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脉经

脉经

脉经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中国史、一般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文史知识、光明中医、河北中医药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全国第二十三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次中医经典文本及医古文研究学术交流会等;脉经的相关文献由19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婷、崔锡章、张侬等。

脉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91.3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5.51%

专利文献>

论文:4 占比:3.15%

总计:127篇

脉经—发文趋势图

脉经

-研究学者

  • 陈婷
  • 崔锡章
  • 张侬
  • 孙冰
  • 张丽
  • 张永臣
  • 刘舒悦
  • 吴琼
  • 孙闵
  • 宋文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耿晨; 董海航; 何俗非; 王邈
    • 摘要: 人迎气口脉法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被多次提到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内经》并未明确说明人迎和气口的具体位置,历代医家对《内经》人迎气口脉法诊脉位置的理解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人迎在颈,气口在腕,即"人迎在人迎穴,气口在手太阴脉动点";一种是人迎在颈,气口在足,即"人迎在人迎穴,气口在趺阳脉动点";还有一种是人迎气口均在腕,人迎在左,气口在右,即"人迎、气口分别在左、右手太阴脉动点"。王叔和的《脉经》最早明确提出"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其中,《脉法赞》中记载:"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脉法赞》中"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定位更符合《内经》本意,人迎气口脉法中人迎与气口的位置均在腕部,运用左人迎右气口脉法可以指导临床针灸及用药。
    • 王超; 吴琼; 宋文鑫; 刘舒悦; 徐世杰
    • 摘要: 《脉法赞》首见于晋朝太医令王叔和所著的《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篇章,是关于寸口脉诊法的重要文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对“官”与“府”之义,“关前一分”的具体位置及其所主,以及“人迎”与“气口”的具体位置及其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官”当对应阳,“府”当对应阴;“关前一分”的具体位置为关前寸后的分界线,所主阴阳的分界点;《脉法赞》收录的人迎气口脉法当为“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人迎候外因,气口候内因。通过此脉法可以辨清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状态,辨别病邪的表里、内外位置,有助于把握疾病的六经传变状态,指导经络辨证,高效判断疾病的病位及病性,精准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 王超; 吴琼; 宋文鑫; 刘舒悦; 徐世杰
    • 摘要: 《难经》“五邪相干”理论是将中医理论中自然界邪气以及饮食劳倦与五脏发病传变过程相结合,构筑出一套完善的邪气脏腑理论传变体系。该理论认为,从母传及子脏的邪气为虚邪,从子传及母脏的邪气为实邪,从克我之脏传来的邪气为贼邪,从我克之脏传来的邪气为微邪,非他脏所传,使本脏自病的邪气为正邪。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难经》提出了完善的“五邪”概念以及“五邪相干”理论,并借助“五邪相干”理论演化而成“十变”理论,将五脏依次相传发展为脏与脏的“柔传”以及腑与腑的“刚传”两大相传路径;(2)《难经》“五邪相干”理论来源于扁鹊学派的“王相囚死”理论;(3)《难经》“五邪相干”理论于《中藏经》《脉经》《伤寒论》与张元素及其易水学派传人的著作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今天研究发掘《难经》“五邪相干”理论不仅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总结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提高现代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 姚鑫; 黄作阵
    • 摘要: 本文对张仲景“可”与“不可”篇5个古传本的章节命名进行文献研究,探究其命名变化的形式、原因及诸版本之间的关系。章节命名大致经历了从“病某某证”到“辨某某病形证治”再到“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这3个主要阶段。从“病某某”到“辨某某”的转变,可能受到南北朝时期《伤寒杂病论》离析出《辨伤寒》的影响。“形证”属同义复用词语,与“证”意义相同,并进一步发展为“脉证”。孙思邈将唐本《伤寒论》章节命名调整为“忌宜”的形式。《金匮玉函经》的章节命名与淳化本《伤寒论》为同一系统,宋本《伤寒论》由此继承而来。
    • 黄新生
    • 摘要: 东汉医家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人,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第一部临床治疗学巨著,被誉为“方书之祖”,其中确立的辨证论治法则是中医学术的核心思想,他也因此被尊为“医圣”。仲景医术得到医界公认《伤寒杂病论》因战乱而散佚零乱,几至失传,晋代医家王叔和对其进行整理,将原书中伤寒部分析出,整理编辑为《伤寒论》10卷,仲景之学因此得以保存。王叔和在《脉经》序言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将张仲景与先秦时期的名医医和、扁鹊相提并论,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 钱超尘
    • 摘要: 本文是《脉经》版本史考证文字,内容包括: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脉经》未能寻到好底本的原因;校正医书局依据朝廷所出医书精校《脉经》;南宋嘉定年间出现两个《脉经》刊本,一为陈孔硕本,一为何大任本,二者皆以北宋绍圣三年小字本《脉经》为底本,构成《脉经》两大版本流传系统;对陈孔硕生平事迹加以考证,发现陈孔硕是一名正直官员;考证陈孔硕主持刊刻的广西漕司本流传系统;对元代柳赞述所写陈孔硕本《脉经序》中"医局""建本""阁本"含义加以解释。对何大任本考证较详,引证北宋绍圣三年国子监牒文及何大任《脉经后序》说明何大任本的特点;考证何大任家藏《脉经》小字本文字漫漶的时代原因;考证何大任本流传的两大版本系统——元广勤堂本、明无名氏影刻本;考证清末陆心源皕宋楼珍贵藏书(内含明无名氏影刻本《脉经》)被其子陆树藩卖予日本的文献悲剧;举例证明元代广勤堂本多讹字必须据明无名氏影刻本《脉经》校读;引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太医局程文》原文考证何大任事迹,发现何大任精熟临证善于治病,捐自己薪俸刊行《太医局程文》,具有抢救中医文献的历史意识。
  • 8. 吴茱萸汤证治探析 北大核心 CSTPCD
    • 徐凤凯; 陈晓
    • 摘要: [目的]探析吴茱萸汤的证治特点.[方法]以精究病源、深探方论、解析药说的方法并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等相关原文,对吴茱萸汤的相关条文、病证病机、方药解说、证治机联等四个方面进行探析,并举验案以作示例.[结果]吴茱萸汤为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常用方,能除表里内外之痰饮,消三焦弥漫之水气,有温中下气止痛、补虚益气化痰、逐风邪开腠理、消冷实利五脏之功.以不能食、饮水则哕、呕吐吞酸、头痛胁胀、胃冷腹痛、胸满下利、手足逆冷、脉弱或关脉弦迟等为辨证要点.所举验案辨证属太阴病、痰饮病,以吴茱萸汤加减,疗效显著.[结论]吴茱萸汤为临床常用方,可治三阴病,疗三焦病,亦可根据痰饮水气结聚之不同部位、气血津液亏损之不同程度,将吴茱萸汤酌情应用于腹满寒疝病、胸痹心痛病、奔豚上气病、虚劳病、积聚病的治疗之中.
    • 祁禹德; 寇子祥
    • 摘要: 脉学的学习一直是学习中医的一个难点,历代有许多对于脉学进行描述解释的著作,如王叔和所著的《脉经》、黄元御所著的《四圣心源》、李时珍的《濒湖脉学》等,脉学著作中对于脉学描述的方式有神似之处,将古人描述脉学的方式进行对比总结,从而探索学习脉学的方法,以求能够使学者能更好的学习脉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