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篇、专利文献286302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光明中医、吉林中医药、江苏中医药等; 甘温除热的相关文献由299位作者贡献,包括钭远平、任永丽、侯建平等。

甘温除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9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86302 占比:99.94%

总计:286461篇

甘温除热—发文趋势图

甘温除热

-研究学者

  • 钭远平
  • 任永丽
  • 侯建平
  • 关怿
  • 崔翰博
  • 张恩户
  • 朱勤
  • 李文林
  • 杨帆
  • 杨洪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艳
    • 摘要: 甘温除热这一提法,创始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是行医50余年的著名中医学家李东垣先生所创的中医治疗法则,现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科疾病。文章主要论述了甘温除热的古文出处及源来、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甘温除热方法治疗临床1例发热患者的具体过程,并深度剖析了该方中所用中药具体功效。
    • 叶招娣; 孙倩倩; 刘中勇
    • 摘要: 本文从李东垣的阴火理论出发,探讨了冠心病与阴火的关系,认为气虚贯穿于冠心病发展的始终,火热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关键因素,在祛痰化瘀中配以甘温益气之药以补益中气、调节气机升降,可以提高疗效。
    • 宋文萍; 苑述刚; 马少丹
    • 摘要: 当归补血汤是历版《方剂学》教材中补血剂的代表方,也是治疗血虚发热证的经典名方,临床应用广泛、影响深远。但笔者查阅文献发现古代医家对于当归补血汤的血虚这一功用的阐释不详,虽然立意鲜明、各有依据,但是并没有很好地与李杲(号东垣)的学术思想相结合。因此,笔者结合《脾胃论》及《内外伤辨惑论》等李杲的经典著作及本方的现代研究成果,从脾胃的角度切入,结合阴火理论来探讨血虚发热的病机,并根据病机结合“甘温除热”法以阐释当归补血汤的方解,并从病证鉴别、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加以佐证。
    • 李万云; 殷世鹏; 王韶康
    • 摘要: 敦煌医方为敦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疗风虚瘦弱方原名为产后风虚瘦弱方,法国编号为P·3930,是敦煌医理类著作《头、目产病方书》中的方剂之一,主要为治疗血虚气弱、阴不敛阳、阳气浮越所设。骨折术后发热是骨科临床工作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排除感染因素后,西医对症处理往往效果欠佳。笔者基于中医学“甘温除热”法运用敦煌医方疗风虚瘦弱方治疗骨折术后血虚发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希冀为敦煌医学应用于中医骨伤临床提供新的思路。
    • 崔翰博; 褚月颉; 苏明; 关怿; 任永丽
    •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豚鼠模型的肠道菌群以及动脉损伤的影响,探讨甘温除热法干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Hartley豚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干预组。对模型组与干预组行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联合高脂餐诱导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模型;干预组予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观察各组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多糖(LPS)、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水平和主动脉结构,以及粪便菌群丰度、菌群结构。[结果]与空白组、干预组比较,模型组TMAO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LPS、V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瘤胃球菌属(P<0.01)、节杆菌属、土壤红杆菌属、Ileibacterium、理研菌属、粪杆菌属丰度显著降低(P<0.05);UCG-005(P<0.01)、甲烷短杆菌属、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Colidextribacter、Akkermansia丰度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的节杆菌属、土壤红杆菌属(P<0.01)、乳酸菌、Colidextribacter、Papillibacter、Christensenellaceae(克里斯滕森菌科)_R-7_group、脱硫弧菌丰度显著降低(P<0.05);粪杆菌属丰度显著增高(P<0.01)。主动脉弓HE染色切片可见模型组出现较多空泡样变性,干预组空泡样变性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脾胃虚弱是阴火形成的病理基础,阴火灼伤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病机。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代表的甘温除热法在干预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异常的肠道菌群。
    • 顾大伟
    • 摘要: 李东垣依据《素问·调经论》中"阴虚则内热"之文引申,创立"阴火"论.阴火实乃内伤之火,其病因为饮食伤胃,劳倦伤脾,七情伤气,以致脾胃中元下陷,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人以胃气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内伤脾胃,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采用补中益气汤类方治疗各种内伤病证,对证施治,往往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 吉堃; 王兴臣
    • 摘要: 升阳益胃汤载于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柴胡、羌活、独活、防风、泽泻、黄连、白芍、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脾胃气虚,升降失司,湿邪内阻证.本文探析该方蕴含的李东垣学术思想,并列举王兴臣教授运用此方治疗郁证、泄泻、内伤发热的三则验案.
    • 于红伟; 乔元勋
    • 摘要: 目的 观察归芪退热汤治疗气虚血亏型癌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 —2019年7月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4例癌性发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吲哚美辛栓纳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药归芪退热汤口服,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比较2组的退热疗效、吲哚美辛栓平均使用次数、中医证候疗效指数、Karnofsky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退热总有效率为87.5%(28/32),高于对照组的62.5%(2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吲哚美辛栓使用(6.22±0.61)次,低于对照组的(8.19±0.8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虚血亏型癌性发热患者经服用归芪退热汤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吲哚美辛栓的使用次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蒋於琨; 杨帆; 张伟
    • 摘要: 肺痿是一种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临床以虚热肺痿常见,其本质离不开内伤而呈现一派虚热之象.甘温除热法由李东垣始,是一种以性甘温药物治疗内伤发热的治则.通过对前者病因的整理和后者理论的探析,认为甘温补法在临床虚热肺痿的治疗中占有一定地位.
    • 吴欣玥; 楼毅杰; 纪云西
    • 摘要: cqvip:"甘温除热"法是中医治疗热病的特色治法,本指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或血虚发热的疾病,后世医家多有发挥。本文针对气虚及阳虚发热病机,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促进心肾相交态势为目的,从理论和临床对"甘温除热"法的应用再行探索,以拓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