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李杲

李杲

李杲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12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河北中医、环球中医药、陕西中医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4中国广州第二届国际养生大会、2010中医药发展成果汇报交流大会暨第五届中医经络理论与诊疗应用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等;李杲的相关文献由20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桂荣、刘钟阳、张保春等。

李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90.98%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9.02%

总计:133篇

李杲—发文趋势图

李杲

-研究学者

  • 刘桂荣
  • 刘钟阳
  • 张保春
  • 张钰欣
  • 张雨菲
  • 沈翊康
  • 胡臻
  • 马玉芳
  • CHEN Shun-tai
  • HUA Jin-bao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承坤; 崔为
    • 摘要: "阴火"最初为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事物,如海火、地热等。宋代开始,理学思想兴盛,大量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被征引来解释人体。金代名医李杲将"阴火"的概念植入人体中,形成了中医的阴火理论,完成一次中医学术创新。李杲所论之"阴火",是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引起的下焦病理之火,但明清医家将之与朱丹溪的"相火"理论混淆,形成内容相互冲突的阴虚之火说和命门之火说两种理论,并且各自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代中医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为了消弭观点冲突,并基于临床实际情况,先后将"阴火"的概念进行范围扩大,最终形成"阴火"是指一切内伤引起的虚性火邪的观点,完成中医学术史上的又一次创新。
    • 刘钟阳; 姜婧; 张钰欣; 沈翊康; 张雨菲; 曹晓璇; 张保春
    • 摘要: 李杲是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秉《内经》《难经》为论,承易水学派张元素之学,以临证为要,创立“脾胃学说”,以“风药”升补阳气,创治疗内伤杂证诸名方,对当今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风药”理论的渊源、含义及功用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析,研究发现:第一,“风药”理论,源于经典,发于师门,出于临证,实为有据有法,有方有药,并经实践反复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理论。第二,李杲所言“风药”非治风之药,而是“味之薄者”,有“助春夏之升浮”之功用的药物。第三,据《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分析可见,李杲善用“风药”以升发阳气、发散火郁,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方思想;同时,其以“风药”行经通络,完善了易水学派之药物归经体系;再次,其善以“风药”胜湿,并治疗头目疼痛等证,对后世医家的临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回到易水学派”为反思,以考据探析为主要方法,通过研究,明晰“风药”理论的渊源、名义及功用,以期对理解李杲组方原理,指导临床应用而有所裨益。
    • 高崚; 刘东明
    • 摘要: 本文总结梳理李杲的经络应用与针灸临证经验,探讨其理论内涵与临床特色。李杲阐发《内经》经络理论,临证善用经络辨证,根据经脉病候及循行的不同特点进行归经论治,同时又重视经脉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协同作用,从运行气血的角度把握经脉应用的共性;在特定穴应用方面创新五输穴、俞募穴用法,结合标本理论运用五输穴子母补泻,“阴病治阳”取背俞治外感,“阳病治阴”取腹募治内伤;刺法方面善用点刺、缪刺、砭刺等多种放血疗法,发挥“同精导气”“导气同精”导气针法;灸法方面既用灸法补阴阳虚证,又用灸法泄引热邪。李杲尊《内经》《难经》要旨,注重将经络、阴阳、标本等经典理论应用于临床,守正创新,形成独特的东垣针法,为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应用提供丰富的针灸诊疗经验。
    • 李秋慧; 黄智斌; 陈延
    • 摘要: "调理"作为"藉医药效能"的治疗术,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对机体的整体调节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李东垣作为补土派的创始人,博采众长,又专论脾胃,提出"形气两虚,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及"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的观点,并以调理脾胃治疗劳倦内伤成为"调理说"的发端.本文通过归纳总结东垣相关的脾胃调理观点,提出了东垣"三维一体"的调理观,强调从调形、调气、调神三个维度对人体进行调理,以达到"防未病""治已病"的目的.
    • 王瀚康; 傅休; 吴明月; 龙惠珍
    • 摘要: 胆气春升论是李杲受《黄帝内经》的启发及《伤寒论》少阳证基础上创立的理论,他认为"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飱泄、肠癖不一而起矣",强调了少阳胆气在脏腑运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文章就该理论展开详细的病机探讨并归纳其在临床的运用,望能为各位同道在相关疾病的诊治上开拓思路,提高疗效。
    • 姚春鹏; 姚丹
    • 摘要: 李杲是金元医学四大家之一,易学为其医学提供了哲理依据.在他看来,天地自然的运化法则就是人体生命的生化机制,易理与医理是一致的.首先,他参照《周易》的乾健坤顺、乾刚坤柔和泰卦的乾坤升降之理,并吸收张载易学的相关内容,论述了脾胃升降浮沉的医学思想;其次,他以易学的阴阳互根互用思想解释人体生理的变化机制;再次,他引入具体的卦象来阐释医理,如以坤土统合脾胃、胞、手厥阴心包,以震卦论述荷叶的药理作用,以离卦论肝脏与目之生理;最后,他依据易学的象思维,结合《内经》的药学及相关理论建立了自己的中医药性学及用药理论.
    • 童艳; 顾丹妮; 瞿巧钰; 白良川; 周雅; 吴生兵
    • 摘要: 李杲,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创始人。其著作《脾胃论》中记载很多关于针灸疗法的内容,并被高武整理、总结并命名为《东垣针法》。就《东垣针法》有关学术思想进行汇总与分析,分别从其理论基础、理论渊源和理论特点进行讨论,以期“东垣针法”能够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服务于针灸从业者。
    • 张钰欣; 王雨; 张雨菲; 沈翊康; 刘钟阳; 张保春
    • 摘要: 易水学派医家对于升麻的功效与应用具有独到的见解,拓宽了升麻的应用范围,为后世的遣方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应用范围.张元素认为升麻归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阴四经,具上升之性,可引药入阳明、升阳于至阴.李杲提出升麻可以升提脾胃清阳,配以益气之品及风药则能补脾胃不足、散中焦郁火、升下陷之气.王好古收载治疗阴阳毒名方六首,方中均含升麻,强调升麻的解毒之功.罗天益继承易水三家用药经验,但并无创新.张、李二人以风药胜湿,用升麻引湿邪上升,继而以苦发之.张、李、罗三家于升麻葛根汤加减应用中,体现了升麻散阳明风邪、解肌、透疹之功.今之临床或可以此发挥,提高疗效.
  • 10. 元好问治病记佚文考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胡传志
    • 摘要: 李杲《东垣医集·东垣试效方》卷三收录元好问一篇佚文,为后代医书广为征引.文中记载,蒙古定宗三年(1248)九月十七日,元好问在真定染上疽疾,李杲为之进行艾灸,加以药剂,十余日后康复.此文可以补充元好问真定之行的经历,了解元好问的生病原因,认识元好问好酒的程度,以及金元时期疽病的治疗方案.文中还记载了蒙古太宗七年(1235)七月元好问济南之行后的一场重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