芎20g,羌活10g,肉桂6g,地龙5g。以陈醋调膏,贴脐,每日换药一次。
  • 摘要:目的:将罗哌卡因包封于类脂纳米囊中,增加其水中溶解度,利用类脂纳米囊优势增加罗哌卡因透皮效率,探讨类脂纳米囊透皮机理。rn 方法:制备罗哌卡因类脂纳米囊,分组进行理化性质考察,体外透皮实验,在体透皮实验和药效学实验。rn 结果结论:RPV-LNC能促进药物经皮渗透,体外渗透24h时,类脂纳米囊制剂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是对照组的2.17倍。RPV-LNC能增加药物在真皮层滞留量(为对照组1.79倍),促进药物进入血液循环,提高生物利用度。制剂应用到皮肤表面后可水化角质层,减少皮肤水分流失,使角质层细胞间隙明显增大,排列疏松,疏松角质层结构,削弱其屏障作用,从而促进药物渗透。
  • 摘要:DTX存在溶解性差、经皮渗透性差的问题,可通过药物共晶技术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解决,介绍了多烯紫杉醇-烟酰胺共晶的制备和表征,多烯紫杉醇-烟酰胺共晶NLC的制备和通过纳米粒粒径、包封率、载药量等进行质量评价,通过计算DN-NLC体外透皮30h内累计透过量、体外透皮效果的比较和大鼠皮肤中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进行多烯紫杉醇-烟酰胺共晶NLC的透皮给药研究。
  • 摘要:数学建模是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来描述一种物理、化学、生物或者社会科学中的某种现象.经皮给药过程就是药物在皮肤中的输运过程,它满足物质输运的物理规律,所以可以用数学方程来描述整个过程,在丹皮酚纳米乳凝胶中得到应用,通过建立透皮给药系统多层结构模型,利用实验数据确定模型中的扩散系数,为了更加准确地获得丹皮酚纳米乳凝胶在皮肤各层中输运,尝试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丹皮酚在皮肤中的扩散过程,并利用统计物理学方法获取丹皮酚在皮肤中的扩散系数。
  • 摘要:目的:采用"纳米乳-凝胶技术"制备雷公藤多苷纳米凝胶,并对其药效学进行考察.rn 方法:以油酸作为油相,聚氧乙烯蓖麻油为表面活性剂,1,2-丙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雷公藤多苷纳米乳的处方组成,制备雷公藤多苷纳米凝胶.以7%的2,4-二硝基氯苯丙酮溶液致敏,0.3%的2,4-二硝基氯苯溶液多次激发建立小鼠耳慢性皮炎湿疹模型,考察雷公藤多苷纳米凝胶对小鼠耳肿胀及皮肤红肿的影响;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FN-γ、IL-4和IL-8等细胞因子的浓度,对雷公藤多苷纳米凝胶的药效学进行考察.rn 结果:雷公藤多苷纳米凝胶可以显著抑制小鼠耳肿胀度(P<0.01),并可以改善造模后小鼠耳部皮肤出现的水肿、红斑情况.雷公藤多苷纳米凝胶还可以显著降低模型小鼠血清中IFN-γ和IL-4的表达.rn 结论:雷公藤多苷纳米凝胶对小鼠皮炎湿疹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望为临床皮炎湿疹的治疗提供一种新型外用长效制剂.
  • 摘要:夜交藤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藤茎,味甘微苦,性平.有养心安神、通络祛风功效,常用来治疗失眠多梦、劳伤多汗、血虚身痛、痈疽等症,在临床中取其新用,以夜交藤为主外治某些皮肤病变,获效比较显著.可据发病部位选择不同用药方法,水煎后或洗浴、坐浴、熏洗、浸泡、擦洗、湿敷及制成酊剂外搽,皮肤瘙痒症、疥疮结节、神经性皮炎、阴囊湿疹、点滴状银屑病、玫瑰糠疹、干燥型婴儿湿疹、结节性痒疹、皮肤淀粉样变其验方与用法各有区别。
  • 摘要:黄水疮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其特点是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出现脓疱、脓痂.多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儿童,可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易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治疗该病的验方有1.马齿觅30g,黄柏lOg,野菊花15g,将上药水煎,用药液湿敷患处。2.松香12g,枯矾9g,猪油、飞罗面各适量,将松香、枯矾共研细末,加飞罗面及猪油混合,用火烤出油或晒出油,用药油搽患处。3.生黄豆12粒,苦杏仁7个,将上药焙干,共研细末,用香油调匀搽患处。4.枯矾1鲍,铜绿1鲍,松香15g,将上药共研细末,用香油调匀搽患处,出黄水者亦可直接用干粉敷患处。5.黄柏10g,五倍子lOg,冰片2g,将上药共研细末,用香油调匀搽患处。6.大黄10g,青黛10g,将上药共研细末,用香油调匀搽患处。7.青黛、黄柏、苍术各lOg,将上药共研细末,用香油调匀搽患处。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代表性的19部中医皮外科古籍和9类外治皮肤病方剂,其次以“先别阴阳”为指导、以“识病辨证”为基础、以“临床实用”为目的,尝试阴阳病证综合分类法,治疗皮肤病的阳性病证代表方(经典方)为“如意金黄散”,治疗皮肤病的阴性病证代表方(经典方)为回阳玉龙膏,治疗皮肤病的阴阳不和病证代表方(经典方)为冲和膏。
  • 摘要:中药洗浴是在中医整体观和辩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将中药煎煮后通过外洗透过皮肤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清代医学家吴尚先在《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这是以洗浴疗法为代表的外治法与内治法之间联系的精辟阐释.洗浴直接作用于皮肤、腠理开通,药物直达病所,由表及里,内达脏腑,现代可解释为透皮吸收、水合作用和神经反射原理,中药洗浴疗法包括湿敷、浸洗和药浴法,其主治病症、注意事项和常用方药有所区别。
  • 摘要:跖疣是生于足底的寻常疣,由HPV感染引起,最常见于足部着力点,外伤、摩擦、足部多汗常为其诱因,由于肝失荣养,失其藏血之功,导致血枯生燥,筋气外发于肌肤,复因风毒之邪相乘,蕴结于局部肌肤,而致血凝气滞,肌肤失润而生;或皮肤外伤,感受毒邪而成,常规治疗手段主要有冷冻、激光、局部涂贴腐蚀性药物、微波或手术切除等。但上述治疗方法多从去除表面皮损,控制临床感染出发,疗效往往不理想,复发率高达30%以上,修治疗法去除疵体角质增厚块,再联合水杨酸粉封包,使水杨酸粉直接作用于疵基底部,更好的发挥去角质、腐蚀的作用,艾灸疗法通过艾灸阿是穴可以使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恢复,其实验效果显著,还有中药泡疣散和艾拉光动力疗法,这些特色治疗方法为跖疣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靠选择。
  • 摘要:特应性皮炎多由禀赋不耐,胎毒遗热,外感淫邪,饮食失调,致心火过胜,脾虚失运而发病,常见证型为心脾积热证、心火脾虚证、脾虚蕴湿证和血虚风燥证,其证候、治法、方药等各有区别,外治方面,临床常针对不同的皮损状况,选用黄精、金银花、甘草3味药按照不同的比例水煎外洗或湿敷,效果较好,全身泛发弥漫性红肿、大量脱屑的皮损,洗浴后全身涂搽10%紫草油有效,针灸、耳穴压豆、推拿疗法在发作期由清天河水,揉中脱,沿两侧膀肤经抚背;缓解期摩腹,捏脊,揉按足三里,药线点灸、刺血疗法、穴位埋线等疗法可酌情使用。
  • 摘要:虫咬皮炎是指被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粉毛而引起的皮炎.较为常见的有蚊、蜂、蜈蚣、臭虫等.中医认为,本病为外邪侵袭,邪毒积聚所为,当以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消肿止痛为治,用南通蛇药片、新癀片、喉症丸、如意金黄散和京万红软膏这些中成药直接作用于局部,可较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 摘要:本文首先从免疫应答类型、炎性小体和自身炎症与自身免疫病几方面介绍了炎性小体研究进展,其次介绍了白芍总苷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进行了三季实验,第一季进行TGP对于DC的作用及在疾病模型(RA/CIA)的研究,得出TGP通过抑制TLR4/5而减少由免疫原激发的DC成熟,继而抑制炎症和相应的免疫应答,缓解自身免疫病,第二季进行TGP对于Mψ的作用及在疾病模型-银屑病中的研究,得出TGP处理后PS样小鼠耳朵厚度减少,皮损部位促炎因子表达降低,皮损中Th17细胞炎症因子表达降低,皮损部位中性粒细胞减少,皮损部位T细胞减少,皮损部位单核巨噬细胞减少等,第三季进行TGP对于小鼠B细胞的作用及在疾病模型-SS小鼠模型中的研究,通过免疫磁珠/阴选法获取小鼠纯化B细胞,得出TGP对静止期B细胞没有影响,TGP抑制LPS活化B细胞,TGP不影响CD40-CD40L活化B细胞和IL-4活化B细胞,TGP抑制LPS介导的B细胞增殖与分裂,抑制LPS诱导的浆细胞转化,抑制LPS诱导的浆细胞分泌IgM,IgG2a,IgGab,IgG3和抑制LPS介导的NF-kb/ERK活化通路,通过研究可知白芍总苷可应用于多种炎症和免疫相关性疾病-Ps,RA,SS等等,具有广泛性,将疾病控制在早期(如Pre-RA,pre-SLE)、抑制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级联反应启动,具有早期干预性,与其他作用靶点的如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协同,干预不同阶段,达到全程干预的目的,具有协同/互补作用,属于非细胞毒,安全性好,同时减轻病症复发。
  • 摘要:本文首先从医院的变化、科室的变化、科室发展定位等几方面介绍了重庆市中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的发展,其次从中医药发展的方针政策、临床医学的进步、中医中药科学发展三原则和发展中医的措施几方面介绍了中医发展的体会及措施,然后通过中医外治理论、医疗指南修订、病种研究几方面介绍了湿疹的临床研究,通过西医诊断治疗、中医药治疗方法、火针治疗等介绍了白癜风的临床研究,最后从让西医医生更多地了解、使用中医、中医发展理念及通过中西相融,让中医走向世界几方面介绍了中医的推广策略。
  • 摘要: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特点具有"五性":即多形性、对称性、瘙痒性、反复性、易成慢性的特点.其内治之法根据湿热型(湿重于热)、湿热型(热重于湿)、阴虚湿热型、血虚风燥型寒湿型、疲滞型和肝经湿热型几种不同类型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和常用方药有所侧重,其外治疗法是皮肤外科疾病治疗的特色所在,湿疹的治疗以往主要是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采用相应的外用制剂,如急性期渗出明显者,多以洗剂、散剂、膏剂等起到清热利湿的功效;对于慢性期皮损干燥肥厚或脱屑者,多以膏剂或油剂,从而达到润肤止痒的治疗目的,可以看出,以往的疗法突出的主要是中医药的治疗作用,随着医者对于传统中医学理论的研究及治疗方法的不断探索与改进,溻渍疗法、针罐疗法、火针疗法、自血疗法等一批具有特色的非药物疗法不断涌现,通过与内外治药物的相互配合,相须共进,收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总之,湿疹在临床上易诊难治,中医内治有其独到之处,湿疹虽以“湿”为主,但也不尽然,临证还应从病因病机切入,辨别虚实,分清脏腑,把握主次,有的放矢,同时亦可根据湿疹不同的发生部位选择相应的引经药物,如头面部用荆防、上肢用桑枝、下肢用四妙、乳房及耳部可加疏肝和胃之品。在外治方面,“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用药物可清、可润,从而适用于不同的皮损类型,非药物疗法非常具有挖掘和应用的潜力,应加以重视,深入研究,从而发挥中医外科治法的优势和特色。
  • 摘要:火针,又称燔针,焠刺,白针,煨针等,最早记载于《灵枢》,之后历代陆续有所记载及论述,待明代时期达到高峰,此间代表作为高武的《针灸聚英》,此书中对于火针的操作技法,适应证,禁忌证等进行了较详细说明.近代师怀堂,贺普仁,刘恩明等针灸学家,又到火针疗法进一步发展.火针疗法同时兼备针和灸的双重作用,其通过温热刺激穴位或局部,来温通经脉,活血行气.rn 白癜风是一种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复受风寒之邪,致气血失和,或气滞血瘀,血不滋养肌肤而成。气血失和是白癜风发病的关键病机。因此,近年来,中医皮肤科专家利用火针温通经脉,活血行气的功效,将火针创造性应用于白癜风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近三年,采用毫火针治疗白癜风,亦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还系统观察了皮损部位、病程、类型及面积等各种因素,对于火针临床疗效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火针联合卤米松组(治疗组)治疗白癜风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外用卤米松组(对照组)。火针治疗对于面部、躯干及四肢(除手足)三部位皮损间临床疗效无差异,但均明显优于肢端组;病程小于1年的皮损与大于2年的皮损疗效间有显著性差异;此外皮损面积愈小,疗效愈佳。rn 本课题组对火针在色素合成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以C57BL6小鼠为动物模型,对毛囊静止期小鼠进行火针点刺,研究发现,火针处理组较对照组优先出现色素生成及毛发生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α-MSH/MC1R在黑素合成及损伤后创面愈合中发挥重要作用,ACTH与α-MSH同为阿皮黑素原,可与MC1R结合,TGF-α可诱导上皮的发育,促进角质细胞增殖和MC的迁移。为研究ACTH在C57小鼠黑素合成中的作用,对ACTH,MC1R,TGF-α表达进行检测,免疫组化可见:三者表达主要见于角质层、毛囊周围;与对照组相比,ACTH,MC1R,TNF-α表达明显上调,处理后7天差异最明显;结论:ACTH/MC1R可促进火针治疗后C57BL6小鼠色素合成及毛囊生长。
  • 摘要:《神农本草经》中记录润肤美色、治疗美容的中药有30余种,在用药规律上以子补肾、以皮治皮、以色补色、以脏补脏,在辛、甘、酸、苦、咸五味中,甘辛味药物最多,在寒、热、温、凉四性中,以温性药占最多,归经以肺、脾、胃、肝、心经为主,可以发现肺经最多,脾胃经次之,其次是肝经、心经,在治疗黄褐斑上采用益水清火、平补脏腑、逐淤生新、宣肺发表、引药入络走阳明、芳香开郁、运湿化浊和以毒攻毒等疗法,中医美容是一门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以整体观念为思维方式,以辨证论治为诊疗方式,根据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中药归经、毒性等药性理论结合配伍灵活运用,调整机体脏腑平和气血津液正常输布的过程。它常以美白和祛痘为优势病种,以同气相求为特色理论,具有药性平和可久服,药性甘温,调补五脏,临证中综合运用多种治法的特点。它取法自然,尊重个体化治疗,没有固定的成方可以推治百病,往往因医师水平不同而存在疗效差异,需要不断将前人总结的规律同个人临证经验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治病疗效。
  • 摘要:血由营养的摄入,精血互化而生成,“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导致血行不畅而凝滞成血瘀证,血瘀证表现在皮肤上为皮肤瘙痒、荨麻疹、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等,可通过面色、舌象、声音等中医方法诊断,治疗方法根据表证、里证、热证、寒证、虚证、虚实夹杂证的不同其适应症、主证、治疗原则、主方等各有区别,用药以活血化瘀、养血活血、破瘀散积为主,在治疗中“辨证”很关键,“治疗”要到位,认真学好中医基础理论,活学活用到临床实践中。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共11例病案,其中10例有祛湿的治法和药物.其次从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来说湿性重浊—皮疹渗出明显;湿性粘滞—长期不愈的银屑病,头部有难以去除的鳞屑;湿性趋下—皮疹以下肢为主或仅存下肢;湿邪易袭阴位—会阴部的银屑病;耳部、腋下、腹股沟、乳房下的皱褶处,脐部、臀沟及指趾间的银屑病;湿盛则痒—瘙痒明显者,从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银屑病的鳞屑发黄为湿之本色,赵老在例七中说:散者一尺,聚者一寸;赵老11例医案应涵盖银屑病所有皮疹类型,基本均有祛湿治法和药物的体现,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从湿论治银屑病很有临床实践的必要,最后介绍了如何快速判定患者应从湿论治、从湿论治的典型皮疹、治疗方药、治疗过程的加减和注意事项及预后,从湿论治银屑病可以治愈泛发性、融合性斑片,有边缘隆起的斑片和斑块皮疹的银屑病。
  • 摘要: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易使患者产生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精神紧张等不良情绪,并产生不同程度的社会心理问题,导致患者社交障碍、影响学习、工作,这些负面情绪和精神压力又会反向加重痤疮痤疮常与内分泌异常、情志因素、饮食因素等有关,局部症状为黑、白头粉刺,红丘疹,脓丘疹,囊肿,结节,痘印、疤痕,全身症状为口干、便秘、夜眠不安(或睡眠不足)、烦躁、疲劳等,可采用微晶磨削、光子、像素激光等外治手段或根据不同证型内服中药,通过中西药物内服、外涂维持治疗一段时间,让皮损充分修复,修复好皮肤屏障功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法防止复发,粉刺是一种异物,对正常毛囊有一定刺激作用,外加在粉刺部位的细菌密度比正常的高,故其是引起痤疮复发的潜在风险,因此重视而正确的处理粉刺可以预防痤疮复发,可采用果酸和滚针治疗,痤疮炎症及粉刺基本控制后,遗留的痘印、色沉、疤痕,需进一步美化,可采用光子激光、染料激光、像素激光灯。
  • 摘要:划痕术可追溯于古代的割治疗法,治疗瘀血阻络证.划痕割破法可切断扩张的毛细血管,去除增生的皮脂腺,由疮面残留在毛囊中的表皮细胞修复.愈后不易留疤痕,为最大优势.通过酒渣鼻划痕术组和激光磨削术组治疗过程、术后护理和疗效的分析对比,及观察用划痕术治疗的病例可见划痕术破坏增生的皮脂腺及扩张的毛细血管,临床疗效好,开展成本低廉,值得推广。
  • 摘要:《内经》是“和法”产生的根源,《伤寒论》开创了和法的临床应用,《医心悟》确立了“和法”,后世医家不断丰富了“和法”的内涵和拓展了它的应学用,皮肤病病种繁杂,病因病机往往也是纷繁复杂,存在寒热夹杂、气血不调或者正邪交争等多种情况,“和法”的本质就是主张纠正人体气血、阴阳、寒热、虚实的偏颇,使之恢复动态平衡,“和”的思辨在皮肤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且运用“和”指导疑难皮肤病的诊治大有裨益,笔者根据岭南皮肤病学术流派多年累积的临床经验,以“和”的思辨指导临床辨证论治,主要从调和肾中阴阳、调和正邪关系、调和水火关系及调和方药方面入手,旨在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 摘要:红皮病和剥脱性皮炎,异名同性质,红皮更通用,症状描述性诊断.皮疹特征为广泛性红斑浸润糠秕状脱屑,受累面积不少于90%.继发于其它基础皮肤病的发展或治疗不当,成人常见银屑病最多.银屑病的病因内伤为情志、劳倦、饮食(五脏),外感为呼吸道、消化道(经络、六腑),主方指导经典为伤寒论、脾胃论,本质属于本虚标实治疗上先表后里,无表先里.具体可从脾胃入手、医、养配合。根据临床治疗与文献报道,红皮病中药治疗特点为急性期火毒、血热、凉血、凉营、养阴血,后期益气、养阴,方药为犀角地黄汤、清营汤;水牛角、生地黄、黄连、黄琴、苦参、丹皮、紫草。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医皮肤病的历史记载,《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25种皮肤病及制剂,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皮肤病的外用制剂,近代外用制剂,中西医师的外用制剂等,中国皮肤科发展的是以外用疗法是基础、为核心,皮肤科基本疗法是外用药疗法,占皮肤科的70%皮肤科重点学科和专科发展的基础是有院制剂,皮肤病患者需求是疗效,发挥作用是外用药,皮肤科医师配制、使用外用药是核心技术,尤其是中医皮肤科医师,皮肤科同仁最关注的应是外用制剂的解禁,2010年8月4日管理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修改意见稿对中药外用制剂做了相关规定,数千年产生数万种外用制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现正与西药、化妆品、美容药等相融合,要求所有皮肤科机构均建立临方调配室,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医师人人会操作,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为重点,加强剂型、原料、工艺、和设备创新,中医外用制剂的春天己经来临,在传承、抢救、发展皮肤制剂中大显身手,推动我国皮肤科学实现跨跃式发展。
  • 摘要:徐宜厚教授在皮肤病诊疗中,渊源于李杲"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唯益脾胃之药为切"(《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以此为指导思想,应用于临床实践,常获良效,此脾胃辨证在徐宜厚教授诊疗皮肤病思路中占据重要地位,面部的范围,不足体表面积的4%,然而,首次发生在面部或者全身疾病在面部有所表现,并不少见,面部的病变与阳明经关系密切,掌握面部经络循行是诊疗面部皮肤病的第一步,徐宜厚教授分析历代文献对面部皮肤病的论述,归纳其主要内容在虚实两端,均从脾胃阳明辨证,治疗可用清气退斑法、轻宣透邪法、清脾化湿法和补脾胃泄阴火法,在徐宜厚教授脾胃思想指导下,笔者从脾胃论出发,采用辛开苦降法和温潜化瘀法治疗慢性复发性红斑性面部皮肤病常也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 摘要:硬化性苔藓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两性的外生殖器,临床上泛发型少见.病因尚不清楚,有局部刺激因素、免疫功能紊乱、遗传因素、性激素及其受体影响、某些病原体感染、P53、表皮生长因子及受体、自由基等分子生物学因素、微量元素以及心理因素等方面.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主治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疫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泛发性硬化性苔藓和硬皮病同属于中医“皮痹”范畴,既往阳和汤治疗硬皮病疗效较好,受中医异病同治的启发,可以试用治疗硬化性苔鲜,加之辨证准确,在临床病例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值得向皮肤同仁推广。
  • 摘要:由于皮肤位于体表的特殊性和便利性,多数皮肤病仅通过临床皮损形态和皮肤组织病理明确诊断,较少借助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伍德灯是依靠激发光使不同正常组织或病变组织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达到甄别疾病的一种无创、简便、实用的检查手段,在使用时应注意必须在绝对的暗室环境下使用,使用前应该预热1分钟,与观察皮损的距离约lOcm左右,尽量避免周围有反射或有荧光物体等,可用于用于皮肤病的诊断、用于皮肤病的鉴别诊断、确立皮损范围和损害深度界定、用于观察皮肤病治疗效果、用于监控局部用药情况和药物代谢情况、帮助确定某些皮肤病病因,,适应于色素异常性皮肤病、感染性皮肤病、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具有一定价值适应症,排除某些疾病的可能。
  • 摘要:皮肤病的常见症状无外乎痒、痛及皮疹等.痒作为皮肤疾病中最常见的自觉症状,在来就诊病人的诉求中首当其冲.瘙痒在皮肤病中具体的发病机理目前不是十分明确,其反复发作,西药作用效果不佳,许多病人开始寻求中医治疗的帮助,中药煎药内服或外用,均是从患者整体出发达到治疗目的。这个过程不可避免的会有用药时间过长,用药过于麻烦、效果来的缓慢的弊端,而火针在临床上治疗痰痒性疾病有着显著效果,其止痒机理为开门祛邪,邪去身安,气血调和,以温热之力通过振奋阳气,使得正气充实,温煦机体,疏通经络,鼓舞气血运行,可刺激机体自我排毒,火针治疗操作简单,治疗后能即刻感觉明显缓解瘙痒症状,缓解患者痛苦,无不良并发症,是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简单可行的治疗方法。
  • 摘要:黄褐斑是一种颜面部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色素改变的皮肤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由内分泌因素、日光照射、微生物失衡等因素引起,以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等为诊断标准,西医目前仍无特殊有效治疗药物,根据不同病因给予分别处理,治疗目的是阻止黑素细胞的增生,抑制黑素小体的形成和促使其分解,其疗程长,中医上对肝郁气滞证、脾虚血弱证、肾阴不足证三种证型的黄褐斑其方法有所区别,中医治疗新观点有毒邪发病学说、以白治黑理论等,随着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药物与激光合治的进一步研究,治疗黄褐斑大有可为。
  • 摘要:中医美容外用制剂从《博物志》到清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剂型为散剂、油剂、线剂、丹剂、沐浴剂、熏蒸剂、洗剂、酊剂、涂剂、软膏剂等,现代热辅助控释技术和化学促渗技术促进了中医美容外用制剂的研发与功效,而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思想,内外并重,防治结合,色香俱全,多种用途,效果确切,性能稳定的美容中药外用给药制剂,必将发展成未来美容界的佼佼者。
  • 摘要:本文首先对夏氏外科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介绍了气阴两虚是指气虚和阴虚同时并见的病理变化,益气养阴法是用于气阴两伤或称气阴两虚证候的皮肤科疾病,气阴两伤在皮肤科疾病中并不少见,此类疾病的治疗上应当标本兼顾,或以益气养阴治本为主追求攻邪务尽的同时需固护正气,特别是固护阴液在皮肤病治疗当中尤为重要,然后介绍了海绵状血管瘤、皮肌炎、皮肤型红斑狼疮、紫癜、口腔扁平苔藓、白塞病、复发性口疮和痤疮的治疗,最后介绍夏氏益气养阴经本方基本方为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生地、沙参、麦冬、石斛、天花粉、首乌,在这个基本处方上还要根据患者的某个疾病的特殊的表现,特殊的核心病机进行相关的加减。
  • 摘要:本文介绍了1例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患者的病例,探讨了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幼年发病,表现为口周黑子,主要在下唇,口腔粘膜,也可见于手足部;胃肠道息肉,主要是小肠息肉,出现腹痛腹泻,便血。肠息肉为腺瘤,部分可恶变。对息肉有恶变,或便血严重者应外科手术切除。具有皮肤粘膜黑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和家族发病史三大特点的称完全性Peute-Jeghers综合征;仅有黑斑及家族史或仅有黑斑及息肉而无家族史称不完全性Peute-Jeghers综合征。在治疗上,色素沉着斑可考虑用694nm的红宝石激光。肠息肉可不予治疗,息肉大者(>2cm),可予手术。
  • 摘要:报道1例泛发型固定性药疹,患者女性,40岁.2012年8月20日因牙痛服用"甲硝唑片,头孢拉定",8月27日自行加用"去痛片"口服.4小时后双侧前臂,双侧大腿伸侧及屈侧出现大片红斑,伴有瘙痒.同时有一过性低热,可自行缓解.8月29日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以往服用过甲硝唑片,头孢拉定,无药物过敏现象.20年前患者曾服用去痛片,数小时后上述部位出现红斑,大疱伴瘙痒.患者有服药史,用药后出现皮损,故考虑药疹因皮损的形态表现为水肿性圆形或椭圆形红斑,颜色呈紫红色,部分皮疹发生在皮肤粘膜交界部位,无明显的全身症状,2次用药后皮损发生在同一部位,故诊断为固定性药疹。多形红斑药疹皮损可见靶形损害,向心性分布,口腔粘膜可受累。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TEN)是迟发型变态反应,致敏期常在用药后的7-21天,表现为表皮坏死剥脱,尼氏症阳性,粘膜损害较为严重,并伴有全身症状。可与之鉴别。大疙型SLE,皮损常分布在曝光部位,表现为水疤,尼氏症阴性,常有抗体谱等免疫指标的阳性,故排除,诊断为泛发型固定性药疹。
  • 摘要:陆德铭教授善用祖国医学阳阳气血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辨证论治强调先辨阴阳,再论气血;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突出"识病是关键"现代医学意识;临床治疗注重审证求因、治病求本,探究病因病机,辨别主次真伪,用药变化玄妙,得心应手,收效甚佳.扶正祛邪是中医经典治则。陆师临证善用此治则,扶正通过益气养阴、补益肝肾等方法得以实现。祛邪采取活血化癖、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手段,在病毒性皮肤病的治疗上,陆德铭教授认为急性起病与慢性起病(或病势迁延日久)病因虽同,病机各异,故治疗上也有异同。急性起病主要是由于外感邪毒,与卫气相搏,郁于肌表,壅滞气血,临床表现局部可见红斑、水疤、赘生物等,甚则可见发热等全身症状,均为邪实正不虚的表现,治疗当以清热解毒为先,临证常用大青叶、板蓝根、马齿觅、紫草、蛇舌草之品清热凉血解毒,清外邪、去病因。慢性起病者,虽亦毒邪外侵,但患者或素体不足,或年老体衰,病势迁延日久者多为正气不足,不能托毒外出,故慢性起病或病势迁延日久者表现为邪实正虚(卫表不固)。治疗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陆师常用生黄芪益气固表托毒,而且认为剂量宜大,可用30g-60g,方能起到重剂起沉疗的作用。在痤疮治疗上陆德铭教授精研医籍,结合临床,认为痤疮发病主要机理在于阴虚不足、阳气亢盛,阴不制阳而产生阴虚火旺之证。阴虚则不能滋养肌肤,使局部肌肤抵抗力下降,易为外邪所伤。而临床常用的清热祛湿之品又极易耗津伤液,且病程日久,反复发作易致气虚毒恋,终致病情缠绵,难以根治。辨治当从审因求本入手,肺经风热、肠胃积热皆为标实之症,而气阴两虚才是发病之本,故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而疖病以正虚为本,尤其是气阴两虚,以热毒蕴结为标,治疗原则首推益气养阴,扶正培本。
  • 摘要: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较高,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为风、湿、热,但有内、外之分。外风、湿、热属于六淫邪气。内风、湿、热系脏腑功能失调所生,前者属外因为致病的条件,为标;后者属内因,为发病的基础为本,临证时首先要对湿疹患者进行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的致病因素,详细询问病史,详尽进行临床检查,以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治疗必须从整体考虑,重视长远医疗安全,作者对于湿热型、血热毒盛证、脾虚血虚证、脾虚湿蕴、汗疱型湿疹、角化教裂型湿疹、小儿湿疹等不同证型湿疹在遣方用药上有独特体会。
  • 摘要:本文介绍了1例Sweet综合征的临床案例,应用中药治疗的过程和疗效,Sweet综合征又名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另外碘化钾和秋水仙素也是治疗本病的一线药物,其它报告有效的药物有雷公藤、吲哚美辛、苯丁酸氮芥、氯苯吩嗪、环磷酰胺、环孢素、氨苯砜、维A酸、干扰素-α2,萘普生等但都不属于首选药物。而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皆具有相关不良反应及复发率高的缺点, 中医称Sweet综合征为“火丹毒”,多由风热伤肺,湿热内蕴而成。也有认为此病类似于中医“腿游风”、“风毒肿”,主要以发热证及湿热证进行辩证施治,此例病患乃风热邪毒夹湿结聚肌表而成,久病伤阴,治以祛风清热、解毒消疹、佐以养阴之法,中医辩证,药症对应则未复发。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湿邪致病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易速愈,或反复发作不已,身体沉重,头重如裹,四肢重滞,舌苔多滑腻,脉或濡或滑,常与其它六淫之邪,如热邪、寒邪合而为病等诸多特点,外湿又称外感湿邪,由生活环境的潮湿、气候的变化所致,如阴雨连绵,霉雨季节,久居雾露、潮湿之地,涉水,淋雨,汗出沾衣,卧睡贪凉等,内湿又称内伤湿邪,多与脾虚有关,如悠食生冷、肥甘炙博,嗜食水果冷饮、茶、酒,饥饱失时,饮食不节伤脾,脾虚失运,水湿内生停滞中焦,或在治疗过程中,用苦寒燥湿清热药物损伤脾阳,脾虚湿蕴,或应用利湿、燥湿药损伤脾阴,致湿从中生,聚而为患,二者互相影响,临证中常互相参照,不能截然分开,湿邪所致皮肤病的病机多为内外合邪,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向愈的病程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湿邪是银屑病的致病因素,同时又是各种病邪(热、风、寒)的载体,湿邪所致的银屑病又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疾病的发展而有热化、毒化、寒化、燥化之分,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常用方剂各有区别,同时在临床中因湿邪往往兼夹杂其他诸邪而发病,如风湿相兼,所以在治疗中应注意祛风药物的应用。
  • 摘要:手癣是发生于掌面的真菌病,俗称鹅掌疯,主要由足癣传染而来,用手挖脚是主要传染因素,其治疗可采用1.米醋1000毫升,花椒250g,水煎用药液浸泡患手,每日2小时,连浸7天.2.鲜鱼腥草30g,葱白1根,共捣烂,两手频搓.3.皂角刺30g,苦参30g,食醋250g,两味药用水浸泡24小时后,再浸泡患手,每日1次,每次30分钟,连用7天.4.薏苡仁60g,蛇床子15g,甘草15g,水煎浓汁,温洗患处,每日数次.5.艾叶15g,侧柏叶15g,苦参30g,水煎,用药液温洗患手,每日3次.6.透骨草15g,花椒、白芷各10g,水煎,用药液温洗患手,每日2次.
  • 摘要:中药皮肤靶向递药系统包括脂质体、脂质体前体、环糊精包合物、磷脂复合物和微球,采用微海绵技术和纳米技术,在丹皮酚前非离子体软膏经皮给药中得到应用,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载体材料,通过自身闭合形成的双分子层微型或多室囊泡状载体,有能容纳不同溶解度的药物分子,延长药物半衰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优点,也存在制剂为溶液状态,在储存及运输过程中存在囊泡易聚集、融合、药物泄露及运输不便等问题,采用前非离子体既保留了非离子体表面活性剂囊泡的优点,又改善了其储存、运输方面的缺陷。
  • 摘要:中药副作用小、来源广、价格低廉、较少出现耐药等,使研究开发抗真菌中药具备良好前景,中药单体从中药中提取、分离、纯化而来,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化合物,具有一般化合物的共性,可用于抗真菌的基础研究, 从中药单体的体外抑菌实验结果看,中药有效成份单用的抗真菌效果并无优势,外用可以治疗浅部真菌感染,不可以单独用于系统治疗真菌感染。但新的研究发现,中药有效成分可以作为增效剂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目前己发现的具有增效抗真菌作用的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己超过40余万种,主要包括各种酚类、碱类及酸类等,所谓增效剂是指对受试生物无药效或药效很低,但与某种药物混合使用时,能明显提高该药物效果的辅助化合物,增效剂的使用可增强抗真菌药物活性,减少药物用量及耐药性的产生,对于临床真菌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为未来新药的研发及中草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中药宝库品种丰富,通过不断的分离研究应该可以从中得到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药。
  • 摘要:皮肤有防护作用、吸收、感觉等作用,酮洛芬异丙酯凝胶经皮渗透完全被代谢为酮洛芬,水杨酸甲醋凝胶经皮渗透部分被代谢为水杨酸,而微透析实验系列设备的发明,为使用皮肤微透析及血管微透析技术同时研究药物代谢创造了极其优越的条件。皮肤常驻T细胞比外周血中循环的T细胞在维持皮肤免疫稳态皮肤病理状态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免疫细胞,经动物实验表明,诸多与皮肤免疫相关的介质影响表皮LC迁移和成熟过程,甘草提取物及其黄酮类化合物、甘草酸等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皮肤肿瘤、病毒性皮肤病、色素沉着等皮肤病均有药理活性,在经皮给药制剂研究中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有皮肤条件和药物特性,目前应用的每一种透皮促进剂都各有其优、缺点,应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有针对性地选择透皮促进剂,而经络穴位的经皮给药系统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人体体表穴位吸收药物,再通过经络的运行使相关的脏腑得到比一般注射、口服时更好的药效,并在药物与经络效应的双重作用下起到调节脏腑机能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 摘要:银屑病(psoriasis),中医病名"白疕",是一种以鳞屑性红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于青壮年,春冬季节易复发或加重,而夏秋季节多缓解.由于其易反复发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本课题对这三种与银屑病病理生理过程相关的细胞:DMSO对HaCaT细胞损伤,Y-干扰素诱导HaCaT细胞凋亡以及表皮生长因子(EGF)致HaCaT细胞过度增殖,通过观察洋金花有效部位,黄酮类组分,醉茄出内酷类组分以及单体成分(洋金花苷B和洋金花苷C)对细胞损伤,细胞凋亡以及细胞过度增殖的药理活性,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有效部位中的黄酮类组分和醉茄甾内酯类组分对银屑病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的干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同一有效部位不同的有效组分对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消亡和增殖病理生理过程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可能是洋金花有效部位治疗银屑病的特点之一,而通过对洋金花中有效物质黄酮类和醉茄内酯类的提取,制成的洋金花胶囊,对治疗银屑病不但具有抗炎,抗瘙痒作用,而且在动物实验中对小鼠尾背部皮肤鳞片的角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及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活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