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阴火

阴火

阴火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31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6489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河北中医、环球中医药、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学术论坛、第十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暨中药材产业发展研讨大会、2008年中医各家学说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等;阴火的相关文献由60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菲、仇玉平、李硕等。

阴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5 占比:1.8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6489 占比:98.15%

总计:16799篇

阴火—发文趋势图

阴火

-研究学者

  • 李菲
  • 仇玉平
  • 李硕
  • 潘满立
  • 潘秋
  • 胡素敏
  • 郭伟星
  • 严然
  • 于大猛
  • 任永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薛娜; 许炜茹; 于明薇; 杨国旺; 王笑民
    • 摘要: 本文主要从“火”的不同角度辨析肿瘤相关性失眠的病机和证治。肿瘤相关性失眠病机复杂,其基本病机源于“火邪”内扰心神,阴阳不交。本文基于中医肿瘤病机特点以及肿瘤失眠患者临床表现,提出肿瘤患者失眠之火源自“郁火”“阴火”和“相火”,并从这三个“火”的角度出发阐述肿瘤失眠的相关病机:肝气不舒,郁而化火之“郁火”上扰清窍而不寐;脾胃受损,元气亏虚之“阴火”扰乱神明而不眠;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之“相火”扰乱心神而难安。同时,在临证中可以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升降散来疏肝解郁散郁火,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来补脾升阳泻阴火,潜阳封髓丹合引火汤来温肾潜阳移相火,以求达到调节阴阳,安神定志之效。
    • 李波; 张天翼; 邓晋超; 王广建; 申玉行
    • 摘要: 《黄帝内经》记载胞系于肾内藏精气,胞中之气在脾胃元气不足、湿气下流、肾间经络闭塞的情况下可化生阴火阴火起于下焦胞络,肾水的盈亏影响阴火的发生和潜降。胞脉属心而络胞中,下焦胞络阴火可循胞脉上行衍变为心火,所谓心火、阴火、相火和下焦包络之火是同一事件的不同阶段。胞通过冲脉联系脾胃,下焦胞络阴火循冲脉乘其土位,耗伤脾胃元气,火与元气不两立,阴火与胃气处于动态消长之中。冲、任、督脉皆起于胞中,胞脉络于胞中,阴火可以循以上经脉和膀胱经传变。
    • 宣铭杨; 周冰莹; 马棣元; 庞然
    • 摘要: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常见排尿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比现代医学治疗,中医治疗具有明显优势。文章基于东垣学说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认为良性前列腺增生从属“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范畴,而“脾胃气虚、升降失调、湿浊下流、肾失开阖”为本病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与李东垣提出“阴火”理论类似,治疗可遵“补中、升阳、泻阴火”之法,随证加减,临床取得一定疗效,可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 李沅骋; 周家程
    • 摘要: 李东垣作为易水学派的鼻祖,系统阐述了内伤脾胃病学说的概念、发病机制及治法,而“阴火”理论作为其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自古存在诸多争议。关于阴火学说的内涵,可概括为六种:心火说、肾火说、脾胃火说、脉中伏火说、三焦火说、相火说。本文从内伤脾胃病学说形成的基础上总结阴火发病的病因,以“脾胃为本,命门相关”的角度进行探讨,提出“脾胃不足,留湿于下,郁极而冲逆”是阴火产生的基本病机,并概括了阴火所致疾病的不同治疗方法。
    • 龙芝敏; 杨振淮
    • 摘要: 从《脾胃论》中的“阴火”理论出发,可知“阴火”的出现是基于脾胃气虚,气火失调而影响多个脏腑功能,结合乳腺癌术后表现,故提出乳腺癌术后的病机是气虚火郁,且该病中的“阴火”属心脾两虚、气血郁滞之火,肝肾不足、情志抑郁之火,正气亏虚、毒邪留滞之火。在论及治疗时应以脾胃为主,补益元气,顺畅气机,以求阴阳平衡。
    • 陈泽莹; 陈秋铭; 陈超
    • 摘要: 随着人们对2型糖尿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脾胃虚弱、先天不足才是其核心病机,这与李东垣的“阴火”形成机理相类似。本文通过总结阴火理论的各家认识,指出阴火实质是脾胃受损时,下焦肾元不足,不能制约相火,相火妄动,先扰心神,若不加以治疗,逐渐加重则可扰动诸脏,成为诸脏之火,明确了阴火是糖尿病发病的中心环节。由此,本文认为应借鉴阴火理论指导糖尿病的治疗,其治疗原则应包括补脾益肾、升阳散郁火及泻诸脏之火。
    • 张承坤; 崔为
    • 摘要: "阴火"最初为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事物,如海火、地热等。宋代开始,理学思想兴盛,大量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被征引来解释人体。金代名医李杲将"阴火"的概念植入人体中,形成了中医的阴火理论,完成一次中医学术创新。李杲所论之"阴火",是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引起的下焦病理之火,但明清医家将之与朱丹溪的"相火"理论混淆,形成内容相互冲突的阴虚之火说和命门之火说两种理论,并且各自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代中医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为了消弭观点冲突,并基于临床实际情况,先后将"阴火"的概念进行范围扩大,最终形成"阴火"是指一切内伤引起的虚性火邪的观点,完成中医学术史上的又一次创新。
    • 孟冬; 周莉; 刘博文; 莎日娜; 邹鸿鑫
    • 摘要: 多发性硬化中医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劳倦等病理因素。现代研究多根据发病特点,将多发性硬化病病机概括为肾气亏虚、湿邪浸淫、阴阳两虚等。李东垣《脾胃论》认为,阴火应是脾胃气衰,不能正常推动气的运行,气虚郁而化火。故多发性硬化核心为本虚标实,虚因脾气衰败,实因阴火内生。急性期与缓解期均可见阴火夹杂风湿、血瘀、水饮,阴火贯穿于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
    • 吴火燕
    • 摘要: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引发的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肾脏产生损害,与患者的免疫异常具有密切关联 [1-2] 。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 [3-4] 。针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多以西医为主,但西医治疗有疗效欠佳,副作用多等缺点。中医对狼疮性肾炎有一定研究,认为其为瘀热过盛,致肾络阻滞,造成阴火之毒内生,耗伤阴津,病证以肝肾阴虚为主 [5] 。左归丸是中医治疗肝肾阴虚证患者的有效方药,笔者对狼疮性肾炎肝肾阴虚证患者辅以左归丸加减治疗,观察对狼疮活动度、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 贾福运; 高望
    • 摘要: 该文主要介绍李永成教授从脾胃阴火论治寒热错杂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李永成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寒热错杂型肠易激综合征多由长期饮食失调,脾胃气机郁滞,传导功能紊乱,进而产生阴火导致。治疗上,以培补中气、甘寒泻火、行气解郁为主要治法,收效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