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2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6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4112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黑龙江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会议暨第七届“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暨首届全国亚健康+与移动医疗融合应用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七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全国方药量效关系与合理应用研讨会等;升阳益胃汤的相关文献由60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兴臣、苏娟萍、邹世昌等。

升阳益胃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6 占比:0.9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4112 占比:99.05%

总计:34438篇

升阳益胃汤—发文趋势图

升阳益胃汤

-研究学者

  • 王兴臣
  • 苏娟萍
  • 邹世昌
  • 金杰
  • 冯五金
  • 岑小波
  • 迟继铭
  • 顾勤
  • 代二庆
  • 刘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丽丽; 任燕燕; 贾海波; 孙建民; 张芬; 王宝亮; 张洪珍
    • 摘要: 目的观察升阳益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消化科、肿瘤科门诊和故城县中医院治疗的178例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四联疗法治疗基础上给予升阳益胃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组织积分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变化,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病理组织积分及血清CRP、CEA、CA19-9、CA724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26%(83/89),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1.01%(81/89),对照组分别为76.40%(68/89)和74.16%(66/89),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四联疗法基础上联合升阳益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癌前病变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降低CRP及肿瘤标记物水平,有利于延缓胃黏膜病变发展。
    • 叶参
    • 摘要: 从《脾胃论》入手,运用中医学理论,对升阳益胃汤进行探讨,揭示本方立方宗旨、治疗功效、适应病证的理论依据,以及本方在药物组成、方剂配伍方面的特点。结合临床运用观察,显示本方对因脾胃虚损、清阳不升引起的多种疾病,有显著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 单德慧; 郑凯
    • 摘要: "培土生金法"即补脾益肺法,是指通过调理脾胃的功能来治疗肺系疾病的方法,此法临床运用于多个系统疾病的治疗且效果显著,如升阳益胃汤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但在培土生金的理论指导下,升阳益胃汤还可同时治疗患者消化系统疾病及其合并的其他各系统疾病。本文通过医案的介绍来阐述培土生金的理论指导下升阳益胃汤在临床的应用。
    • 王一竹; 陈仁寿
    • 摘要: 目的:探讨经典名方中羌活的历代剂量演变规律。方法:在中医古籍数字图书馆、中华医典、千年医典、中国知网等网络数据平台,以“辛夷散”“升阳益胃汤”“羌活胜湿汤”“大秦艽汤”“三化汤”“清上蠲痛汤”“石决明散”“蠲痹汤”“身痛逐瘀汤”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并查阅检索纸质原版古今文献进行资料补充和内容佐证。对各个朝代书籍中提及的羌活剂量进行现代剂量换算,梳理不同朝代主要古籍记载剂量。结果:共检索相关文献296条,满足条件的文献54条,来源于34部古籍。在《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含有羌活的经典名方最早出现于宋代,经过金、元时期的探索和应用,发展并成熟于明、清时期。辛夷散中,羌活古代应用剂量范围为2.22~3.66 g,常用剂量为2.22 g;升阳益胃汤中,羌活古代应用剂量范围为1.19~4.17 g,常用剂量为1.19 g;羌活胜湿汤中,羌活古代应用剂量范围为1.37~11.90 g,常用剂量约为9 g;大秦艽汤中,羌活古代应用剂量范围为0.58~4.77 g,常用剂量约为4 g;三化汤中,羌活古代应用剂量范围为5.97~44.70 g,常用剂量范围在5.97~11.90 g;石决明散中羌活的剂量为1.66 g,应用的剂型为煮散剂;清上蠲痛汤中,羌活所使用的剂量为5.97 g;蠲痹汤、身痛逐瘀汤中的羌活剂量均为5.97 g。现代医家运用羌活的剂量为3~18 g。结论:羌活在临床上的常用剂量为3~18 g,在发挥祛风除湿、解表散寒、止痛功效时,以6 g左右进行小范围加减可取得最佳疗效。
    • 毕珺辉; 杨悦; 杨育同; 陈宜瑶; 舒晓葳; 冯玉华
    • 摘要: 目的:观察升阳益胃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结肠及下丘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适应性喂养1周后,除空白组外,将其余50只雄性SPF级SD大鼠采用慢性束缚联合番泻叶灌胃、夹尾刺激构建IBS-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升阳益胃汤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给药组于造模2周后开始连续灌胃给药14d,于第28天末次灌胃给药后进行大鼠体质量变化率测量、腹壁撤退反射评分(AWR);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结肠、下丘脑组织中5-HT的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黏膜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升阳益胃汤高、中、低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增长情况有所好转,AWR评分及结肠、下丘脑组织中5-HT含量显著改善(P<0.05)。结论:升阳益胃汤各剂量组可有效改善IBS-D大鼠体质量变化率、AWR评分,降低结肠及下丘脑组织中5-HT的含量,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升阳益胃汤治疗IBS-D有可能是通过降低结肠及下丘脑组织中5-HT的含量而实现。
    • 李晓玲; 吴玉泓; 王佳华; 许晨璐
    • 摘要: 益气升阳法由李东垣首创,李氏认为脾胃病多因脾阳不足引起。通过以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3个升阳类方为代表,试述在益气升阳这一总治法下,3方在主治特点、主治症状、主治证型、药物组成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掌握李东垣益气升阳大法的深刻内涵和不同升阳方在临床运用中的微著区别,有助于指导临床正确合理的运用3个益气升阳方。
    • 李煜俐; 王宝成; 蔡术; 姜敬芝
    • 摘要: “一气周流”理论的提出源于《黄帝内经》,是黄元御的主要学术思想。黄元御认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脾胃为人体调节人体气机的枢纽,脾气健运,则全身气血生化得当;肝、肾、心、肺均以脾胃为中心,脾升胃降,驱动着肝肾之左升、心肺之右降,从而形成周流不息的运动状态。升阳益胃汤可调理中焦脾胃功能,其组方当中蕴含“一气周流”理论,符合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的特点,能够改善患者的胰岛功能及中医证候,对此病的治疗贴切。此文以“一气周流”理论为指导,阐述“升阳益胃汤”对PCOS伴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 李静静; 张平; 张茗
    • 摘要: 李敬孝教授认为津液内耗,变生虚燥乃干燥综合征之基本病机。肾失阴阳,乏津失布属其发病基础。脾胃不运,湿郁生燥为其病机关键,五液不化是不可忽视的病理因素。以补肾健脾、益气滋阴为主,兼顾五脏阴阳是其诊疗验学。李教授临诊常取升阳益胃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方治疗,并采取相应生活干预。文章从病因病机角度阐明李教授的独特见解,并载李教授治疗验案1则。
    • 林颖娜; 李桂侠; 朱丹
    • 摘要: 升阳益胃汤是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有效方,所治之证为脾胃气虚、痰湿阻窍、肝郁火旺之虚实夹杂证。临床试用该方治疗发作性睡病收效显著,本文分析了升阳益胃汤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病因病机和具体临床用法,初步总结出升阳益胃汤的适用方证有五:一为白天嗜睡、猝倒、夜寐不安;二为神疲倦怠、兴趣减少、动力缺乏;三为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记忆力、反应力慢,注意力不集中;四为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面色萎黄,体形偏胖或偏瘦;五为舌淡胖有齿痕、苔腻。具备此证候特征的发作性睡病患者,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疗效颇佳。
    • 杨锐锋; 侯靖萱; 刘惠平; 谢雅颖; 许洪彬; 黄楚瑶; 綦向军; 修宗昌
    • 摘要: 目的:对升阳益胃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文献分析。方法: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文期刊数据库(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起至2020年8月,收集升阳益胃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同时手动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筛选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提取资料后,用RevMan5.3和Stata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研究总计112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升阳益胃汤试验组总体有效率大于对照组[RR=1.20,95%CI(1.14,1.27),P<0.00001],亚组分析显示升阳益胃汤的疗效优于西药[RR=1.18,95%CI(1.11,1.27),P<0.00001,I^(2)=44%];升阳益胃汤联合穴位敷贴的疗效优于西药[RR=1.27,95%CI(1.11,1.46),P=0.0007,I^(2)=0%],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RR=0.39,95%CI(0.25,0.60),P<0.0001],试验组不良反应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25,95%CI(0.05,1.15),P=0.07]。结论:基于现有证据表明,升阳益胃汤单用或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优于西药,且远期疗效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