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脉学

脉学

脉学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中国文学、一般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8185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走向世界、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光明中医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外治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风湿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暨第十八届风湿病学术大会等;脉学的相关文献由31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燕敏、张志枫、杨杰等。

脉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1 占比:1.04%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8185 占比:98.87%

总计:18393篇

脉学—发文趋势图

脉学

-研究学者

  • 刘燕敏
  • 张志枫
  • 杨杰
  • 李毅
  • 沈澍农
  • 滕晶
  • 闪增郁
  • 陈燕萍
  • 刘艳
  • 周发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里杨; 徐美慧; 陈慧卿
    • 摘要: 文章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系统地梳理张山雷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相关内容。其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涵盖医经研究、脉学研究、各家学说研究、医史文献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等诸多方面。张山雷力主中西医学汇通,精研中医经典,新撰及修订了一些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专著如《中风斠诠》等,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中医药文献。
    • 金丽
    • 摘要: 吴瑞甫为近代享誉福建及东南亚的中西医汇通名家。他勇于接纳西医解剖生理学“心为脉之原”和脉波计、脉压计客观化研究的新知,对不整脉与重搏脉的心脏、动脉、瓣膜病变有充分认识,并提出“五脏死脉,皆心肺病”,以涵养传统中医学理论。其剖析溯源脉与经络之关联,从阴阳、气血、天人相应等层面,拓展脉法学术空间,承绪前贤脉诊认知理念,提出“浮沉迟数滑涩大缓”认知模型,并强调气血与脉势的基缘,指出上乘脉法在于阴嘘阳吸之脉势。吴瑞甫还认为辨正邪可判断病证的标本缓急,明脉势、脉神可审脉之元机,且有裨于断脉证取舍。
    • 刘冉; 李铁华
    • 摘要: 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写本残卷《玄感脉经》(P.3477)是20世纪新发现的非常珍贵的隋唐时期中医脉诊文献。该残卷被抄录见世后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展开了多层面的研究,侧重点主要在抄录、题跋与校注等文献学层面,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也有部分学者论及撰者与撰写抄写年代、文本结构、学术思想、文献价值等层面的问题。但在该残卷的编撰体例、引书情况、学术渊源、脉学理论等问题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本文就敦煌脉书《玄感脉经》残卷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其不足之处进行述评,以期能够为该残卷及其他敦煌脉学文献的深化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视角。
    • 何文锦; 马贤骥
    • 摘要: 张西俭是重庆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4、5、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张老从医50余载,擅长内科,兼及儿科感证杂病,对《内经》虚实理论、病机结构论、气机理论及相反相成方剂配伍理论等有深入研究,对脉学机理有独到见解,创脉气脉质新论。其辨治郁证紧紧依靠对脉象的细微分析,而独特的脉诊思想和经验是其特色。
    • 陈丽娟; 文颖娟
    • 摘要: 黄宫绣被誉为江西历史十大名医之一,是“旴江医学群体”的重要成员,继承和发展了旴江医学的学术思想,尤其在脉学、本草、临证辨治等方面颇有见地。其中,本草学中“理与病符,药与病对”的特色体现在依功效分类编撰本草,依功效阐释药物应用,依功效辨析药物异同等方面;脉学中的“持脉之道,贵乎活泼”的特色体现在脉象归类、脉象应用、脉象变通等方面;临证辨治中的“辨体为要,尤擅脉诊”的特色体现在重视体质,注重体质与证、药的结合以及一指脉法与奇经八脉在临证中的作用等方面。
    • 刘飞祥; 张怀亮; 张运克; 林子璇; 杨克勤; 张道培; 徐进; 任飞; 兰瑞; 王永涛
    • 摘要: 王雨三是民国时期江苏著名医家,著有《治病法轨》一书。王雨三医德高尚,医术精当,注重以脉理立言,创制了权衡图,以图示左右脉虚实轻重。其临证常以脉判断病因、病机、病位,以脉测气血盛衰、衡量病情轻重、鉴别虚实寒热、预判正邪顺逆以及指导方药使用,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学术内涵。其脉学思想贯穿于《治病法轨》的始终,兹取其精华会参于同道。
    • 郭利; 邬蓝歆; 宁静
    • 摘要: 《王叔和脉诀》以歌诀阐述脉理脉象,流传广泛。但其内容遭到诸多医家的批驳,以元明清医家为多。元明清医家对其七表八里九道分类法、脉象形态主病、脏腑脉位等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和反思使后世医家逐渐重归经典,将命门学说与临床脉诊相结合,促进了脉学理论和临床的进一步发展。
    • 郭利; 邬蓝歆; 宁静
    • 摘要: 《王叔和脉诀》以歌诀阐述脉理脉象,流传广泛.但其内容遭到诸多医家的批驳,以元明清医家为多.元明清医家对其七表八里九道分类法、脉象形态主病、脏腑脉位等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和反思使后世医家逐渐重归经典,将命门学说与临床脉诊相结合,促进了脉学理论和临床的进一步发展.
    • 程新; 邓勇
    • 摘要: 《脉诀考证》是李时珍的脉学专著,仅两千余字,考证了"《脉诀》非叔和书""七表八里九道之非""男女脉位""脏腑部位"等四个问题,对后世脉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影响.试从《脉诀考证》的版本、主要内容、学术思想及其与《濒湖脉学》的关系等方面加以探讨,以阐明其价值.
    • 张锦祥; 黄遂和; 邱芬梅; 颜芳; 齐玉茹
    • 摘要: 《濒湖脉学》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脉学专著,全书以歌诀体裁编写而成,语言简明、比喻贴切,论脉简要而不失生动。作为后世学习脉学之圭臬,《濒湖脉学》善用比象思维,还原脉学本原,善于辨析脉象异同,倡导以脉象论述病机。只有将《濒湖脉学》中的脉学理论与经典记载以及后世诸家论点进行参悟比对,在临床中反复印证、去伪存真,才能将四诊之一的脉诊发扬光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